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和光 题一: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解释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 放 在 发 声 的 鼓 面 上 的 小 纸 团 在 鼓 面 上 跳 动 B 轻 触 正 在 发 声 的 音 叉 的 乒 乓 球 被 弹 开 C 水 中 的 鱼 被 岸 上 的 脚 步 声 吓 跑 D 弹 击 绷 紧 的 橡 皮 筋 , 听 到 声 音 的 同 时 , 观 察 到 橡 皮 筋 的 振 动 题二: 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当 小丽同 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 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弹起。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 作用。
2、 加大力度敲音叉, 它的振动频率 (会 / 不会)改变,它的振动 会改变。 题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题四: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我们 听到的回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 超声波的 传播速度一定大于 340m/s C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 频 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题五: 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 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可以 看到烛焰随着音乐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3、 传到烛焰处, 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如果扬声器纸盆振动频率加快, 那 么 我 们会 听声音的哪个特征发生了怎么变化? 。 2 题六: 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来的交响乐, 忽然停电了。 他将蜡烛点亮后放 在 音 箱前面。 过了一会儿通电了, 交响乐又响起来了。 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 的 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 ( 1) 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 此可 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 ( 2) 上述现象中,除与响度的声知识有关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两例) : ; 。
4、 3 题七:关于小孔成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像 的 形 状 决 定 于 小 孔 的 形 状 B 屏 离 小 孔 越 远 , 像 越 大 C 像 的 亮 度 和 清 晰 程 度 与 小 孔 的 大 小 有 关 D 以 上 均 正 确 题八: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 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 用蜡烛作为光源, 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 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木 板 上 的 小 孔 一 定 是 圆 形 的 B 保 持 蜡 烛 和 墙 的 位 置 不 变 , 将 木 板 向 靠 近 墙 的 方 向 移 动 ,
5、蜡 烛 在 墙 上 的 像 会 变 大 C 小 孔 成 像 现 象 能 说 明 光 沿 直 线 传 播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虚像 题九:小明同学身高 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 面 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4 A 30cm B 60cm C 90cm D 120cm 题十:如图所示,物体 AB长 1.6m,平面镜 CD长为 0.5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2m, 下列 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通过该平面镜所成的镜是实像 B 像长与物体的长相同,为 1.6m 5 C 像长与平面镜的长相同,为 0.5m D 物体与
6、像的距离为 2m 题十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1) 如图所示,如果入射角为 40, 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的大小是 。 ( 2) 图中的光屏是一个可折转的硬纸板, 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 ( 3) 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 15、 30、 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 到 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 。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 却与 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 4) 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
7、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题十二: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小利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把一块硬纸板 垂直放在平面镜上。 (1)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 (2) 实验中将右侧纸板沿 ON向后折, (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 射 光线,这说明 ; (3)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想取得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最好在 (填 “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越 (填“厚”或 “薄”)越好; (4) 在一次实验中,发现无论如何都没能找到像的位置,其原因是 。 6 题十三: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
8、,通过凸透镜观察到 三个 不同的像(如图乙) ,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7 A B C D 题十四:“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 自拍时可以() A 增 大 物 距 , 增 大 取 景 范 围 , 拍 出 的 像 变 大 B 增 大 物 距 , 增 大 取 景 范 围 , 拍 出 的 像 变 小 C 减 小 物 距 , 减 小 取 景 范 围 , 拍 出 的 像 变 小 D 减 小 物 距 , 增 大 取 景 范 围 , 拍 出 的 像 变 大 8 参考答案 题一: C 详 解 : A、 敲 击 鼓 面 发 声 时 , 鼓 面 是 振 动
9、的 , 所 以 鼓 面 上 的 小 纸 团 会 不 停 地 运 动 , 可 以 探 究 声音 的产生原因; B、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 因; C、 水 中 的 鱼 被 岸 上 的 脚 步 声 吓 跑 , 是 声 音 通 过 大 地 和 水 传 递 到 鱼 的 耳 朵 中 , 说 明 固 体 和 液 体可以 传声; D、弹击绷紧的橡皮筋,听到声音的同时, 观察到橡皮筋的振动,说明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因此选 C 题二:振动;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不会;幅度 详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
10、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 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 动, 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所以乒乓球在实 验中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 (3) 大 力 度 敲 音 叉 , 它 的 振 动 频 率 不 会 改 变 , 它 的 振 动 幅 度 会 增 加 , 响 度 变 大 。 题 三 : A 详解: A、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 A 正确; B、声速受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影响,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 B 错误; C、声音不能
11、在真空中传播,故 C 错误; D、振动产生的声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 可能响度太小、 可能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等原因, 导致人耳听不到,故 D 错误。故选 A 题四: C 详解: A、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回声是声音的一种,故 A 错误; B、超声波也是声波,传播速度与声波相同,都为 340m/s ,故 B 错误; 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 C正确; D、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 材料 有关,故频率相同的声波,音色不一定相同,故 D 错误。故选 C 题五:振动;空气;能量;音调变高 详解: 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12、, 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 扬声器的纸盆由于 9 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如果扬声器纸盆振动频率加快, 则音 调变高。 题六:( 1)声音响度; ( 2)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声音能传递能量 详解:(1)因为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所以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 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响度的影响; (2)“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 过空气传入小吴的耳朵; “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可知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
13、能传递能量。题七: C 详 解 : A、因为是小孔成像,像的形状决定于光源的形状,故本选项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故本选项错误; 10 C、小孔太大,由小孔进的光线就越多,像虽亮,但不清晰;小孔太小,进的光线小,像是 清晰 的,但较暗,故本选项正确。故选 C 题八: C 详解: A、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 A 不正确; B、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 孔的 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故 B 不正确;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正确;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
14、 D 不正确。故选 C 题九: C 详解:如图所示: A、C 、 B 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 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 面 镜 成像特点可确定 A 、 C 、 B 为 A、 C、 B 的像, 因为 OC=OC ,所以 OC= 1 2 CC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 EF= 1 2 A B = 1 2 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 AB为人的身高, 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 此人身高 1.8m, 则镜长最小为 0.9m故选 C 题十: B 详解: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 A 错误; B、像长与物体的长相同,为 1.6m,故 B 正确; C、像长与物体的长相同,为
15、 1.6m,不与平面镜的长相同,故 C 错误; D、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等距,物体与像的距离为 2m+2m=4m故 D 错误。故选 B 题十一: ( 1)40 ; (2)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3) 测量的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线与镜面的夹角; (4) 光路是可逆的 11 详解: ( 1) 如果入射角为 40, 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的 大小 也是 40; ( 2) 我 们 看 不 见 光 的 传 播 路 径 , 就 无 法 对 光 线 进 行 研 究 , 在 研 究 光 的 反 射 规 律 时 , 安 装 一个 光屏后,能够间接地在光屏上看到光的传播途
16、径; 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 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 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 才能 够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 ( 3)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 与法线 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 15、 30、 45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 也 应分别是 15、 30、 45, 不是 75、 60、 45, 而 75、 60、 45正好是反射 光 线与镜面的夹角。 ( 4) 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说明了在反射现 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题十二:( 1)显示光路; ( 2)不能;反
17、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12 (3)较暗;薄; ( 4)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详解: ( 1) 实验时如果不让光贴着纸板入射, 则无法看见入射光线以及反射光线, 就无法确 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以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 ( 2) 沿 ON将右侧纸板向后折, 则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说明反射光线、 与入射光 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 3) 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反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 , 蜡 烛 是 最 亮 的 , 蜡 烛 射 向 平 面 镜 的 光 线 最 多 , 反 射 光 线 最 多 , 进 入 人 眼 的 光 线 最 多
18、 , 感 觉蜡烛的像 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 会出现两个像, 影响到实验效果, 所以应选用 薄玻璃板。 ( 4) 如 果 玻 璃 板 没 有 竖 直 放 置 , 或 者 说 玻 璃 板 没 有 垂 直 于 桌 面 放 置 , 导 致 所 成 的 像 偏 上 或 偏下, 从而像和物不会出现重合的现象。 题十三: C 详解: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当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 看到 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故三个像的顺序为。 故 选 C 题 十四: B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 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 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 拍 摄效果。故只有选项 B 的说法正确。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