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任安书,司马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表、 书、本纪,世家,列传,共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
2、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
3、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
4、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
5、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圈画疑点,头枪地 伏法受诛暴肌肤 臧获婢妾圜墙 厥有囹圄 槛 缧绁强颜 赭 桎梏,(qing),(zh),(p),(zng b),(yun),(ju),(jin),(y),(li xi),(qing),(zh),(g),朗读正音,复读第一段 , 疏通文意,走:,供驱使的人,曩(nng)者:,从前,辱:,客套语,使对方受辱,勤勤恳恳:,情意诚挚
6、恳切,仆:,我,相:,你,阙然:,(时间)隔了很久,一,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不与:,复读第二段 , 疏通文意,不赞成,比:,一样,1,自身卑微,用:,因为,太上:,最高,理色:,肌理和脸面(脸皮),诎体:,卑躬屈膝,关:,戴上,被箠(棰)楚:,遭受杖刑荆条抽打,婴:,套上,2,身陷囹圄,传(zhun):,此指礼记本指注释,槛阱(jinjng):,笼子或陷阱,鲜(xin):,自杀,3,遭受羞辱,圜(通圆)墙:,监狱,心惕息:,心惊胆战,及(已)以:,等到了,4,心惊胆战,羑(yu)里:,古地名,魏其(j):,汉人窦婴,衣赭衣(yzhy):,穿赭色衣服,罔(网)加:,制裁,其:,代词,我,5,想
7、起先人,以稍陵迟:,因而志气渐渐减小,殆:,大概,读第三段 , 疏通文意,义理:,正义真理,去就之分(fn):,舍生就死的道理,缧绁(lixi):,本指绳此指囚禁,臧获:,奴卑,恨:,遗憾,文采:,文章,三,因为李陵事件下狱。,读第四段 , 疏通文意,摩灭:,摩=磨,倜傥:,才华,厥:,乃,才,修列:,说难(shunn):,游说之难,大底:,底=抵,思垂空文以自见(xin),垂:使流传,自己忍辱受刑,学习前人著书。,四,编写,窃:,读第五段 , 疏通文意,表自谦之词 , 不译,放失(y):,失=佚。散乱失传,稽:,考察,纪:,规律,愠色:,怨恨之色,辱之(zi)责:,受辱之债,五,完成史记的心
8、情。,读第六段 , 疏通文意,口语:,言论,重为(zhngwi),更加被,累(li):,经历,闺阁(g):,宦官,俯仰:,行事,通其狂惑:,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剌(l)谬:,违背,曼辞:,好听的话,六,痛定思痛的心情。,赏析第4段精彩句子,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铺排句,盖西伯拘而演
9、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用典句,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1.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3.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课堂小结,课堂反馈,阅读第4-5节,回答后面的问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
10、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C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D(A通晓四通八达B于是却C思想观念说D的),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仆窃不逊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B CD,C(倜傥:洒脱,风流。非常:
11、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不逊:不谦虚。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BCD,C(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
12、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