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就业规划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是指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的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 控就业心理和就业行为的能力。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 三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就业主体性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发展的诉求, 并提出了通过课程改革、就业专题辅导和就业创业实践等措施,提高其就业的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确立并强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就业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就业政策 也由“统包统分”变为“双向选择”。201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 蓝皮书指出,
2、2009 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 600 多万。2009 年的社会蓝 皮书显示,2008 年高校毕业生 559 万人,到当年 8 月份,全国大学毕业生 实际就业率为 70%,到 2008 年底,大学生未能如期就业的人数达到 150 万左 右。若按初次就业率 70%计算,到 2009 年底,不能如期就业者将再增加一百 余万。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不得不重新规划各自的职业生涯。从总体上看,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作用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发挥大 学生就业主体性是生涯规划视野下促进其人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主体性 (一)就业主体性的内涵 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
3、时具有能动性。就业主体性 反映了人在就业活动过程中与客体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即通过自 身的努力,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的对就业活动的一种主动态势。 (二)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基本表现 第一,自主性。自主性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承认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依 赖、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的前提下,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特性之一。 自主性不仅反映了个体对自我认识及对自身行为的调控,还反映了个体具有 感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的意识,以及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的特 质。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活动中具有思考分析、内心体 验等意识,具备自主确立就业目标、选择就业教育内容并能够
4、自主接受就业教 育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还表现为在遭遇就业困境时,他们能够具有自 主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 能动作用,即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等特 性,反映了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状态。 大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1)就业心向,即大学生自 我认知以及在就业实践基础的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2)就业行为,即 在就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计划、组织严谨和调控有力,以保证就业 活
5、动的目的性、方向性与可操作性;(3)就业状态,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实践 中所表现出来的专注、投入、决心。 第三,创新性。创新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 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新性反映了主体具有一种创造既新颖又适用 的产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学生在就 业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2)在创新精神引导下个体的创新行为与 实践;(3)在创新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新人格。 二、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它具体包 括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等。职
6、业规划不仅 要着眼于近期的职业选择或求职问题,还要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问题,它包含职业生涯决策、设计、发展和开发等内容。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 规划有利于个体尽早确定人生方向,缩短成功的时间并提高成功概率,也有利 于组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发展“导航”。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 起于 2025 岁,终于 60 余岁。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正好与他们的 大学生活同时起步。认清和把握大学阶段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和影响,将会使 大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在为 他们的人生发展“导航”。 第二,职业生涯
7、规划为大学生的成长“护航”。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历程。但他们 的第一份职业往往并不理想,而这又会对其新的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 而进入一种不良循环。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 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动机和人生抱负,最终实现人 生的价值。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职业发展“走弯路”,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三)就业主体性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一,增强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 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
8、、评价、情感和态 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 是职业认知与职业行为的结合。突出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 自身的全面认识和准确定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理清应聘思路; 有利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克服消极逃避心理,树立主动出击、正面应对并处理 就业问题的信心。 第二,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的 能力,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技能和工作经验,也包括人们接受和应 对社会变化,积极抓住未来机会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思想、专业 水平、个
9、性心理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强调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有 利于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处理与 他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在决策、理解以及利用现 实资源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激发创业热情。由于受到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标准化管理 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就 业主体性,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品质,还有利于促 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投身创业活动,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顺利就 业,又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三、确立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地位的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其将个性特征与
10、自我发展、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 以及相关外部环境等要素相结合,制定个人在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 排。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课程改革、专题辅导和就业创业实践等策略, 把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地位落到实处。 (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增强职业意识中扩大自主性 课程处于教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 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加快高校课程改革则 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应然选择,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 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如果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思想性”,而且还要关注“教 学的教育性”,那就得考虑课程的发展价值,考虑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
11、习和 为什么学习,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当前实施高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 一就是要加强关于职业与就业问题的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建设力度。一方面,借 助市场调研和专家诊断,开发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的专业课程,目前全 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专 题研究,探讨如何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思想、强化专业素养、提高大 学生的职业意识,扩大其就业自主性,这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以专题辅导为抓手,在培养就业能力中提升能动性 就业辅导是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结构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大学 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就业形势、社会职业介绍、职业兴趣测试、能
12、力素质测试 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志愿和爱好,并使其认识现代 社会的职业情况,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正 确择业,并在任职中获得发展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帮助用人单位选择 合格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资源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 理匹配的过程。专题就业辅导是指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专业辅导讲座,它 涉及就业的历史发展与形势判断、择业观念的形成、个体的就业心理状态与人 格特征塑造等内容。开展就业专题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择业中必须具备的各 种能力,在培养就业能力中提升能动性。一方面,借辅导准确定位,通过专题 辅导,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
13、科学的就业观来求职;另一方面,借辅导提 升能力,通过专题辅导,培养大学生掌握应聘技巧等就业通用能力。 (三)以就业创业实践为平台,在激发创业热情中提升创新性 创新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合力, 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 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创业首先是一种创新,是创新的实践,创新精神、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业者必需的素质。创业更是获得创新的必由之路,创业 与创新存在着集成融合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创新的价 值在于创业;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学习创新 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
14、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大学生提 供就业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激发 其创业热情,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注释 曹蓉玫.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求索, 2004(12):181. Ryan RM,Deci 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84. 高岩岘.试析周易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J.殷都学刊,1998(4): 23. 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7):80. 单复.国外心理学家论青年职业意识之形成J.当代青年研究, 1994(1):37. 陈凌,董华英,熊艳艳.就业机会与就业能力杭州滨江区农转非人 员就业的调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1):42. 陈桂生.课程的教育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54. 李会欣.高等院校就业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6):10. 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09(2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