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堪悲玉骨留黑土,罔却青丝系妙龄 反思荒友陈燕平 忆荒友吴陕京 = = 反思荒友陈燕平 2011-3-11 黑土伊人 每年的 8 月 23 日,是荒友陈燕平的忌日。 40 年前,她是黑龙江兵团 9 团的 北京知青。 1967 年,年仅 16 岁的她背负着青春,信仰,从北京 101 中学毕业后,即赴北 大荒插队落户。此后,荒原瑞雪,酷暑朔风,水利工地的晓月,收割机旁的夕阳, 就走进了她的生活。 1969 年 3 月,她任 35 连的副排长,几年后被任命为 13 连指导员。从 1975 年 起,担任团部中学教导员,时年 24 岁,可谓仕途春 风,踌躇满志,然而就是这样 一位前程似锦的北京知青,却猝然
2、倒下,在 1977 年 8 月 23 日服毒自尽,瞬 间花 容失色,血溅黄砂。身后的结论来自上级的文件“非正常死亡”。而身边的老职工、 知青给予她的一片惊诧,一声叹息已经远远超过哀伤本身。 而今,时光流逝 33 年,回望北大荒,已是人 归黑土,情满三江,那些鲜活的 记忆已随着光阴的流转、人事的变迁而凋零,留下的惟有纸上的叹息与字里行间 的钩沉。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 页。 交流学 习心得体会。左起陈燕萍、江小熙、姚凤兰、岳芬、叶竹 我们这些昔日的荒友,很想探究导致当年她走向极端的动机是什么?来自政 治信仰,拟或抑郁心魔。三十年前,答案 笃定为前者,三十年后,结论或可商榷。 两种选择,表明了时代的进
3、步。在新的世 纪里,人们 已经习惯于接受更加多元化 的价值观念,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反思自身。 无可争议,陈燕平是 9 团 5000 名知青中的佼佼者。她睿智,机敏,是北京知 青的翘楚。 虽然,她没有姣好的容颜,但并不缺乏磊落、正气,这样的女性不能不让世人 心存钦佩。 虽然,她没有高挑,矫健的身姿,但凭借着 顽强的意志,孱弱的身躯也足以承 受农村繁重的劳作。 她强势而富于哲理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地把自我定位于某种高调说教的状态。 她目光前瞻,言语犀利,引经据典,口若 悬河,她从伟人的经典语录中汲取智慧, 她站立在普遍存在的平庸中,仰望崇高。匮乏的物质条件, 坚苦卓绝的农业生产 劳动,在她面前如同微
4、风拂过,波 澜不惊;当身边的同学,知己相继离开旷远,偏 僻的北大荒返回大城市,她稍显迷茫,随即 彻悟,趟向人生旅途终极的河流。面 对纷扰袭来的红尘往事,她挥刀斩断了世俗的烦恼青丝;面对即将的生死大限, 她显示出一份坦然、淡定,她躺在秋天的黑土地的怀抱里,面 对曾经挚爱的蓝天。 鲜红的心血曾经这样奉献,如今正缓缓回归 她以蒙昧,凄美的谢幕,完成了青春的轮回。 口中吟咏的是壮怀激烈的经典话语, 天地间行走的是无怨无悔的绝代知青。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蓝天黑土地之间,随时随地能看到陈燕平的信仰,忠诚,无 私,无畏,但我们观察不到她真正的内心世界,也就无从解 读隐藏在红色经典之 后的心灵密码。 当扎根农村
5、的理念,从喧嚣回归到平静,横梗知青返城的坚冰也逐渐消融,随 之坍塌的还有构建在浮云之上的空幻理想。心目中的美好与崇高一旦破灭,她便 迷失了自我,希望之舟随风远去,生命的意 义就此消失殆尽。也许她的灵魂真的 曾经四处飘荡,寻觅哪里才是庇护她的真正的精神家园。也许不想见证自己心中 扎根农村的理想的破灭,她选择离开,永 远地走出了知青们的视线,她以一种极 端的方式,把自己永远地融入了黑土地。 她用自己的生命的尊严,演绎了神圣的解脱, 这 也是一种执着,然而 这种执着, 已经被历史证明:轻如鸿毛。 她成长于极左、狂热的年代;她终止于拨乱反正的前夜。 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前行,注定走不出抑郁的纠结。
6、陈燕平象一株挺拔而孤傲的白桦,兀立荒原。她短 暂的人生之旅充满难以解 读的疑惑,时代的陌路人化蝶而去,而把青春的背影永远定格在荒友的记忆之中。 曾经热血知青 ,黑土喋血; 反思历史悲剧 ,剧如人生。 后记:囿于笔者水平,对陈燕平现象的分析,不能尽然。好在知青朋友中人才 济济,我渴望聆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 堪悲玉骨留黑土,罔却青丝系妙龄 忆荒友吴陕京 2012-3-3 黑土伊人 吴陕京,北京女知青,1967 年 12 月 8 日从清华 附中下乡到绥滨农场支边,至 1971 年 2 月 3 日非正常死亡,青春的花朵只绽放了 3 年 1 个月 5 天就凋零了,时 值北大荒严冬,寒风凛冽、天公肃杀,
7、漫天飞雪飘飘 而落,就象挽歌一曲为她悲 咽。 吴陕京中等身材,文弱、秀气,身着蓝色棉袄,脚上穿一双黑条绒棉鞋,这是 典型的北大荒北京知青的行头,给人以精干、 练达的印象,干起工作来却是 风风 火火,也很耿直、率真。 1968 年 12 月,在“三支两军”工作队 的领导下,9 团 9 连的领导班子重新改 组,本来担任排长的吴陕京被群众推举为连队的副指导员。 1970 年 9 团成立了“一打三反”工作组,进驻团部商店,深挖贪污、盗窃的案 件,并对已经“揪出来”的贪污分子进行“审查” 和“专政” 。团领导把吴陕京调到工 作组担任材料员,这是一个保密性和原则性都很强的岗位,她很胜任,把材料整 理得井井
8、有条。 1971 年 1 月底,团部举办连干部学习班,吴 陕京也参加了。会后,吴陕京约三 五知青好友在 9 团政治处大门外照相留念。她说相片冲洗后要送大家每人一张, 并嘱咐说,她不在时,一定要替她保存好。大家 认为 她也就是说说而已,哪里意 识到竟是最后的诀别,这是震撼的淡定,令人费解的平静。 洒脱的离去,这是她早就铁定的决心。 出事的头天晚间,她不动声色地和同宿舍的几位女知青饶有兴致的去团部俱 乐部观看电影智取威虎山 。回宿舍后意犹未尽,吴陕京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 智取威虎山选段。此时,不知谁拿出了水果糖,几个女知青躺在被 窝里,嘴里 含着糖块进入了梦乡 谁知就在半夜,她一个人悄悄地走出宿舍,
9、来到她工作的“ 一打三反”办公室, 用一把 2 寸长的折叠旅行小剪刀,剪断自己的颈部动脉,结束了年仅 21 岁的生 命,倒在她自己提前堆放的炉灰渣里,瞬间花容失色,玉山倾倒。大限之际,她平 静得出奇,不忘把手表、棉衣、遗书整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一切她都准备好了, 那么匆忙,又那么从容。她在遗书里写到: “当你们看到我这封遗书时,我已经带着万分的遗憾离开了你们,离开了哺育 我的这片热土。在此,我仅向党组织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我已当了一年半的副指导员,迟迟解决不了组织问题,我很苦恼。我曾多次和 指导员谈心,征求他的意见,但 总得不到他的支持和谅解。在工作上我愿拼尽所 有力量,在思想上我愿意摒
10、弃一切糟粕,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但我 们在 很多问题上统一不了认识。致使指导员对我结下成见,我也因此不能踏进党 的大门,使我不得不离开副指导员的岗位,离开我心爱的连队, 调到团部一打三 反办公室。我来机关已一年多了, 组织问题还 没解决,我不知道又要 调到哪 里去我知道我的思想有很多毛病,也许我不该以这种方式抗争,但我觉得人 一生应活得轰轰烈烈,活得真实坦荡。我不愿委曲求全,活着要有味道,要顶天 立地。也许,我以死抗争不会溅起半点涟漪但愿我的死能惊醒后人。我死后 请将我的衣物送给连队的贫下中农家,箱子里的钱是我一点点攒的,不是不义之 财,也请送给困难的五保户。我的死 对父母是不忠不孝,请
11、不要把我的消息告诉 他们。 吴陕京绝笔于 1971 年 2 月 3 日” 吴陕京的遗书很长,逻辑严谨、辞藻 华丽,凡是看到、听到遗书的人无不为之 惋惜、动容。 那是一个极左而疯狂的年代,人人自危,高度封 闭,自她亡故后,她的遗容不 准任何一个知青包括和她同宿舍的女友所看到、接近,因而也没有一个人为她送 行,她就这样孤苦伶仃地飘向了黄泉不归路。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知青踏上回第二故乡的探亲、访友之路。面 对青山秀水, 老知青更加怀念当年共同度过艰辛岁月的战友,他们踏遍 9 团团部西侧双宝山 墓地的每一寸角落,希冀找到有关吴陕京的哪怕是一丝的痕迹,但是苍天无语、 黑土悲戚。于是他们大声发问:陕京,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