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17642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 指向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的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 【教学目标】 概念 知识 :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通过植物和 塑料 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尝试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今天大家都按老师的要求,带来了熟悉的植物。大家带来的植物可真多呀,有高的,有矮的,形态各异,今天我们 就来认识我们知道的植物。(板书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 ( 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直奔

2、主题,可以提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看看同学们带来的植物,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 环节二: 说说植物 1.组内你能说说你带来的是什么植物?它有些什么? (先小组内说说,强调说的要求和听的要求:说的同学声音要适中,不要太响,让小组内同学听到即可 /听的同学眼睛看着说的同学。) 2.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带着植物到上面来跟大家介绍了。 (介绍要求:说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听的同学仍旧看着说的同学。可以强调下介绍的格式:我带来的植物是 XX,它 有 XXXXX。在学生的介绍过程中,填写班级记录表)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暴露学生对植物的元认知,激发对植物学习的兴趣。) 环 节三: 找找植物

3、 过渡:刚刚听了同学的介绍,现在小朋友们对植物有点了解了吗?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挑战? 1.出示大图,在图中找找,你觉得哪些是植物? 在学生的回答中追问他们这么说的原因,如:你觉得蝴蝶不是植物是它 草是植物,因为它;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班级记录表中填写。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引导学生能有依据地说话,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 环 节 四 : 分辨植物 过渡:老师今天来跟大家上课,特意带了一盆塑料花来。(出示)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1.观察塑料花和植物。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要求:交流的时候轮流说,一人说完下一同学再说。) 2.交流。 (继续强调说和听的习惯,同时完善班级记录表

4、。)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引导学生能有依据地说话,感受植物的局部特征。) 环 节 五 : 种植植物 今天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植物的信息,接下去老师要教大家种一棵植物,想不想学? 1.播放视频。 2.实际操作。(大蒜和萝卜的水培) 3.记录指导。 4.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以及植 物种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家种植植物,并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为此后的单元学习铺垫。 ) 环 节 六 : 整理下课 整理自己的桌面,摆好桌椅,然后排队下课。 ( 设计意图: 培养学习良好的整理习惯。) 拓展活动:在土里种绿豆并观察记录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配套的微课视频,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种植一棵自己

5、的植物。这个活动不建议在课内 进行 ,因为课内时间相对紧张,学生用土种植,教师一个人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场面会比较混乱。 【给家长的一封信】 【视频】 【学生记录模版】 【课后 反思】 1. “塑料花是植物吗”的活动需要有最终结论吗? 教材中第三个活动是“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用真的植物与塑料花进行观察比较,分辨塑料花是不是植物。这个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辨塑料花到底是不是植物,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塑料花与植物的对比,更多地暴露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前概念,学习能有依据地进行说话,经历初级的科学论证过程。在本活动中教师不要轻易给塑料花是不是植物下定论,要鼓励学生多说,有依据地说。 2.种植

6、一棵植物,如何落实比较好? 在本课的学习中,最后一个活动是种植一棵植物,这个活动建议分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落实。课内:教师演示种植几种植物,目的在于讲解种植的方法,并种植用于班级观察的植物。课外: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及配套的微课视频,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种植一棵自己的植物。这个活动不建议在课内进行,因为课内时间相对紧张,学生用土种植,教师一个人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场面会比较混乱。 3.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植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要学习任务。同时作为单元起始课,还需要暴露学生对植物的元认知,便于教师进行

7、有效教学。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3.塑料花是植物吗; 4.种一棵植物。前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感受植物多种多样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第四个活动:种植一棵植物,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长时观察、记录的习惯,并为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埋下伏笔。 植物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陌生,但也不是很熟悉。在幼儿园里,他们会种植一些盆栽,在家里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他们会关注到植物的一些外部特征:有叶,是绿色的,会开花,种在土里正是这些外部特征也混淆了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植物都长在土里,有花的

8、才是植物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环境变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来说还不能马上适应,需要老师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在每节课中有相关内容的落实。 【策略实施】 小学科学课意在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良性发展,而低年级重在引导孩子体验科学过程,意在培育孩子科学学习兴趣和动机。这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长时间的经验养成,笔者结合开篇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的学习与教学试图阐述一些有关低年级“专注度”的实践教学 策略,希望为低年级科学教学者提供少许便利或者正反双面的参考。 一、 创设动漫情境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孩子探究某一事物的兴趣,而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在情境

9、中加入动漫元素,再提出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孩子确立“我要”的过程目标,从而达到保持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和动脑的专注度。 1. 制作课件时加入动漫情境。 例如 :在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中的课件中加入孩子熟悉的动漫人物“维尼熊”、“跳跳虎”等元素,并将它们贯穿整个课堂中,让孩子跟着这些动漫人物一起去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找找图片 中哪些是植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寻找证据的能力,把比较枯燥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2. 提出问题时加入动漫情境。 例如: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找找图中哪些是植物”这一环节中,可以借由“维尼熊”认为石柱也在土里所以他认为石头是植物的错误观点,引

10、导学生说说是否支持“维尼熊”并且大胆说出理由,在这一有趣生动的环节里孩子们已经初步开始学习利用证据来认证或者推翻观点,而这也符合了科学教育“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潮。 3. 语言表达时融入动漫情境。 为了符合初次接触科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老师在说话时尽量可以把语言通俗化、动漫化。例如用“你怎么知道的?”、“你凭什么这么认为?”、“你觉得维尼熊和跳跳虎谁说得对?”来代替“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认为?”等。 4. 制作微课时配入动漫语境。 笔者恰好喜欢模仿动漫人物的声音,因此在制作微课或者录音音频的时候模仿“维尼熊”和“跳跳虎”的声音,当“维尼熊”在课堂中提出“我找不到植物,小朋友们找

11、到了吗?”、“我不明白蝴蝶为什么不是植物?”让天真的孩子感觉真的是这些动漫人物直接和自己在对话,兴趣大大的提高,而且注意 力可以长时间跟着动漫人物,有效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 注意动静结合 “兴趣优先”理念的趣味教学诸多方法中,“在游戏中学”是经由教学实践形成的低段教学最佳支持方式。这也正是杜威所提倡的“在活动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1. 设臵适量的游戏环节。 学习内容与游戏要素的融合,寓教于乐。借游戏的竞争性和挑战性,促动机、提效率学习活动的游戏化设计,包括 游戏目标和规则、成功标 准和限制、全面参与和合作等。例如: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客户设臵“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种一种”等环节,借助少量且具一定深度的主题和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其中,“比一比”这一环节中的真假花对比观察,不但可以维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而且可以让孩子在亲历探索和发现中成长,通过实施一个关键性的实践来获得丰富体验旨在进阶科学关键概念、体验科学关键过程。基于“重在实践”理念的做思结合、行知互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体验性和实证性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