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临沧市第一中学 王晓明 【专题主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内 容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 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 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 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 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 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 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 业和冶铸业产生长期领 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 外。在自然经济时代, 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 业三中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 位 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辅相成。城市、 “市” 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 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 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 充
2、而存在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 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 芽。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 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 国错失了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 明转变的机遇 主旨 本主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特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 “火耕” 2、距今七八千
3、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 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而且耕犁基本 定型。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 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 国王承担义务。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
4、品;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 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 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5、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 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 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 车。 五、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 “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 “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六、小
6、农经济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 产生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风景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发展演变 产生于_时期,是中专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瓦解,但瓦解的过程 非常缓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最终废除。 特点 以_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_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_的自然经济。 积极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 2000 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
7、水平,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影响 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 七、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从经营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从生产力状况看,使用牛力耕田和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工农 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从农业结构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从生产关系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并不断强化,农 民和地主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 济 理解深化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
8、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 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 生产者本身生存或本 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如果从这一点而言,自 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 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
9、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 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 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 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 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关系图示 如右: 2.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影响 (1)积极方面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 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 高耕作技术,尽
10、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消极方面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 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 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 (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 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
11、灾人祸的能力十分 薄弱;由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古代农业经济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 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通知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巩固性练习 1 (2011福建文综14)图 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 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 的是( ) 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 2 (2011山东文综10)图 4 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
12、耕 D雇佣关系盛行 3.广东新语中说:“澄海山中有 (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 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 。 ”下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 是 A以家庭为单位 B精耕细作 C刀耕火种 D生产方式落后 4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 因是 ( ) A 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 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5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
1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6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 87 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 300 余件,其中农具范占 60%以上,出土铁农具 200 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7.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牛耕出现 B周王体恤百姓 C动物祭祀 D自耕农经济产生 8 (2011海南单科5)徐
14、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 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9 2012广东卷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10 2012海南卷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 ; 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
15、不断举行这样 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1. 2012青岛期末 2 八卦( 见右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 “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 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 节规律。这表明(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11C 解析 材料表明人们测量影子长度的目的是为了
16、掌握春耕秋收的季节规律,这说 明八卦是为农业文明服务的,故八卦与农业生产有关。答案选 C。 112012四川卷 39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 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 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
17、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 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其特点主要结合材料概括,从农业工具、技术 革新、水利工程、注重农时等方面回答。土地有限、人口增加,是促进农民精耕细作的原 因之一,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也都是导致精耕细作的原因。 材料二 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 1899 年, 近 7 万项农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 9 156 项。186
18、2 年颁布 莫里尔土地法 ,政府拨地资助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 年通过海契法案 ,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 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 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 ,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 世界现代化进程 )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答案 (2)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 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 农业现
19、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回答题目的要求是“评述” ,即回答出 措施后要指出其所起到的作用。 “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 ,可见政府鼓 励农业科技发明,这就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 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说明美国建 立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这就推动了农业科技化进程。 “1887 年通过海契 法案 ”“1914 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 ”,可知美国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以保障农 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手工业的
20、发展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 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 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 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 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
21、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二、田庄手工业 1、田庄: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官”制度 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由政府垄断。 2、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 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
22、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 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往往导致失传。 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 ,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 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1)利: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弊: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 到严重束缚 四、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
23、员, “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 工) 五、冶铸业 1、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 象征) 2、冶铁业: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
24、排的发明) 。 六、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 瓷 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河北:定窑 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 窑 浙江:龙泉窑 陕西: 钥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
25、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理解深化 1.长期领先世界 (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 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2.没有出现技术革命,实现生产力突破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大,缺乏革新工具 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
26、不 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是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 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的潜规则,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 与发明。 巩固性练习 12012江苏卷 周礼 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 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2012山东卷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
27、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 ,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 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B C D 3 2012四川卷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证明了汉代娱 乐方式的多样性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 B C D 42012浙江卷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 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 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
28、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52012重庆卷 如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62012九江一模 5 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 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考
29、试大纲 课程标准 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商业繁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先秦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秦代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乡村商业活跃,但没 有专门市场。商运活跃, 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 9 市 长安和“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 宛、成都) ,以“市” 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 心形成 六朝 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 商旅往来频繁(政治 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 府严格控制 长安、洛阳、广 陵(即后来扬州,当 时
30、号称“雄富冠天下” ) 宋代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 发达)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 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 会 汴京(开封) 明清 会馆、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商业区繁华 苏州(“十万烟 火” ,财富“甲于天 下” ) 二、商业都市 汉代 “五都”分别是洛阳、 、 、临淄、 ; 唐代 、 、的商业最为繁荣, 也是“ 雄富冠天下” ; 地 区经济中心 、 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 东京梦华录表现商市 的繁荣; 清代 乾隆时期 的财富“ 甲于天下” ;名镇有:盛泽镇、 、 、景 德镇 等 理解深化 1中国
31、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更是兴起了一大 批工商业城市;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 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国家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
32、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国家分裂,战乱不止,就 会严重影响商品经济的开展;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增加,常要交换,这就促进了商业活 动的发展;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状况:如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海上丝绸 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统一,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 (5)统治者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政策以及闭关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 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古代“市”的发展演变具有的趋势 (1)从市的空间范围看,逐渐扩大,南北朝时候乡村出现“草市” ,唐代“草市”作用已 十分显著,并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
33、。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荣的 商业街; (2) “市”内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上的限制,唐代后期“夜市”繁荣,宋代又出现晓市、 鱼市等;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景象; (4)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专门的工商业市镇。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如清代的北京前门 商业区。 4.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它的活动,促进了 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34、;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实力 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巩固性练习 1 (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 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 (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 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 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
35、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 (2011四川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18%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4 (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 魏等国铸币 3876 枚。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诸侯国之间商业
36、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B C D 5 (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 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6 (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 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 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
37、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7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 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8 (江西省会昌中学 201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
38、,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 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92012安徽卷 14 北宋东京(今开封) “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02012福建卷 14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 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
39、精制也。 ”由此可见, 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1. 2012江苏卷 3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 “千竹夜市喧” ;“蛮声喧夜市 ”。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 约十余里。 12.2012天津卷 1 马可 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 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 “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13. 2012北京卷 2 秦汉至明代
40、,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 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4 (2011海南单科26) (10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 ,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 “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 ,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 “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 ,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 “优其田 宅,复及子孙” ;“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 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 郑渠
41、(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 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 年)初减至六千亩。亩 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4 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 分) 参考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4 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42、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 (3 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3 分) 第四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
43、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 稳定。 (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
44、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 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 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 经济基础。 3、原因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 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
45、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 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 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 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 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 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
46、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 1、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 3、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实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 理解深化 1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时期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维护封建统治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 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入侵,维护封建体制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控制外商来华 贸易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
47、,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及阻碍因素 (1)历史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但它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稀疏而又微弱。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非 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阻碍因素:封建剥削严重;统治阶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受旧经济观念的影响;长期 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巩固性练习 1 (2011福建文综15)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 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