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 教育、文艺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潮流和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教 文艺。 三大阶段: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六 大 理 论 : 三 民 主 义 , 毛 泽 东 思 想 , 邓 小 平 理 论 ,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 胡 锦 涛 科 学 发 展 观 、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 第 26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 1| 顺乎潮流“从开眼看世界” 到维新变法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
2、 背景 (1) 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 (2) 一些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 2 2. 代表人物 (1) 林则徐 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 魏源 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3. 作用 3 (1) 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 (2) 为 洋 务 派 和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派 的 近 代 化 改 革 奠 定 了 思 想 基 础 。 二 、 “中 学
3、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1.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 形成 (1)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 ,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 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 ,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3 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4 评价 (1) 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 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轻巧识记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三、维新变法思想 1.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 2. 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孔子
4、改制考和严复的天演论 。 3. 代表人物 (1) 康有为 著作: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 贡献: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 理性。 (2) 梁启超 著作:变法通议 。 贡献:阐明了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 4 (3) 严复 著作: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与伦理 ,取名天演论 。 贡献: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易误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 励发展民
5、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 同。 5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 史料 1898 年,张之洞发表了名著 劝学篇 ,使国人深刻意识到 “五知” 的重要性: (1)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暹罗和古巴的耻辱; (2) 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 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3) 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4) 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 前者 是实用的而不是思古的研究, 而后者是政治体制而不是技术; (5) 知本, 在海外不忘国, 见异俗不忘亲, 多智巧不
6、忘圣。 他的 劝学篇中还有“西学之中, 西艺非要, 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 的提法。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 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向外国人学习并不 6 可耻,因为孔子自己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制度性变革的事 例。创设厘金、创建长江水师、设立新疆省、建造汽船和开通电报线路,所有这些都表明变革 是不可抗拒的。 摘编自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问题 (1) 根据史料概括张之洞“五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的目 的。 (2)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变革思想。 解读 本
7、段史料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劝学篇里面的重要内容,突出叙述了他的“中体西用” 的思想。说明张之洞对“西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即西学为“政治体制”;说明他的变 革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观;说明他认为变革十分必要。 试答 (1) 内 容 : 了 解 到 本 国 的 外 患 , 知 晓 改 革 的 方 法 , 遵 循 传 统 道 德 。 目 的 : 肯 定 中 国 道 德 传 统的 优越性,并且利用西方的科技来完善而不是取代这种道德传统;希望通过制度性变革挽救民族危机。 (2) 评述:民族危急关头,张之洞极力宣扬变革的必要性,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他将文化 7 价值系统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视为“用”,反映
8、了他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保卫民族文 化的倾向,但在政治上他并不保守,主张进行制度性变革。 ?探究 2 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 之政 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 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 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 “合法性”范围内 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 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
9、“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 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 所订 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问题 (1) 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 (2) 根 据 史 料 二 , 康 有 为 在 奏 章 中 往 往 采 用 在 “中 体 ”中 偷 运 西 学 的 “移 花 接 木 ”方 法 , 给皇 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移花接木”? 解读 (1) 史料一中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 史
10、料二中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试答 (1)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评 价 : 一 是 表 明 传 统 思 想 根 深 蒂 固 , 康 梁 等 人 无 力 正 面 批 判 封 建 思 想 和 宣 传 西 学 , 反 映 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弱小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二是在中国宣传西学阻力较大, 康梁借助 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具有隐蔽性,易于被统治者和群众所接受,从而推动西学的传播,减少变 法的阻力。 8 素 养 3历 史 解 释 1.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
11、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 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 不同 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9 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 动。 2. 客观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特征 (1) 向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社会制度层面:维新派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君主立 宪”,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实现社会的变革。 (2) 把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的 政 治 学 说 同 传 统 的 儒 家 思 想 相 结 合 : 既 有 主 张 积 极 变 革 的 一 面 , 又 有保 守的一面,在
12、把西方政治学说中国化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 (3) 进化论和民权学说成为影响最大的西方学说: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 康 、 梁 将 维 新 思 想 与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结 合 起 来 : 使 维 新 运 动 迅 速 发 展 为 救 亡 图 存 的 政 治 运动。 素养 4唯物史观 戊戌维新对传统价值观的扬弃 1 戊戌维新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意识的觉醒、 夷 夏模式的转换、文化理性主义的取向以及民族平等观念的萌发等。 2 维 新 派 兴 办 西 学 , 开 始 冲 破 “中 体 西 用 ”的 知 识 框 架 , 提 出 全 新 的
13、以 “中 西 汇 通 ”为 特征 的近代知识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 1 (2018 广州二模 ) 魏源在海国图志 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 形的 地球之上, “居中之国 ”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 历法的差异, “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 ) A倡导 “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C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早期维新派主张和外国进行 商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 居中 之国并
14、不存在”可知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 10 相通 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了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 C 项正确; 维新派主张制度变革,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故 D 项错误。 2 (2018 青 岛 模 拟 ) 有 学 者 认 为 , 中 体 西 用 思 想 起 了 强 化 民 族 整 合 性 的 作 用 , 对 此 解 读 正 确 的 是 ( ) A 提 倡 抵 御 侵 略 , 维 护 中 华 文 明 B 明 确 反 帝 爱 国 , 倡 导 中 学 为 主 C 强 调 经 世 致 用 , 批 判 崇 洋 虚 无 11 D突出中学地位,贬低西学
15、价值 A 题干强调的是“中体西用”的民族性,即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抵御外 来侵略,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的整合性,故 A 项正确;中体西用并未明确反帝,故 B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 C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学,而 非 贬低西学价值,故 D 项错误。 3 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 经义 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 ( ) A. 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 B. 复兴传统文化 C 认 同 西 方 政 治 制 度 的 优 越 性 D 推 动 社 会 变 革 D “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 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
16、皆暗合吾经义者也” 表 明 康 有 为 是 为 学 习 西 方 寻 找 理 论 依 据 , 故 A 项 错 误 ; 材 料 的 意 思 是 为 学 习 西 方 寻 找 理 论 依 据 , 不 是 复 兴 传 统 文 化 , 故 B 项 错 误 ; C 项材料的内容为学习西方寻找理论依据不符,排除; 材 料 的 内 容 是 为 学 习 西 方 寻 找 理 论 依 据 , 推 动 社 会 变 革 , 故 D 项 正 确 。 4 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 ( 即 维 新 派 ) 是中国社会 急于事功 ( 改变中国命运 ) 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
17、政治家”。其 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 A 急 于 改 变 中 国 命 运 的 社 会 心 理 B 民 族 危 机 的 日 益 加 深 C 社 会 各 阶 层 普 遍 接 受 变 革 思 想 D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A 根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 ( 改变中国命运 ) 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 其 意 在 强 调 维 新 派 能 登 上 历 史 舞 台 是 因 为 急 于 改 变 中 国 命 运 的 社 会 心 理 造 成 的 , 故 A 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 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B 项 错 误 ; 材 料 没 有 体 现 社 会 各 阶 层 对 变
18、革 思 想 的 态 度 , 故 C 项 错 误 ; 材 料 与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无 关 , 故 D 项 错 误 。 考 点 2| 思想启蒙新潮绽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新文化运动 12 1. 背景 (1) 政治: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 经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 情。 (3) 思想 1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概况 (1) 序幕: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2)
19、 旗帜:民主与科学。 (3)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 中心及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 3. 内容 (1)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 伦理革命: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抨击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 旧道德, 并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 意义 (1)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背景 (1) 新文化运动。
20、(2)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14 2. 概况 (1) 1918 年,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和 Bolshevism 的胜 利等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的开始。 (2) 1919 年,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 研 究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社 团 陆 续 出 现 , 他 们 开 始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中 国 革 命 , 并 创 建 了 一 批中 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 留学生杨匏安、李达、李汉俊等人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3. 影 响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 促 进
21、了 工 人 阶 级 的 觉 醒 ,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提 供 了思 想基础。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儒学 16 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 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封建时代之 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 于多数国民之幸 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 莫重于刑。 摘编自陈独秀
22、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史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 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 这个大传统 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 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 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 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 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李良玉 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问题 (1) 根据史
23、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2) 根 据 史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概 括 指 出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代 表 人 物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认 识 , 分 析这 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解读 (1) 史料一中,由信息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的“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 17 道 德 , “刑 ”指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 由 此 判 断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斗 争 矛 头 指 向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和 传 统 道 德。 (2) 史 料 二 体 现 了 陈 独 秀 等 人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态 度 。 “上
24、海 某 报 ”、 钱 玄 同 等 人 对 东 西 方 文 化存 在着绝对化倾向,但是陈独秀等人却能辩证看待:信息表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进行 了批判,但并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信息表明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合理成分,不能 全盘否定。 试答 (1) 着 眼 点 : 儒 家 思 想 是 维 护 封 建 制 度 的 伦 理 道 德 。 背 景 :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 民 族 资产 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 民主思想的 广泛传播。 (2) 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 不能全盘否定; 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
25、因素, 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 ( 民主思想 ) 影响。 ?探究 2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史料 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以不 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 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却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 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 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 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摘编
26、自李海涛 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影响有何局限性, 并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产生的不同影响,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学文化界 都有成就。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受到指责的原因。说明新文化运动涉及的领域狭小, 自然科学领 域成就不足。 试答 局限性:涉及的领域狭小,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不足。 18 原因: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面对忧患,急于解救民族危难。 19 素养 3历史解释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
27、动 新文化运动 命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 运 相结合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 原 阻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与康 因 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的 素养 4家国情怀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 上的障碍 20 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 以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提 出 三 民 主 义 , 要 求 推 翻 封 建 专 制 制
28、 度, 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 了条件。 3. 民 主 科 学 思 想 : 新 文 化 运 动 期 间 , 陈 独 秀 、 李 大 钊 等 一 批 先 进 的 知 识 分 子 倡 导 民 主 、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 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 俄 国 十 月 革
29、命 胜 利 后 , 先 进 知 识 分 子 通 过 著 书 立 说 、 成 立 社 团 等 方 式在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 向传 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 现实”是指 ( ) 20 A 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 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D 题干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 掀起 “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则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 想,故 D
30、 项正确。 2 (2018 太 原 三 模 )1919 年 2 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 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 “最高印数达到 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 ) 21 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 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 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 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B 由材料“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 蔡元 培回信辩驳”“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可知,新 文化运动提倡 白话文促进文化平民化,故 B 项正确。 3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
31、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 水岭, 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下列现象 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 根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 一事 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故 D 项正确。 4 (2019 湖北宜昌高中协作体联考 )1921 年 1 月,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
32、3 天, 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经过激烈讨论,与会 18 人 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2 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 A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B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C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 由材料可知,新民学会会员讨论 3 天,与会 18 人中有 12 人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 即 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绝 非偶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故 A 项正确; B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不等于照 搬其革命道路, C 项错误;当时中
33、国进行的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项错误。 22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23 考情分析 在 全 国 卷 中 , 近 代 思 想 解 放 的 历 程 及 其 影 响 , 尤 其 是 维 新 思 想 , 是 本 讲 高 考 的 高 频 考 点 。 试题 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 。 2018 年 高考除继续考查爱国情怀之外,突出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伴随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素养理论备 受关注,更是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如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与时 空观念的养成;通过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体现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4、的考查;还有 爱国思想与家国情怀的历史素养等。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2016 全国卷 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 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 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 奏 定 学 堂 章 程 是 清 末 新 政 的 产 物 ,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正 式 颁 布 且 在 全 国 普 遍 实行 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
35、 24 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 D 项符合题意。 2 考查点: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2015 全国卷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C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 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 变法, 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 B、 D两项错误。 3. 考 查 点
36、 : 20 世纪初中国的留学教育 (2017 全国卷 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A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 内地 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出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
37、不平衡的主要原 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A 项正确。 4. 考查点: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2016 全国卷 28) 甲午战后,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 出“诗界革命”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5 C 解 答 本 题 的 关 键 在 于 结 合 时 代 背 景 认 识 “诗 界 革 命 ”的 作 用 。 “诗 界 革 命 ”是 资 产 阶级 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
38、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 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 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 A项; 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 B 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 排 除 D项。 26 5. 考查点: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意图 (2018 全国卷 2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 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 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 纠正生物进化论
39、的错误 B. 为 反 清 革 命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C 传 播 “中 体 西 用 ”思 想 D 促 进 国 人 救 亡 意 识 的 觉 醒 D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 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 A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人 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 体西用”思想无关, 故 C 项错误; 严复 “煞费苦心”的目的是, 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以“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6. 考查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0、2018 全国卷 29)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 碎碎 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 当 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C 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 改良中国,故 A 项错误;材料 27 主张依靠工人群众, “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 B 项错误;马克思 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 因此材料中的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41、,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 D 项错 误。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018 广西钦州三模 )1845 年,姚莹撰写了康 纪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英国资产 阶级 议会和政策概况, 对“西事” 表现了极大的关心, 这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 ( ) 28 A 坚 持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原 则 B 由 器 物 层 次 转 向 了 制 度 层 次 C 效 法 英 、 法 等 国 实 行 议 会 政 治 D 重 在 了 解 世 界 各 国 基 本 情 况 D “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而非抵抗派的主张,故 A 项错误;转向制度层次是 资产
42、阶级的探索,故 B 项错误;题目无从体现学习政治制度的信息,故 C 项错误,姚莹是向 国人介绍世界情况,故 D项正确。 2. 考查点:洋务派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2018 北京西城区一模 )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 求匡 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 方技术,建立 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 ) A 强 调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和 等 级 , 是 社 会 变 革 的 产 物 B 迎 合 统 治 者 用 思 想 统 一 来 巩 固 政 治 统 一 的 需 求 C 融 合 佛 、 道 思 想 解 释 儒 家 义
43、 理 , 形 成 了 新 儒 学 D 摈 弃 “空 谈 ”, 强 调 “经 世 致 用 ”, 与 时 俱 进 D 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而非等级关系,故 A 项错误;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 政治统一的需求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而非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 解释儒家义理是宋明理学,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明末清初“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 ”、晚清“在 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可知实学思想家们根据客观 形势的变化对传统儒学继承和发展,故 D项正确。 3 考查点:维新派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
44、作,但其开头 一篇却是道器 ,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 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 收和接受西学 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D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 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故 A 项错 误, D 项正确; 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 B 项错误; 目的主要是回避攻击, 而 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故 C 项错误。 4. 考查点:严复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9 (2018 云南一模 ) 严复晚年曾劝
45、谕青年留学生:“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 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 ”这反映出晚年严 30 复 ( ) A 主张放弃实业救国思想 B 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 C 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 D 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 D “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表明没有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 A 项 错 误 ; 晚 年 严 复 认 清 了 近 代 科 学 的 本 质 与 材 料 的 内 容 强 调 不 能 抹 杀 中 国 旧 有 文 明 不 符 , 故 B 项 错 误 ; 材 料 的 内 容 强 调 不 能 抹 杀 中 国 旧 有 文 化 , 不 是
46、主 张 恢 复 旧 的 传 统 文 化 , 故 C 项错误; “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 好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 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 ”表明晚年严复重新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 D项正确。 5. 考查点:新文化运动的思维方法 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 的、 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 A 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 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 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 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C 根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 经地 义的东西”可知强调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 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