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学校德育改革的基本问题 赵宏义 (中国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内容提要:多元化是当代开放国家学校德育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本文主 要从学校德育改革的视角出发,对当代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制约学校德育改革活力的“一元” 与“多元” 、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和主体性人格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一元”主导“多元” 并存是学校德育应有的策略, “一元”为主导,不应是僵化的,而应具有开放性、容纳性和 普适性。要克服德育中价值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片面性。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注重学生主体性 人格的形成。这些是学校德育改革应有的问题理性 关键词:多元化 社会现实 德育改革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
2、,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 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和世界各开放国家 一样,中国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也已身处一个从未有过的多元化社会现实之 中。多元化给现实的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处于 这种现实中的学校道德教育 ,无不感受到多元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一方面,多元化在开阔 着人们的眼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多元化也带 来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种种观念及人际冲突,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失序、和价值困惑、 道德困惑。它使以往以一元化为主导的学校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多方面挑战。以
3、至于使学 校德育的生机和活力匮乏,其实效性大打折扣,使人困惑,困难重重。 社会的发展,依然要求德育必须承担起它的教化使命。中国的学校德育,如何看待多 元化的社会现实?如何回应多元化给予的各种挑战,如何在多元化社会中增强自身运行的 活力和实际效果,这是多元化时代学校德育必须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焕发学校德 育的生机与活力,固然要在操作层面做许多的努力,单不可忽视观念意识层面一些关键性 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如“一元”和“多元” 、价值相对与价值绝对、主体性人格等问题。 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缺少适当的观念性变革,不能赋予适当的理性把握,不能赋予新的理念, 就难以为德育生机活力的焕发提供新的活力源泉
4、,因为他们是制约学校德育改革能否焕发 活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让人 欢喜让人忧,让人快乐让人愁,以至于使人们不得不正视它给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考 虑回应的对策。我国学校德育,以前一直以“一元化”的教育为主要特征。它在以往封闭、 以“一元化”为绝对准则的社会中,有效地呈递和履行着教化育人的任务和功能。然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元化的表现日趋增强,使以前“ 一元化”为降低价值标准传 授为使命的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多方面挑战。以至于使学校德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使人 感到困惑,更觉困难重重
5、。 社会的发展,依然要求德育必须承担起它的教化使命。中国的学校德育,如何看待多 元化的现实?如何回应多元化给予的各种挑战,如何在多元化社会中增强自身运行的活力 和实际效果,这是多元化时代学校德育必须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无力解决多元 化社会中学校德育的各种问题,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多元化:学校德育必须正视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在以昂扬的步伐走 向世界的过程中,其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方针的贯彻实施,不可避免地造就 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这主要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 (1)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
6、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这种改革开放的社会 现实,拓宽了人们价值实现的渠道和活动的天地,使人们能够以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人 生最大价值的实现。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 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在这种思维更新 和整合过程中,各种外部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认识,人们整个价值功能推选和生活方 式内部引发一系列相关的冲股和重组活动,从而导致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形成。 (3)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
7、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 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各 自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文化 特点和行为方式多样纷呈。 (4)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德育世界交往与合作 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在经过与本土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 之后,有的已被吸收容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来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 上述几个方面是当代中国多元化产生并日益增强的主要原因。现在,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 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
8、展上, 人们都已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样纷呈的社会中。在这多样纷呈的世界里,既有多元碰 撞引起的震荡,也有多元互补产生的新的活力与新的生机。与这种社会现实相伴随,学校 德育既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又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首先,是多样化价值 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尽管现在的学校仍不间断地对学生给 予“一元化”主导性的教育,但多元化价值观却在社会现实中从多方面销蚀着学校传授的 主导价值,瓦解着社会的道德共识,这种状况是教育对象开始怀疑或看轻学校所传授的价 值观念,由此使学校德育处于困惑之中。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 念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社会现实产生
9、了对人对事评价判断标准的多样化,与以往学校德育 一元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对峙,使学校的评价标准失去了权威性。同 时给学校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带来了困惑。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 式提出可挑战。以往学校规范性约束的德育特点,本身就与学生内在的自主性有矛盾,在 多元化社会现实中,这种矛盾日益突出。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教育学生?是德 育困惑不解。最后,只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早这种条件下,新旧因素 交织对立,传统与现代思想碰撞,中外文化的矛盾,这些交织在一起使学校德育环境更加 复杂,这其中许多不良的文化导向、价值观念总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抵消着学校德育
10、的影响。 多元化对学校德育的这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作为社会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德育不可 能脱离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现实。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一旦成为广泛而普遍的社会现实,想 要摆脱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多元化虽然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秩序和德育的困惑,但它同 时也显示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文化 现象为人们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阈,使人们能够多角度、多途径来思考和 探索学校的德育问题,这预示着当代学校德育有着许多改革和发展的机遇。 综上所述,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必须予以正视。不可忽视它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勇敢地面对多元化现实,承担起对人
11、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的责任,这是困惑她 的多元化社会现实赋予的主要使命。 一、 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 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 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 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 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 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
12、视人的个性, 。这种教育是值得反 思和批判的。但并不能由此否认“一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凝聚作用,主体导 向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根,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存在发展的独特所在。缺 乏“一元”导向的民族和国家,也就丧失了得以凝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力量,也就失 去了得以挺立的内在支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德育不能放弃“一元”主导的原则。 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 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 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 使
13、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 ,必须坚持 “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 “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 “实 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 一样是极其有害的” 。 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 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 ,三联书店,1997 年 4 月版,第 121 页 意味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 的某
14、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1998 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报告就对多元化问题有过这样的表述:“第一,文化多元性作为 人类精神创造性的一种表述,它本身就具有价值。第二,它为平等、人权和自觉权原则所 要求。第三,类似于生物的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可以帮助人类适应世界有限的资源。在这 一背景下多元性与可持续性相连。第四,文化多元性是反对政治与经济的依赖和压迫的需 要。第五,从美学上讲,文化多元性呈现一种不同文化的系列,令人愉快。第六,文化多 元性启迪人们的思想。第七,文化多元性可以储存好的和有用的做事的方法,储存这方面 的知识和经验” 。 这说明,多元化的存在本
15、身,内含着民主平等的社会要求,蕴涵着竞争 的机制,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这对当今 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 “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 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 “一元”与多 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在相 互并存的过程中,各元之间在矛盾和融合中不断交换信息和各自能量,从而使自身不断获 得新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的“一元” ,也会在与多元并存和交流中吐故纳新,使自身不断 完善。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
16、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 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因为历史的发展表明,僵化的 封闭的一元化主导是专制社会、封闭社会的重要特点。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元与多元总是 对立的。一元所处的至上地位,使它往往把其他多元视为异己,视为异端,并予以排斥或 封杀。这种一元主导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往往随着历史的发展使自身丧失活力和自我更新 的能力,也无助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活力的增强。因此,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 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 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
17、在。 如果缺少容纳性, “如果把对一种价值观的执着,发展到没有包容力的地步,超过了现实的 规定,就会成为强烈排它的偏执。这是一种生命能力的衰退和思想能力的僵化,必然导致 极端主义。一方面,它会因不断追求超现实的效果,而导致极端的激进行动,而使社会失 去必要的稳定和起码的和谐,陷入崩溃。另一方面,它会强烈地排斥其他的价值观,追求 自己一统天下的清一色的稳定,而产生极端的保守主义,使社会丧失精神活力,陷入僵化 的死亡” 。 二是“一元” 要有开放性。多元化社会现实中的一元主导,不应是封闭的。 这既不利于一元的存在,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发展上的一种自我紧箍,自我束 缚。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
18、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 好地走向世界。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 ,它所含有的价值 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 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 页。 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 ,三联书店 1997 年 4 月版, 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 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 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 “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
19、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 “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 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 “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 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 二、 要正确把握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产生,使道德相对主义得以畅行。这是当代学校德育困惑的重要原 因之一。它所以造成学校德育的困惑,就在于,瓦解了人们的道德共识,甚至否定了学校 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真的没有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吗?真的 不需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人吗?这是学校德育在回应多元化社会挑战要解决的重 要问题之一。
20、 相对主义的广泛影响,是与他们对道德绝对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传 统道德是人类理性高度化的产物,其特点在于寻找或提供一种绝对主义的对终极事物的知 识,把某些道德准则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道德及其价值的确定性坚定不移。它虽然 使社会成员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但同时也把它绝对化了。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的价值 取向在独尊某一思想体系并把它推向至极时,很容易把它推崇为一种信仰,从而否认其他 学说存在的合理性。禁锢人们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探求,压抑人们本来具有的极为丰富的 智慧和潜能,从而阻碍社会向更高文明发展和过渡。同时把任何思想绝对化也会使其缺乏 自身调整机制和生命力,最终走向反面。19
21、世纪下半叶以来激进的工业化进程和不断的变 革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是基于传统道德体系难以进行评价的。道德绝对主义的缺陷 被人发现,道德相对主义就是在批判极具理性的道德绝对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有广泛的影 响。 “应当承认,相对主义具有某种积极批判的功能,它不仅是对传统道德绝对主义价值体 系的破坏,而且在理论上也清除了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虚假的观念” 。 但相对主义的发展也 在实践中给人带来了种种的困惑。按照相对主义的思想来看,既然每种文化,每种价值体 系都有其合理性,每一个自我都是合理的,那么,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就再也不是统一 的,普遍的了。在多种道德价值标准面前,不仅正义与邪恶、崇高与卑劣、真理
22、与谬误的 界限难于判定,而且人生意义与社会进步的命题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从而使人产生选择的 困难。不仅如此,它的危害还在于使有些青少年不相信有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标准,盲目 自大,不愿接受合理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约束,以自我为尺度,我行我素。 以上的分析说明,多元社会中的学校德育依据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将无助改善自身 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克服和避免绝对化,又要注意克服和避免相对化。因为绝对 化,会把我们所提供的价值标准推向至极的地位,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这样就会使它成 为束缚人的枷锁;单纯注重相对化,就很难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或很难将一 王海光: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 ,上海人民出
23、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303 页。 李瑜清:人本思潮与当代中国 ,东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0 页 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根植于学生心中。在这里,应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确信人类社会存 在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确信这种规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应该坚持向学生 提供一些符合他们特点的、合理的道德体系,但不能把它看成是亘古不可改变的,推向至 极,因为这是重蹈绝对主义的覆辙。同时又不能在生活中把它完全相对化。这里有一个重 要的问题对人格品行的发展和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价值 准则合理把握、恰当体现的意识和能力。这意味着,学校德育过程不应再是单纯地论证某
24、 一基本道德的合理性,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际交往中应怎样去合理地把握、恰当地 体现,并逐步养成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怎样的 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具有善的意义,在怎样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不具有善的意义,甚至 有时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不是不要向学生进行基本的道 德教育,而是要使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去合理把握它,恰当体现它,具有合理恰当 的应用道德的能力。这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注重学生良好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人的主体性即人在自身成长和发展中,以及人在履行一定社会职责过程中, 其主观意 识和外在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
25、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主体性人格即人在情感、 意志、情操、品行等方面的总体体现中所具有的自主性、主动性、自抉性和创造性特点。 人的主体性是人之为人不可缺少的,主体性的缺失,人就难以在成长和发展中主宰自己。 多元化社会现实中,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主体性人格的 良好形成和发展,才能更好地、真正地确立起人的自立性、自强性、自主性,摆脱在生活 中不知所以、左顾右盼或盲目随流、依附顺从的境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 意识到,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良好发展,恰恰是社会发展活力的内在源泉。一 个(人的)主体性缺乏的社会,其内在往往缺少巨大的创造性潜能的蕴含。 传统
26、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培养,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现实相联系的。那时的教育理论 中,虽然也有对主体性问题的强调和探讨,但大都局限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上,把主体 性总是当作增强和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来看待。社会多元化现实的日益增强,特别是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社会转轨,使人们对主体性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带有人的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意义。而在封闭、专制和高度计划的社会体制中,人的主体性是不被重视的。因为这 样的社会中,人的一切都以“一元”为标准,人的一切都被社会计划经济的要求和 “一元” 标准所确定,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一切早已被社会的计划安排好,出生后享有社会规 定的一定的生活待遇和标准,在学校专业学习毕业
27、,国家的计划就早已确定了他的去向和 工作岗位。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是不会得到重视和良好发展的,因为主 体性的社会内在需求不大。这样社会所造就的人格,往往不是主体性的人格,而是依附型 人格、依赖型人格和盲从型人格。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而带来的多元化社会现实, 在其本质上要求人以主体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多元化社会现实 中,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要通过主体自身的自主把握、主动判断、主动选择、自主创造来实 现,那种盲从型、依附型和依赖型的人格特征,将难以使人自立、自主,更难以自强,甚 至难以开拓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存空间,摆脱生存发展中的困境。就人在多元化社会生活中 的
28、生存发展而言,其自主分析、判断、自主选择也与主体性的确立密切相关。因为人只有 自主把握、自立自强,才能在多元化社会生活中获得无限发展、有所作为的创造空间。 主体性虽然具有使人得以自立自强、自主发展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主体性 行为的结果却有着不同的价值意义。从这方面来看待人的主体性,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主 体性行为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具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这种分野在于支配主体性行为 的人生目的观、利益观的差异。人的主体性既可以在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人生观支配下得 以体现,也可以在追求本能欲望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错误的、偏狭的或自私的人生观的 误导中得以体现。现实的种种情况表明:人们主体性的倡扬,人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 可忽视赋予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在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引导与培 养上,避免极端自我、膨胀的自我或极端个人主义意识、行为的出现。综观当代西方的德 育理论,可谓不乏主体性问题的强调与呼唤,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价值导向的附着,所以也 难以使他们的德育走出困境。所以,我们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特指称为对学生良好 人格的培养,这是学校德育时刻不可忘记的根本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