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 苏联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 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 制;1936 年苏联宪法;斯 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 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
2、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 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 要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 1925 年国民经济恢 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
3、能输出农产品 、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 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 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 2 课苏联的崛起 讲授新课 第 2 课 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 化” 。同学们阅读第 8 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 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 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
4、设中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 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 1928 年开 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 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 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 6000 多家大 企业, 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 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 年,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
5、,苏联 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 1929 年在苏联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 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 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
6、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 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 1936 年苏联新 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 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 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7、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深刻地影 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 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 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 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 (讨论过程中, 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 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 下。经济成分单一 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8、。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 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 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 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 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
9、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 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 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 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 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 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
10、给我们的深刻 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的盛行。 )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 30 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 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 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 年1938 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 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练习巩固 书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