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 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 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 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 生 活 上 或 所 处 社 会 上 的 问 题 , 借 此 获 得 对 事 物 的 了 解 及 处 理 问 题 的 能 力 。 从 生 活 中 来 , 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 ”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 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
2、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 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 跷起来呢?、 ”“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 “在什么情况下, 跷跷 板才能平衡?”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 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 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 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 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 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 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 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 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 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