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资源开发 本 课 是 岩 石 和 矿 物 单 元 的 第 二 课 。 本 课 是 在 第 一 课 “了 解 常 见 岩 石 特 征 ”基 础 上 , 认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进而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认识矿物的 性质,了解矿物的用途。 虽然矿物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接触很多矿物,但真正了解矿 物和认识矿物性质特征的学生还是为数不多的。另外,就学生的能力来说,将矿物的物理性质描述清楚也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妨以认识矿物及其性质为载体,以观察能力、描述能
2、力及查阅资料能力的 培养和锻炼为主要目标。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借助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并用图画表示矿物的组成。会用感官和工具观察 一些矿物,并能够描述矿物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够查阅矿物性质和用途资料,与同伴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花岗岩的矿物成分有长石、云母、石英。 了解一些常见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知道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一些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了解和交流矿物知识,欣赏矿物之美。 意识到全面认识事物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准备: 矿物标本(方铅矿、方解石、石墨、黄铁矿
3、、赤铁矿、水晶、石膏、石英、萤石、云母)、白色 无釉瓷板、认识矿物性质的观察记录表。 学生准备:铜钥匙、小刀、笔、与教师共同准备白色无釉瓷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到的岩石知识,重点提及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借助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特点。 3.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花岗岩的特 点? 2 4. 教师提出观察重点:重点观察花岗岩的颜色和颗粒情况。 5. 学生分组观察花岗岩,画图描述其颜色和颗粒方面的特点。 6. 全班学生交流,达成共识:花岗岩中有白色的、红色的和黑色的颗粒。 3 7. 教师介绍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成
4、分,指出这些成分聚集在一起组成花岗岩。 【评析】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花岗岩矿物成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有助于学生理解矿物概念。 二、了解矿物概念,对矿物进行提问 1. 教师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花岗岩这样的石头?学生根据经验讲述所知。 2. 教 师 出 示 矿 物 岩 石 标 本 分 发 给 学 生 , 学 生 观 察 这 些 石 头 是 否 具 有 与 花 岗 岩 类 似 的 特 点:成分聚集,或有一 定的结构成分。 3.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达成共识。 4. 教师讲述矿物概念,指出岩石由矿物组成的。 5. 学生就矿物进行提问,教师简要板书问题。 6.
5、 学生交流: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全班达成共识。 【评析】学生了解了矿物概念后,应该有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给学生 提 供 提 问 的 机 会 , 正 是 迎 合 了 学 生 的 心 理 需 要 。 一 方 面 , 能 够 体 现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尊 重 ,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拥有的前概念情况, 有利于教为学服务。 三、了解生活中的矿物应用 1. 教师讲述: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矿物,说说你知道的。 2. 学生根据经验讲述生活中使用的矿物。 3.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了解几种生活中使用的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矿物。 【 评 析 】 虽 然 矿 物 使 用
6、 于 学 生 生 活 中 的 方 方 面 面 , 但 这 些 习 以 为 常 的 东 西 不 一 定 引 起 学 生 的 重 视 , 能 够 了 解 矿 物 的 学 生 毕 竟 是 少 数 , 教 师 采 取 了 提 供 阅 读 资 料 的 策 略 。 这 样做,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矿物与我们的生活生 产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认识矿物的特征 1 教 师 谈 话 : 我 们 可 以 从 哪 些 方 面 来 认 识 这 些 矿 物 的 特 点 呢 ? 2. 学 生 讲 述 见 解 , 全 班 达 成 共 识 : 可 以 从 颜 色 、 光 泽 、 硬 度 、 形 状 等 方 面 来 观
7、察 矿 物 的特点。 3. 教师引导性的提出问题:要观察矿物颜色特征,我们可以怎样做? 4.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5.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其他几个方面的观察方法具体怎样操作? 6.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7. 教 师 讲 述 : 我 们 总 结 出 来 的 观 察 方 法 还 有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 我 们 一 起 来 阅 读 书 中 给 我 们提供的方法,看一看, 我们总结的观察方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还有哪些新方法需要我们来学习? 8.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中的方法,找出新方法后全班交流。 4 9. 全班交流观察的具体方法,达成共识。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方法。 10. 学
8、生分组活动:小组确定 2 至 3 个想要观察的方面,确定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 录形式,确定 小组成员分工。 5 11. 教师指出:描述矿物特点时,如果一时无法描述,可以用“像 一样”这样的 词 语 代 替 。 1 2 学生开始观察与 记录活动,教师提醒学生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参与弱势小组 的活动指导。 【评析】学生在观察方法上不是一无所有的,已经拥有了一些经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经验的机会。在 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渠道,纠正错误的学习经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交流矿物的性质 1. 教师组织学生收拾好器材,材料员送交材料到材料区。 2. 学生分组组织汇报形式、内容等事宜。
9、 3. 教 师 提 出 倾 听 策 略 : 哪 些 是 本 组 已 经 有 的 发 现 ? 哪 些 是 汇 报 小 组 没 有 的 发 现 ? 可 以 提供补充或者进行质疑; 研究方面不同的同学注意是否能够提出质疑? 4 学 生 分 组 汇 报 活 动 : 一 个 组 汇 报 时 , 其 他 同 学 注 意 倾 听 与 记 录 。 5 教 师 谈 话 : 我 们 观 察 到 的 性 质 特 征 只 反 映 了 某 种 矿 物 的 一 部 分 性 质 特 点 , 所 以 并 不 全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 究。查阅资料是方法之一。 6 教 师 提 供 矿 物 标 本 说 明 书 或 其 他 途 径
10、查 询 到 的 矿 物 性 质 资 料 , 学 生 进 行 阅 读 , 适 时 补充自己的的笔记。 【评析】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和评议” 、要“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实现这个目标不 是靠 教师说“要注意倾听”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策略来实现。教师提出的倾听策略 能够控制学生姣好的进行倾听,在促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着实的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六、学习评价 1. 学生谈本课学习到的知识,回答学习开始阶段提出的一些与矿物有关的问题。 2.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观察矿物性质特点的观察方法。 3.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查阅
11、资料解决: 课堂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了解矿物的用途; 我国 矿物使用与开采情况。 教学片断赏析 师:我们来交流研究矿物硬度的方法。 生:我用研究岩石硬度一样,拿一种矿物在其它矿物上面划,看看谁更硬。按照软硬度排出一、二、三 生:我们小组一致同意用小刀在矿物上面刻一刻,比一比谁的刻印深。刻印深的排在前,浅的排在后面。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研究矿物的方法。我们总结的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一起来阅读书中给 我们提供的方法,看一看,我们总结的方法,哪些地方需要改 6 进?还有哪些新方法需要我们来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中观察方法介绍,之后交流。 ) 师:关于矿物的硬度研究方法,有什么需要补充
12、? 生:刚才我们说可以用小刀刻印来比较硬度,书上说还可以用手指甲、铜钥匙和玻璃来完成。我有些不明白, 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工具? 师:你的提问非常好!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谁能说说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工具来判断矿物的硬度? 生:我认为是这样的,如果用小刀刻出来的痕迹差不多深浅的话,是不是再用其它的 工具试一试,再比一比刻印的深浅。生:我们 也认为是这样的。 师 :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后)地 质 人 员 一 般 使 用 两 种 不 同 的 矿 物 互 相 刻 划 , 来 比 较矿物的硬度,并且规 定了十种矿物作为衡量矿物硬度的标准。在野外考察或者没有那十种标准矿物时,就可以使用这些代用工具进
13、 行鉴定。代用工具代表了不同的硬度标准。你们能给这四种工具按照软硬排序吗? 生 : (分组交流后)我 们 小 组 将 这 四 种 工 具 排 序 为 指 甲 最 软 , 其 次 是 铜 钥 匙 、 玻 璃 , 最 后是小刀刃最硬。 师: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没有举手的)好,就按照同学们的排序。在研究矿物硬度时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来 判断矿物硬度。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生 : (讨论后)我们小组这样做的:先用指甲刻划,如果有刻印,说明这种矿物是最软 的;刻不出痕迹的矿物,再换铜钥匙刻划 ,以此类推,就可以了。 【评析】很多教师在处理观察矿物特点时,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自己确定观察方法, 并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何要 这样操作,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造成观察结 果 的 混 乱 。 我 们 允 许 孩 子 的 探 究 有 自 由 的 空 间 , 但 是 这 种 所 谓 的 自 由 空 间 是 要 不 得 的 。 虽然科学课教学理念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主 导地位,相 反的,到位的教师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孩子们的探究更加严谨。这是我们应该 追求的真正的 科学探究目标。在本环节中,授课教师的教学策略很到位,对培养学生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