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79453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0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 量子力学前的原子物理学 11 原子的外部和内部特性 “原子”的原始慨念: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最小,不可再分离:atom希腊文) 提出者:古希腊哲学家德膜克利特(B.C. 400) 古代中国人: 金,木,水,火,土 (五行说) ; 古代云南彝族: 铜,木,水,火,土。 问题:不可再分离?原子电子、原子核;原子核质子,中子; 质子,中子 基本粒子(中微子、光子、介子、超子,) ; 基本粒子夸克弦, 说明:人们对“最基本单元”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意义: 闪烁着人类认识世界的哲学光芒,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证”特征。 “实证” (有实验证据):多大?多重?内部结构特性? 1.1.1 原子

2、的外部特性 19 世纪初:掌握了原子的外部特性:多大?多重? (i) 摩尔(Mol)定义(1971 年国际计量会议): 一 个系统物质的数量,该系统中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 0.012 kg 的原子数相同。C126 说明: 1, “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或带电粒子等; 2,0.012 kg 的原子数=6.02210 23,C126 或 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 23/Mol。 (ii) 原子的相对质量(原子量,A )定义(1971 年国际计量会议): 1 摩尔某种物质的质量M(A)和 1 摩尔 的质量M( )的 1/12 的比值,是这种物26C126 质的原子量(A) 。 (ii

3、i) 原子的绝对质量(原子质量,m A) 已知: NA,A 按定义:A=M(A)/M( )/12, M(A)= A M( )/12= A(g)C126126 则: mA =A(g)/ NAA1.66110 24 (g)A 1.6611027 (kg) 例: ,A12.0000,126 一个 原子的重量:121.66110 27 (kg)=19.931027 (kg); , A1.0078,H1 一个 原子的重量:1.00781.66110 27 (kg)=1.6741027 (kg);1 (vi)原子的尺寸 已知: NA ,A,(g/cm 3) ; 则: 一个摩尔的原子所占的体积:V molA

4、(g)/; 另一方面,设 rA 为原子半径,一个原子的体积(球体) ( 4rA3/3) ; 一个摩尔的原子所占的体积:V molN A(4r A3/3) 所以,r A = (3A/4 NA)1/3 10 8 cm 1010 m=1 A 例:H ( ) , A1.0078, =0.09(g/cm 3)1 rH 1.610 8 (cm) 1.6 A 量子力学计算值: rH a = 0.53 A 1.1.2 原子的内部特性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基本掌握了原子的内部特性: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整体呈电中型;电子绕着原子核做 圆周运动。 做出如上认识的三个著名实验: (一) 汤

5、姆逊(英国,Thomson ,1897)的阴极射线实验 装置原图: 阴极射线管: 轴线管壁发光(忽略“阴极射线”的重量) 加偏转电场 E 后,射线向上偏转:说明带负电,受力qE 加偏转磁场 B 后,射线向下偏转:说明带负电,受力 qVB 电场和磁场力平衡时,qE=qVB V=E/B; 撤去电场,阴极射线受罗伦滋力作用,在磁场内做半径为 R 的圆周运动;在磁场 外做直线运动并偏离轴线。 由偏转角 测量出 R;由 mV2/R=qVB q/m=V/RB= E/RB2 结果: 1,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 2,求出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此值和发出阴极射线的材料无关; 3,Thomson 认为,阴极

6、射线是一种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流,阴极射 线的荷质比就是电子的荷质比。 意义: 发现了电子,并由此发现获得 1905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 物体带电量是否存在一个最小数值?q min = e (electron) = ?, d D R R = d / sin (二) 密里根(美国,Milikan, 1910)的油滴实验 装置原图: 装置原理图: 基本思想: 带电油滴在电场力 QE 和重力 Mg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Q Mg/E ; 油滴带电量如果是某个最小电量 qmin = e 的倍数,即:QNe(N 为整 数) ,则平衡电场 EMg/Ne 应该是一系列分离的数值,反之亦然; 由这

7、些分离的数值可求出油滴的最小带电量 qmin,即电子电量 e。 实验结果: 1,油滴带电量确实是一系列分离数值,即,物体带电量是“量子化” 的; 2,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值 qmin = e1.610 19 C; m e=9.1*10-31 kg。 意义: 从实验上证实了油滴带电量的“量子化” ,测量出了电子电量。密里根 由此获得 1915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Mg QE (三) 卢瑟福(新西兰,Rutherford,1909)的 粒子散射实验 背景: 1, 汤姆逊(剑桥大学卡文的许实验室主任)的“面包葡萄干”原子模型(西瓜 子模型):在原子尺度 r010 10 M 内,原子的正电部分均匀分布

8、(面粉) , 电子就如葡萄干,崁嵌在正电核(面粉)中。 2, 卢瑟福是汤姆逊的研究生,熟悉“面包葡萄干”原子模型。 3, 1908 年,卢瑟福由于对铀元素放射性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发现铀放 射性由三个部分组成:(1)射线(H e 核:H e+粒子流) ;(2)射线(e: 电子流) ;(3)射线(电磁辐射:光子流) 。其中, 粒子的速度达 C/10000, 是高能粒子,可以作为“炮弹”轰击并研究其他粒子。 卢瑟福设想 1:如果“葡萄面包干”模型正确,粒子被原子的散射只能是小角度 的散射(小) 。 (Why? ) 1, 粒子的动量大,电子对 粒子的动量无影响(e: 无斥力;m e: M/ m

9、e4 M p/ me=41836) ,只需考虑 “面粉”的影响; 2, 粒子受力: (库仑定律) ;2004 1)(rZeQrFout (高斯定律) 。in300)( r0 1010 M r F Fout Fin 小角度散射!r0 装置原图: 实验结果:发现大角度散射,甚至背向散射(180 o)的粒子。 结果说明:汤姆逊的“葡萄面包干”原子模型是错误的。 卢瑟福设想 2: 如果原子的正电部分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区域 rn 中,r n=1 整数) (3) Ze -e E2:(定态能量 )E1 E2 E1 h= E2E 1 E1+h= E2 -e 联立(1 , ) , (2) , (3)得: E

10、 n (定态能量是分离值) (4)20 41)(emE r n (定态轨道半径是分离值) (5)2er 问题及作业: 1,证明:在 (氢核动能 )0(核在动!)的条件下,用 (折合质量,M p: pkE pem 质子质量)代替(4) , (5)式中的 me,可得氢原子的定态能量和轨道半径满足: (4, )20 41)(21nEn rn (5, )2e 提示:氢核不动的条件下,才有 Ek (原子的动能) E k (电子动能)。但是,氢核不动是不合 理的(因为有反作用力!)。为计算 Ek (原子的动能)E k (氢核动能)E k (电子动能) , 以原子的不动点 rc(质心)基点。 L(原子角动量

11、)I pNI ee=Mprc2+ me(r-rc)2r 2 n (定态条件);( N = e = : why?) (用质心公式:r c )peM Ek (原子的动能) (r ) 2(V p= rc; Ve= (r-rc))pkE21NPV2e1 Ep(原子的势能) (r) 2, (由 关系得到)e 204 204cp -e me e Mp Fe-Fe rc r 2, 对类氢粒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带电粒子) ,如:H e(Z2)一次电离后 He ; Li(Z3)二次电离后 L i ;B e(Z4)三次电离后 B e 。证明: ; (4, , )20 421)(1neEn rn (5, )2eZ

12、 3, H 有两个同位素(Z 相同,质量数不同的一类元素) ,D (氘: 比氢核多一个中子)H21 和 T (氚: 比氢核多两个中子) 。中子:M NM P,不带电荷。求:E n=?;r n=?。31 1.2.4 由定态能量求跃迁过程产生的辐射能量(光子能量) 、波长和频率 (1) 氢原子定态轨道半径和能量的简约表示 (取 Mp/me=1836) rn n2a1 (n=1 整数) (5)204e a1= =0.53A(玻尔半径,原子尺度值)204e hc (6)20 4)(2nEn2tancos constant 1.0967710 7M-1ce320 4)(1 (2) 定态跃迁过程的辐射能量

13、、辐射波长和频率 i 辐射能量 h E n2E n1 hc ) (7)21(tancos ii 辐射(电磁波)频率 (E n2E n1)/ h c (8))(tan21osn2n1 : En2 En1 e -e En2En1 iii 辐射波长(波数表示) =T(n1)- T(n2) (9))(tan121cos 其中,T(n)constant/ n2 (光谱项) 1.2.5 玻尔氢原子理论和实验的比较 1,发射光谱及其测量装置 发射光谱:光源的发光强度随波长或频率的分布 测量装置: 17 世纪,牛顿用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最早的光谱测量装置 20 世纪中期的光谱测量装置: I , () I ,

14、 () 连续谱,如:白炽灯 分离谱(线状谱) ,如:原子发光 n ():色散 阳光 狭缝 棱镜 屏 f1 f2 照相胶片 现代光谱测量装置 1(透射式光栅,衍射效率低): 现代光谱测量装置 2(用反射式光栅代替衍射式光栅。在衍射光栅中,单缝衍射的 0 级集中了光能的70,而单缝衍射的 0 级和无色散能力的多缝干涉的 0 级重合,使得衍 射光栅的光能利用率效率极低) 。 2,吸收光谱及其测量装置 朗伯比尔定律: dI I, dx dI = ()Idx (10) I0() I I-dI 0 x x+dx d 样品 f1 f2 照相底片 透射式光栅 f2 f2 光电探测器 反射式光栅 凹面镜 1 凹

15、面镜 2 光电探测器: PDPMTCCD(1D) CCD(2D) xdId0)( I(,x) = I0()exp-()x (11) 朗伯比尔定律的微分形式(10),朗伯比尔定律的积分形式(11) ,():吸收系数。 由(11) ,当 x = d () = Ln (cm-1) (12)1),(0dI 以()为纵坐标,为 横坐标所得曲线就是吸收光谱曲线。图示为原子蒸汽的吸收谱。 测量装置 3,氢原子发射光谱的实验结果 到 1885 年,研究者已发现了氢原子的 14 条谱线。巴尔末发现在可见光区(: 370 nm 780 nm)的氢原子谱线波数满足公式: n = 3, 4, 5, ;(B364.56

16、 nm ) (13),12(41B (13):巴尔末公式;满足(13)式的谱线成为巴尔末线系。 1889 年,里德伯也研究了这些氢原子谱线,并提出了谱线波长遵循的经验公式: ( ) 连续谱光源 单色仪 f 样品池 n = m1, m 2, m 3, ;m =1,2,3, (14),1(12RH RH = 1.09721107 M-1 (里德伯常数); (14):里德伯公式。 1908 年,帕邢在红外光区(800 nm)证实了的氢原子谱线波数满足里德伯公式 (14) ,而且 m =3; n = 4, 5, 6, 现将满足公式: n = 4, 5, 6, (15)),13(12RH 的氢原子谱线为帕邢线系; 1914 年,赖曼在紫外光区( 0, (41) 反转原子数 设:g 1 = g2 (40) N2N 1 N 0 (激光产生的重要条件:原子数反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