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9958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 第1课时《羧酸》word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羧酸 酯 第 1 课时 羧 酸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羧酸的结构特点及简单分类。2.能够以乙酸为代表物质,掌握羧 酸的性质及用途。 1乙酸的组成与结构 乙酸的分子式为 C2H4O2,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CH3COOH,官能团是 COOH。 2乙酸的性质 (1)乙酸俗名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2)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强,具有酸的通性。在水中可以电离出 H ,电离方 程式为 CH3COOHCH 3COO H 。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与 M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CH 3COOH=(CH3COO)2MgH 2。 与

2、Ca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2CH 3COOH=(CH3COO)2CaH 2O。 与 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2CH 3COOH=(CH3COO)2Cu2H 2O。 与 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CH 3COOH=2CH3COONaCO 2H 2O。 探究点一 羧酸 1写出下列各种酸的结构简式,并填空: 乙酸:CH 3COOH;硬脂酸:C 17H35COOH; 苯甲酸:C 6H5COOH;油酸:C 17H33COOH; 乙二酸:HOOCCOOH。 (1)从上述酸的结构可以看出,羧酸可以看作是由羧基和烃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其通式 可表示为 RC

3、OOH,官能团为 COOH。 (2)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羧酸进行分类: 若按羧酸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上述物质中的属于脂肪酸,属于芳香酸。若按 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上述物质中的属于一元酸,属于二元酸。 2羧酸可以表示为 (1)当键断裂时,羧酸电离出 H ,因而羧酸具有酸的通性。 (2)当键断裂时,COOH 中的OH 被取代,例如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去 OH 而生成 相应的酯和水。 归纳总结 醇、酚、羧酸的结构中均有OH,由于这些OH 所连的基团不同,OH 受相连基团的影响 就不同。故羟基上的氢原子的活性也就不同,表现在性质上也相差较大,其比较如下: 含羟基的物 质 比较项目 醇 酚 羧酸

4、 羟基上氢原子活泼性 在水溶液中电离 极难电离 微弱电离 部分电离 酸碱性 中性 很弱的酸性 弱酸性 与 Na 反应 反应放出 H2 反应放出 H2 反应放出 H2 与 NaOH 反应 不反应 反应 反应 与 NaHCO3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反应放出 CO2 活学活用 1羧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物,下列关于羧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羧酸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液态物质 B羧酸的通式为 CnH2n2 O2 C羧酸的官能团为COOH D只有链烃基与羧基相连的化合物才叫羧酸 答案 C 解析 A 常温常压下通常只有分子中含有 10 个碳原子以下的羧酸为液态,分子中含有 10 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通常为固态

5、。 B 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为 CnH2nO2。 C 羧酸的官能团为羧基,可写为COOH 或写为 D 羧酸除包括链烃基与羧基相连的有机物外,环烃基、芳香烃基等与羧基相连得 到的有机物均为羧酸。 2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 ,则用 Na、NaOH、NaHCO 3与等物质的量的该 有机物恰好反应时,消耗 Na、NaOH、NaHC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32 B321 C111 D322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和所学知识得出 Na 能与羧基、醇羟基和酚羟基反应,NaOH 能与羧基和酚羟 基反应,而 NaHCO3只能与羧基反应。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探究点二 乙酸乙酯的制备 1按下列实验步骤,完

6、成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 3 mL 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 2 mL 浓硫酸和 2 mL 冰醋酸,按下图 所示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 35 min,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 酸钠溶液的液面上。 (1)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2)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浓硫酸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无 色、透明、不溶于水,且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2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 2H5OH CH3COOC2H5H 2O。 浓 H2SO4 3实验思考: (1)浓 H2SO4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2)

7、导气管末端不能浸入饱和 Na2CO3溶液的原因是防止受热不均发生倒吸。 (3)饱和 Na2CO3(aq)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 于分层。 归纳总结 (1)酯化反应的原理 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一般是羧酸分子中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 水,其余部分结合生成酯,用示踪原子法可以证明。 (2)无机酸也可以和醇发生酯化反应,如: (硝化甘油,三硝酸甘油酯) 活学活用 答案 B 解析 因乙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故有两种形式: 4酸牛奶中含有乳酸,其结构简式为 。高级动物和人体的无 氧呼吸可产生乳酸。 (1)乳酸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填序号)。 取代反应

8、酯化反应 水解反应 消去反应 聚合反应 中和反应 (2)两分子乳酸在不同条件下可形成链状酯和六元环酯,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 答案 (1) (2) 1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Na 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 CO2 答案 B 解析 乙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说明乙酸是强碱与弱酸形成的盐。 2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分子中含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乙酸是四元酸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答案 B 解析 羧酸是几元酸是根

9、据分子中所含羧基的数目来划分的,一个乙酸分子中只含有一个 羧基,故为一元酸。 3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判断。 4有机物 M 的结构简式是 ,下列有关 M 的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 与金属钠完全反应时,两者物质的量之比是 13 BM 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两者物质的量之比是 13 CM 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DM 既能与羧酸反应,又能与醇反应 答案 B 解析 M 中有醇羟基、酚羟基、羧基,三者均能与钠反应,故 1 mol M 能与 3 mol 钠反应, M 不符合题意;B 选项中 M 中的酚羟基、羧基

10、中的羟基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 1 mol M 能与 2 mol 氢氧化钠反应,符合题意;C 选项中 M 中的酚羟基、羧基中的羟基能与碳酸钠溶液反 应,不符合题意;D 选项中 M 含醇羟基,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含羧基,能与醇发生酯 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5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 a 中需要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 2 mL,正确的加入顺序及操作是 。 (2)为防止 a 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实验中加热试管 a 的目的是 ; 。 (4)试管 b 中有饱和 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 (5)反应结束后,

11、振荡试管 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 (1)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冰醋酸 (2)在试管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3)加快反应速率 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4)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 (5)b 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解析 (1)因为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应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 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冰醋酸。 (2)为了防止发生暴沸,应在加热前向试管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3)加热试管可提高反应速率,同时可将乙酸乙酯及时蒸出,有利于提

12、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4)乙酸乙酯在饱和 Na2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而随乙酸乙酯蒸出的乙酸和乙醇在其中的 溶解度很大,因此便于分离出乙酸乙酯。 (5)试管内液体分层,上层为油状液体,因为乙酸乙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理解感悟 (1)盛反应混合液的试管要向上倾斜约 45,主要目的是增大反应混合液的受 热面积。 (2)导管应较长,除导气外还兼起冷凝回流的作用。 (3)实验中小心均匀加热使液体保持微沸,这样有利于产物的生成和蒸出,从而提高乙酸乙 酯的产率。 (4)不能用 NaOH 溶液代替饱和 Na2CO3溶液,因乙酸乙酯在 NaOH 溶液中水解较彻底,几乎 得不到乙酸乙酯。 基础过关 一、羧酸

13、的结构及分类 1下列有关乙酸结构的表示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酸的比例模型为 B乙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C乙酸的结构简式为 CH3COOH,官能团名称为羧基 D乙酸分子中既存在极性键又存在非极性键 答案 B 解析 乙酸分子中含有甲基,因此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2从分类上讲, 属于( ) 脂肪酸;芳香酸;一元酸;多元酸 A B C D 答案 B 二、羧酸的性质 3要使有机化合物 转化为 ,可选用的试 剂是( ) ANa BNaHCO 3 CNaCl DNaOH 答案 B 解析 酸性强弱顺序为COOHH 2CO3 HCO ,NaHCO 3仅能与COOH 反 3 应生成COONa,

14、不能和酚羟基反应。 4下列物质中肯定不能与乙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新制的 Cu(OH)2悬浊液 B乙二醇 C氯化钙 D苯酚钠 答案 C 解析 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发生酯化反应,但不能与强酸盐 CaCl2反应。 5某同学在学习了乙酸的性质后,根据甲酸的结构( )对甲酸的化学性质 进行了下列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不能使 KMnO4酸性溶液褪色 D能与单质镁反应 答案 C 解析 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具有醛与羧酸的双重性质。 61 mol X 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 44.8 L CO2(标准状况),则 X 的分子式是( )

15、AC 5H10O4 BC 4H8O4 CC 3H6O4 DC 2H2O4 答案 D 解析 1 mol X 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 44.8 L CO2(标准状况),说明 X 中含有 2 个COOH,饱和的二元羧酸的通式为 CnH2n2 O4,当为不饱和时,H 原子个数小于 2n2, 符合此通式的只有 D 项。 7下列物质中,既可与新制 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又可与 Na2CO3水溶液反 应的是( ) A苯甲酸 B甲酸 C乙二酸 D乙醛 答案 B 解析 甲酸( )分子结构中既有COOH,又有 ,故既有羧酸的性 质,能与 Na2CO3溶液反应,又有醛的性质,能与新制 Cu(

16、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三、酯化反应实验 8关于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反应物混合时的操作方法可以是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酸和乙醇后,再慢慢滴加 一定量的浓硫酸,并不断摇动 B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应当用大火快速加热 C反应中长导管的作用有两个:导气和冷凝 D反应的原理实际上是羧基和醇羟基的反应 答案 B 解析 药品混合时浓硫酸不可最先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乙醇、浓硫酸、冰醋酸 的顺序,二是按乙醇、冰醋酸、浓硫酸的顺序;因乙酸、乙醇、乙酸乙酯的沸点接近,且 都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将会大量蒸发而降低产率;长导管除了导气外,还要使乙 酸乙酯

17、在导出之前尽量冷凝为液态而液化。 9向 CH3COOHC 2H5OH CH3COOC2H5H 2O 平衡体系中加入 H O,一段时间后 18O 还 浓 H2SO4 182 可存在于( ) A乙酸分子中 B乙醇分子中 C乙酸、乙酸乙酯分子中 D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分子中 答案 A 解析 由于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加入水后考虑的是酯化反应的逆反应(酯的水解), 则生成的乙酸含 18O,再脱水生成的酯不含 18O,故答案为 A 项。 10.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丁酯,反应 温度为 115125 ,反应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 的是( ) A不能用水浴加热 B

18、长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C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D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 1丁醇的转化率 答案 C 解析 A 项,该反应温度为 115125 ,超过了 100 ,故不能用水浴加热;B 项,长导 管可以进行冷凝回流;C 项,提纯乙酸丁酯不能用 NaOH 溶液洗涤,酯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 水解反应;D 项,增大乙酸的量可提高醇的转化率。 能力提升 110.5 mol 某羧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的质量比原羧酸的质量增加了 28 g,则原羧酸可能是( ) A甲酸 B乙二酸 C丙酸 D丁酸 答案 B 解析 0.5 mol 羧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的质量比原羧酸的质量增加

19、了 28 g,则羧酸与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56(即 2 个COOH 转变为 2 个COOCH 2CH3),故原羧酸 为二元羧酸。 12某有机物 A 的结构简式为 A 与过量 NaOH 完全反应时,A 与参加反应的 NaO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与新制的 Cu(OH)2悬浊液反应时,A 与被还原的 Cu(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与参与反应的 Cu(OH)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 答案 12 12 13 解析 A 物质中有羧基和酚羟基,故 1 mol A 能与 2 mol NaOH 反应。A 与 Cu(OH)2的反应 有两种类型:COOH 与 Cu(OH)2的中和反应;CHO 与

20、Cu(OH)2的氧化还原反应, CHO 与 Cu(OH)2以物质的量之比 12 反应生成COOH,又 A 分子中原有一个COOH,故 A 可与 Cu(OH)2以物质的量之比 13 发生反应。 13已知下列数据: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 3 ) 乙醇 117.0 78.0 0.79 乙酸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某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配制 2 mL 浓硫酸、3 mL 乙醇(含 18O)和 2 mL 乙酸的混合 溶液。 按右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 火均匀加热 35 min。 待试管乙收集

21、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分离出乙酸乙酯,洗涤、干燥。 (1)配制中混合溶液的方法为 ; 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填字母)。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中和乙酸并吸收乙醇 C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 (3)步骤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理由是 ;步骤所观察到的 现象是 ;欲将乙试管中的物质分离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仪器有 ;分离时,乙酸乙酯应从仪器 (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4)该同学反复实验,得出乙醇与乙酸的用量和得到的乙酸乙酯生成量如下表: 实验

22、 乙醇(mL) 乙酸(mL) 乙酸乙酯(mL) 2 2 1.33 3 2 1.57 4 2 x 5 2 1.76 2 3 1.55 表中数据 x 的范围是 ;实验探究的是 。 答案 (1)将浓 H2SO4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后 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 催化剂、吸水剂 CH3COOHCH 3CH OH CH3CO18OCH2CH3H 2O182 浓 硫 酸 (2)BC (3)大火加热会导致大量的原料气化而损失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有香味液体,下层为浅 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颜色变浅 分液漏斗 上口倒 (4)1.571.76 增加乙醇或乙酸的用量

23、对酯的产量的影响 解析 (1)混合时浓硫酸相当于被稀释,故应将浓 H2SO4加入乙醇中,然后加入乙酸,也可 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入浓硫酸;因酯化反应速率慢且为可逆反应,使用浓硫酸可 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并有利于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吸收了水);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 脱羟基醇脱氢,故生成的酯中含有 18O。 (2)使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理由是可除去混入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 解度并有利于液体分层。 (3)由表中数据知乙醇的沸点(78.0 )与乙酸乙酯的沸点(77.5 )很接近,若用大火加热, 大量的乙醇会被蒸发出来,导致原料的大量损失;因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上层为油 状有香味

24、的无色液体,又因会有一定量的乙酸气化,进入乙中与 Na2CO3反应,故下层液体 红色变浅;将分层的液体分离开必须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 (4)探究乙醇、乙酸用量的改变对酯产率的影响情况,分析三组实验数据知,增加乙醇、乙 酸的用量,酯的生成量均会增加。 14下图中 A、B、C、D、E、F、G 均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1)D、F 的化学名称是 、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 ; , 。 (3)A 的结构简式是 ,1 mol A 与足量的 NaOH 溶液反应会消耗 mol NaOH。 (4)符合下列 3 个条件的 B 的同分异构体的数

25、目有 个。 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 与 B 有相同官能团 不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答案 (1)乙醇 乙酸乙酯 CH 3CH2OH CH2=CH2H 2O 消去反应 浓 硫 酸 170 (3) 2 (4)3 解析 本题为一道有机综合题,着重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由反应的反应条件及产 物 E 的结构 可知 B 为 ;由反应易知 D 为乙醇,再结合 反应的反应条件及产物 F 的组成知 C 为乙酸,显然 B、C、D 三者是有机物 A 水解、酸化 的产物,A(C 13H16O4)的结构简式为 。B 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符合所给条件的结构有 3 种,它 们是 拓展探究 15关于酯化反应的脱水

26、方式即酯化反应的实质问题,争议较多。科学家们认为乙酸与乙 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有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 途径: 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论说明什么情况下反应按途径进行, 什么情况下反应按途径进行。 答案 示踪原子法,用有 18O 标记的 CH3CO18OH 与乙醇反应,检验生成的酯,若酯中无 18O,则反应是按途径进行的;若酯中含有 18O,则反应是按途径进行的。 解析 途径:键的断裂方式实质为羧基断裂的是碳氧单键、失去的是羟基,醇断裂的是 氧氢键、失去的是氢原子,羟基与氢原子结合成水,羧酸和醇剩余的部分以碳氧单键连接 起来形成酯类物质;途径:实质是先发生了加成反应,后发生了消去反应。可用示踪原 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