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银川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一、单选题( 30*1.5=45 分) 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 “封建 ”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 政策 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1908 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 王国维据史记所载 “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 ”,再据 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 “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 ”这 说 明 A史料
2、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B 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C 西方人治 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 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 “行省 ”。清朝沿袭明制,但布 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 “行省 ”,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 民事 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 员考核、沟 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两 宋 时 期 , 江 浙 地 区 是 全 国 的 粮 食 倚 重 之 地 , 而 到 明 清
3、时 期 江 浙 不 少 地 区 粮 食 已 不 能 自 给 , 需 从 湖 广 一 带 输 入 , 但 “买 不 尽 松 江 布 , 收 不 尽 魏 塘 纱 ”的 谚 语 十 分 流 行 。 这 种 变 化 说 明 江 浙 地 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684 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 , 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 表明当时 2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 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 外贸繁荣倒逼
4、政府对外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主张: “致虚 ”“静 ”, 韩非子主张 “孔窍虚 ”, 曾子提倡 “吾日三省吾身 ”, 3 孟 子 提 倡 “浩 然 之 气 ”“身 而 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7 科 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 具规模的 “反科举 ”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 “弃举业 ”、 “裂秀才冠 ”,往往自称 “山人” , 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 科举制已失
5、去选拔公正性 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8 明末 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 年,有人称它为 “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有学者评价说: “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 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 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 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 面。 ”这句格言 ”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
6、正研究 “人 ”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10有学者称王阳明为 “中国的马丁 路德 ”,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 丁 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11西汉海昏 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 2015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 发 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 了 数 量 惊 人 和 做 工 精 美 的 金 器 、 青 铜 器 、 铁 器、玉 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
7、器等珍 贵 文 物 , 以 及 大 量 竹 简 , 木 牌 。 对 此 认 识 正 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该 墓 葬 出 土 的 精 美 器 皿 应 大 多 出 自 官 营 手 工 业 C 从 4 墓 葬 的 规 格 可 推 知 当 时 诸 侯 国 对 中 央 集 权 威 胁 巨 大 D 该 墓 葬 的 竹 筒 木 牍 有 可 能 记 载 着 儒 家 和 道 教 的 思 想 精 髓 12. 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 体 法 规 中 提 取 出 来 的 原 则 构 成 的 系 统 。 罗 马 皇 帝 即
8、使 能 够 改 变 法 律 , 也 只 能 改 变 一 些 细枝末节。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5 A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 B 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C 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 D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13英国责 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9 世 纪 50 年 代 英 国 进 行 了 文 官 制 度 改 革 , 规 定 负 责 具 体 行 政 事 事 务 的 官 员 不 得 参 选 议 员, 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议 会 被 政 党 操 控 阻 碍 民 主 政 治 发 展 B 文 官 制 度 是 英 国 民 主 制 改 革 的 根 本 C
9、 改 革 目 的 是 保 证 施 政 措 施 的 连 续 性 D 责 任 内 阁 制 不 具 备 分 权 制 衡 的 特 征 14.18 世 纪 末 19 世 纪 初 , 美 国 既 没 有 欧 洲 意 义 上 的 贵 族 , 也 没 有 具 有 特 权 的 教 士 阶 级 , 唯 一 身份不 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这可以用来说明美 国 A近代政体创建的优越条件 B 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 C 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 D 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 15. 下图是 1882 年和 1907 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 准确 的是 A劳动
10、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B 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C 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 D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16. “11世纪到 15 世纪整个期间, 贵重金属的供应似乎一直未能跟上货币需求增长的步伐 中世纪 (欧洲)社会都一直受到货币短缺的威胁。 ”材料中的状况改变于 A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B 美洲的发现与开发 C 欧洲工商业经济全面发展 D 东西方贸易开展后 17在启蒙 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 和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B 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 “发展 ”观 6 C 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
11、的虚假 D 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18 南京条约申明: “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 7 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 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 “平行之礼 ”一条无不详为 备 列。 “平行之礼 ”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19 有人说: “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 挽救旧 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
12、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 针一样,或许 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 ”该认识 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20 1894 年 7 月 11 日, 申报发表 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 天时、 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 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 “凡事皆一洗 因循之习 ”,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 “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 国人盲目自信 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 国人对
13、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21 李鸿章 曾向慈禧太后陈词: “日本走趋西法,虽仅得其形,而所有船炮略足以与我相敌, 若必跨海数千里与其决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确有把握。 ”当时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B 列强协同侵略中国 C 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D 中日冲突迫在眉睫 22张岂之中 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 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 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与妥协性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14、23.19 世 纪 末 20 世 纪 初 , 革 命 派 旨 在 推 翻 清 王 朝 , 建 立 民 主 共 和 政 体 ; 立 宪 派 旨 在 力 争 改 造 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两种模 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 8 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 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 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24 1930 年 10 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 “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 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
15、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9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重心 B 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 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10 下图为最早的红色根据地公债券实物 面值一元的 “水利债券 ”。债券左侧年份模糊不清, 下 面有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发行 ”字样,下方有 “只有全国苏维埃的胜利才能彻底整顿水利 ”水 灾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下的必然结果 ”字样。据此可知,该债券的发行 A推动了国民革命胜利进行 B有利于红色政权巩固发展 C为抗日战争准备了经济基础 D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甲午战争后的 “公车上书 ”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
16、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 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 1919 年 5 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 民、商 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 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 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 莫谈国事 的招牌已经过时 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
17、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 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 而且 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工人运动与农民战 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B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在 1927 年 11 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 中国现状与共产 党的任务决议案 ,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 “不断革命论 ”,革命形势是 “不断高涨 ”,革命方 针 是 “全国总暴动 ”。这一决议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
18、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 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 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在 1935 年 的 中 国 本 位 文 化 大 论 战 中 , 有 学 者 主 张 要 发 掘 中 国 文 化 的 特 殊 性 , 与 西 方 文 化 划清 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 论界更同情 11 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 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D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12 二、材料分析题 31 阅 读 材 料 , 完 成 下 列 要 求 。 材料一 182
19、5 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 持到 1842 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 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 1835 年有 2000 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 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 19 世纪中叶就达到 60 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 充 分 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 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 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
20、本, 西学富强丛书 、农学丛书 、中互耳学丛书 、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 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 科 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卷四) (1 ) 根 据 材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概 括 工 业 革 命 期 间 英 国 对 待 先 进 技 术 态 度 的 变 化 , 并 说 明 变 化 的 原 因 。 (13 分) (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8 分) 32
21、. 西 方 的 法 治 传 统 直 溯 到 古 希 腊 罗 马 时 代 , 它 对 人 类 文 明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阅 读 材 料 , 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 19 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 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 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尔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 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 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14 材料二 摘编
22、自(意)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 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 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 同时也是 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 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 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开始, 是基于
23、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 角度的。 彭南生 一样历史多样观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 家立法 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10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 6 分) (3 )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 ”。 ( 6 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时间 概况 公元 1 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 展完善。 16 1877 年 德国颁布了专利法 17
24、比利时、巴西、萨尔瓦多、法国、危地马拉、意大利、荷兰、葡萄牙、 1883 年 塞尔维亚、西班牙和瑞士等 11 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建立巴 黎联盟 1885 年 日本颁布了专利法 1886 年 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签订、伯尔尼联盟建立 追根溯源专利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 分) 17 世纪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 英国实施垄断法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它规定 1624 年 了发明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取
25、得专利的条件、专利有效期等 英国专利法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 50 18 世纪 年代,全国平均每年提交 10 份申请案 美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某项新技术创造发明人或 18 世纪末 受让人可向政府申请专利, 经审查批准后, 而获得在一定年限内 (一般为 15 19 世纪初 20 年)的专利权,别人需要采用此项发明创造时,必须给专利所有者以报酬 18 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B B B B D A A A B A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6、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D B D B B B B A D B C C 31 ( 1)变化: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 ( 4 分)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率先逐步完成,工业优势地位确立;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 对英国垄断技术的突破。 ( 9 分) (2 ) 原 因 : 甲 午 战 后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 救 亡 图 存 的 需 要 ; 西 学 东 渐 深 入 发 展 , 对 近 代 科 技 的 认识加 深。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 法 , 保 护 科 技 专 利
27、 。 ( 8 分) 32 (1 )模 式 : 英 国 君 主 立 宪 制 、 法 国 民 主 共 和 制 。 原 则 : 公 平 正 义 ; 法 律 面 前 公 民 人 人 平 等 ; 保 护 私 有 财 产 。 (10 分) ( 2) 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证明 “师夷长技 ” 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6 分) (3 ) 说 明 : 辛 亥 革 命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 结 束 了 中 国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 建 立 了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共 和 国 。 ( 6 分) 33 (1 2 分)示例: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阐述: 17 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 有鲜明的人治特征。 18 世纪后,各国相继颁布专利法,专利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从人治向 法治的转变。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陆续缔结多种专利条约和协定,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 发展。 结论:所以,专利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