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线索脉络 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盛行儒家主流受到挑战融合完善自我批判 趋势: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趋势;儒家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 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 预设问题: 1、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参考答案:具体答案视材料内容而定 (1 )儒家思想的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 “仁” “德” “礼”都有利于稳定社会 秩序(以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为前提) (2 )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不断的更新、改造,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如:董仲舒吸收 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形成以天人感
2、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等融合佛道思想,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 )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政策引导(如: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汉武帝采纳“罢百 独儒” ,以儒学经典为课本,兴办太学;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将理学做为考试内容 等等) (4 )中国历史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更适合儒家思想生存(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 后,儒学受到重视) (5 )儒 家的中庸之道不偏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百家争鸣: 背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诸候争霸,各国都致力 于富
3、国强兵;国家尚未统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出现文化下移。 各派主张 儒家: 创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后世尊为“圣人” 政治:仁:(1)背景:A: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 争霸,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给人科带 来无穷灾难,社会动荡不安。 B:时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2)含义:仁者爱人:A: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 B:老百姓: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
4、他人 (3)目的:调整人际系,稳定社会秩序; (4)方法:遵循忠恕之道 A:含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三点要求: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5)标准:“克己复礼为仁” (6)评价:进步性: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 和等级的界限, 局限性:A: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B:在当时无法做到的,所以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2、礼(1)背景:A:必要性:社会动荡。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 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
5、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 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 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 B:可能性:西周初年,礼乐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含义:做人要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的要求。 *何谓礼?制定者?主要内容是什么?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 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3)方法 A:“克己复礼” B: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 过来, (4)目的: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评价:体现了他政治
6、思想中的 保守的 一面。 为政以德孔子的民本思想(1)爱惜民力,以德教化, (2)在以礼治国的同时,改良社会政 治) 哲学:伦理中庸之道 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注意力放在人类社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人性:性相近 教育:1.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1)含义: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目的:培养贤者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建立大同社会。 (3)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和仁爱思想。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4)意义: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2.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
7、发 (1)含义:A:愤:学生对某个问题急于解决但又无从下手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提出问题) B:启:教师这时要教给他怎样打开思路的行为 (思考问题) C:悱:指学生初步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却苦于无法表达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深入思考) D:发:教师帮助他用准确的语言加以阐述表达出来。 (解决问题) (2)意义:A: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B: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 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C: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 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教学方
8、法:因材施教 (1)含义: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学习态度: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与古希腊哪位哲人相似?实事求是 贡献:六经 大学 尚书 中庸 影响: 对中国: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 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对世界:A: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18 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C: 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儒家的根本智慧和
9、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在全球化与现代 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战国时期代表: 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主张:A:核心:仁政学说。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 仁政三宝: 土地 、 人民 、 政事 ; 重民的表现: 土地、 时间、 减税 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B:人性论:人性本善。人性有“四端” 。 “仁义礼智根于心” 。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的最高目标“慎独” 慎独:“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 “尤加谨焉” 。 C:义利观:1、背景:
10、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 的利益发生冲突。 (胸怀坦荡、侠肝义胆、正义善良) 2、内容:舍生取义、浩然之气(仁义浩大) ,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 格。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地位:A:著作:唐代以后, 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之一, B:人物:孟子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C:作用: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孟之道。 思考:仁与仁政的不同:仁:范围广,全体人;仁政:对统治者制定的政策;对象不同。 2、荀子 (1)地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主张:A:天命观:尊重
11、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世界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 则凶”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 “交相胜,还相用” B:人性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3)评价:A: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 B: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一)地位:是 时期重要的 家, 派的创始人。 (二)代表作:道德经来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特点:内容: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 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三)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12、(1)世界本原:道是世界本原 A:道的含义: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的哲学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看不见的精神规 律。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B:作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上天是否依旧存在?)因为: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为天 是最高的主宰。天有意志,有知识,能作威作福。在否定“天命”方面与老外谁相似? C: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天人关系:“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即“ 天人合一”思想。剔除 了 天命 权威 (3)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13、对立的两个方面) , 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C:转化条件:只要能“ 守静” ,就可以“ 以弱胜强”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车到山前必有路)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1)核心:无为而治 (2)理论基础:天道自然无为:含义是什么? (3)含义:A: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B:倡导“无为而治” 、 “无事取天下” 。 C:愚民政策:方法:“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 , 目标: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小国寡民”当作理想的奋斗目标。 评价: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地位:A、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C、对中国文化,包括
14、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庄子 (1)地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著作:庄子 (3)思想:A:哲学: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人生观:“逍遥” 。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方法: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 ,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 。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与万物永存、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价:庄子的“逍
15、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C:天人关系:不相胜(人顺从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们必须顺从自然。 (即:不以人助天) (4)文学特点: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含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 义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墨家:墨子 (1)地位: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组织特点: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巨子的指挥。 (3)思想:A:兼爱:“兼爱” 即“仁”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与孔子的爱不同,空想不切实际 B: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不是反对战争,是反对侵略战 争) C:尚力: D:尚贤
16、: E:节俭: (4)著作:墨子自然科学知识。如墨子中的墨经介绍许多物理学知识。 (5)影响:A:阶级属性: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B:地位变化: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原因:主观上: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客观上: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发展。 法家:韩非子 (1)地位: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姓名: (3)思想:A: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B:历史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 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C:政权形式:专
17、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D:法律:制定法律,除君主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不阿贵。 *什么是法?法治社会? (4)评价:A: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B:在西汉以后的 1000 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的思想基础。 产生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 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 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 础; C、法家思想中的 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18、治的理论武器。 D、共同构 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4)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诸子比较: 1、治国上,儒家主张:法家主张:墨家主张:道家主张: 2、人性上:孔子主张:孟子主张:荀子主张:法家主张: 3、人自然:荀子主张:庄子主张: 4、人生观:
19、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 法家独尊的背景:A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B、儒生攻击郡县制,是古非 今。C 、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内容: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影响: 必要性: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局限性: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黄老盛行 构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同时兼采阴阳(五行) 、儒、墨、名(逻辑学) 、法等各家学说 黄老之学盛行的愿因:A、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C、适应休养生息政
20、策的需要 D、个人因素:刘邦出身于普通百姓,了解百姓的疾苦。 内容: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 时而动” 、 “因时制宜” ,是“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地位:从高祖到武帝之前的七十年,是汉政治的指导思想。 影响:A:积极性: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消极性: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确立主流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文化专制。 背景: 1、经济:经过汉初休养生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思想:(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
21、要 (2)儒学自身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4、人为因素:汉武帝想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新儒学:董仲舒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法家、阴阳家和黄老之学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基础) ,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 提出政治:“春秋大一统” (思想核心)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天谴说。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施政方面:强调以刑辅德,外儒内法。 独尊儒术的影响: 1:积极: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统
22、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 C、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 查标准。 2、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 受到佛道的挑战 原因: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粗糙的天命观和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人们对此产生了一定 的怀疑)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 影响:政治上:部分帝王以佛道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经济上:出现寺庙经济 文化上:引发了儒学的危机,促使其进行自我调整,最终形成理学; 佛道的寺庙和洞窟为
23、今天留下宝贵的遗产 融合完善理学:儒家融合了佛道两家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与传统儒家对社会的现实 关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以天理或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被称作: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 王心学两个分枝。 理学兴起的原因: 必要性: 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可能性: 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 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
24、动) 探究问题 2: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 1、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 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人们的束缚。 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继承与发展 A:继承:目的: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建立理想社会; B
25、:发展:天人关系:把哲学和政治学有机结合一起(哲学:回答宇宙自然的问题本原。政治: 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 核心:以天理或理(儒家的伦理道德仁政和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一朱: (2)主张: A、世界观:“理” ,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人类社会:理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 人身上:理是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C:行为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4)影响:国内:南宋: 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元朝:将朱熹编著的 作为科举考试的 内容,初期或中期明初: 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
26、位 国际: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5)局限:求理的方式:被动而繁琐 陆王心学:(1)人物及地位:陆: 陆九渊 ;王:王阳明 。 (2)原因:A:宋: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 B:明: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了以往的社会价值,所以要以心 学 来更新理学。 (原来是做人,现在是做官。是做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 (3) 主张:A、世界观:理是万物渊源,只是存在的位置不同。 “心即理也” ,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所以心学也是理学。 B、方法论:陆九渊:发明本心,内心反省,性本善。由内心去支配行动 王守仁: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
27、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张知行 合一 C、特点: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用毅力、品德、目标、理想来战 胜惰性、私欲) 评价: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影响。 2、工具: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影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七、明清之际儒学的自我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思想界呈现出因
28、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士人要求摆脱传统儒家的束缚。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观点: (1)学术上: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提倡个人判断,不唯标准论。解放思想。 与中国现代史上谁相似?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吗? (2) 强调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3) 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主张男女平等 (4)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即阴阳二气,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 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 :A: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 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B:在一定程度牙反映了资本
29、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什么要求)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 (1)政治: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矛盾尖锐,专制社会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腐朽的专制统治 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阶层兴起(根本原因); (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思想上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4)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葡、西、荷、俄等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5)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6)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2.特点: 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批判空疏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三大思想家的观点
30、: (一)的思想主张 1、著作:读通鉴论 船山遗书 2、观点: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 。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形,感觉器官;神,心理活动;物,客观规律。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实践出真知)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二)黄宗羲的思想 1、著作: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中的原君 2、观点:(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 (1)批判君主专制, 原君宣称:君主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强调 双方的师友关系)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3)提出限制
31、君权的主张。A.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B、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 构内阁、学校,以保证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学校既是监察机构又是咨询机关。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三)顾炎武思想主张 1、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2、观点: (1)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区别“亡国”与“亡天下” 、 “保国”与“保天下” 。 (3)治学方面:经世致用思想。 三位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有哪些?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人民为主” ;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 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上:主张务实,强调经世致用;(以史为鉴)
32、影响: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思想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思想。 政治:君主批判和早期民主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思想启蒙作用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产生影响,传统儒家 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顽固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早期民主思想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根) (2)八股取士、文字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是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33、(4)闭关锁国不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认识:(容易出现误区) 是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本质上还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 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的八个阶段: 1.产生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特点: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2.遭受打击:时间:秦: 表现:“焚书坑儒” ,遭受沉重打击 评价:必要性:残酷性: 3.确立正统:时间:西汉 特点:(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 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儒学者趋向官方化
34、和制度化。 4、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5、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三教合一之风弥漫社会各个角落。 6、走向成熟:时间:宋明: 特点:(1)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不切实际的概念 化,理论严重脱离实际) 5.自我批判:时间:明清之际 特点:(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技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前:书写材料。种类: 、 局限:重量;价格; (2)发明:
35、时间:西汉;名称:植物纤维纸;局限:质量比较粗糙;依据:地图。 (3)改进:时间:东汉;人物:蔡伦;名称:“蔡侯纸”作用:原料、质地、成为人类文明史 上的重要发明。 (4)外传:A:6 世纪朝鲜;B:7 世纪日本;C:8 世纪阿拉伯;D:12 世纪欧洲; 2、印刷术: (1)发明历程: A:雕版印刷术:时间:作品:佛经(金刚经 ) 、诗歌、日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B:活字印刷术:时间: 人物: 作用:节省费用,提高效率,加速人类文明进程。 发展:活字的材质: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 (2)外传:朝鲜(13 世纪中期) ;西域欧洲 3、火药: (1)发明历程: 唐代: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 ;唐代末
36、年:火药用于战争 五代和宋朝时: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2)主要火器: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 (3)外传:时间:14 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有何影响? 4、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 (1)发明: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外传:13 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1、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1)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在地
37、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 (4)是 1618 世纪西欧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促进了西欧的社会变革。 2、为何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对西方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 (1)影响:A:火药:中国,做爆竹敬神;西方,做子弹御敌 B:指南针:中国,看风水;西方,航海 (2)原因:(可以从中国和西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B: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 科技的进步。 二、天文学: 1、天象观测: A、殷商时甲骨文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38、B、我国对彗星、哈雷慧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比 欧洲早很多年。 C、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 120 多个恒星的 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文学著作:A: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 星表记载了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作者是? 3、天体测量: (1)东汉:张衡:A:张发明水运浑象仪, B:对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欧洲早 1000 年, C: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2)唐朝:A: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 B:实测子午线; C:制水运浑象仪 (3)元朝:A:郭守敬制简仪; B:测定黄赤交角 C:编
39、制授时历 三、数学 1、计算方法:A、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B、春秋时发明度量衡 C、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D、元代出现珠算 2、数学专著: (1)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最先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 (2) 九章算术A:时间:东汉 B:内容: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 成就; C:地位: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计 数单位)的数学体系形成 3、数学家:圆周率:南朝祖冲之精确到 7 位,领先 1000 年,什么是圆周率? 四、农学 1、南北朝: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内容:介绍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 地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最完整农书, 说明:
40、重农抑商的思想 反映:民族融合的社会情况 2、元朝:农书作者:王祯 内容:重点在生产工具改革,附有农器图谱(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 转轮排字盘) 3、明朝: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 内容:A:三主题:屯垦、水利、荒政, B:评价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 C:总结中国历代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泰西水法 地位:被誉为“中西近代科学先驱” 。 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五、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 称为医圣 3、华佗:与张仲景同时期,擅长针灸与外科,发明麻沸
41、散,发明五禽戏,是最早的体育保健 体操。 4、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世界最先进的分类 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及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从内容上看: 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 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 与 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从科技使用看:主要服务于 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 生产力 的意识。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 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二)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42、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 保障。 2、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以及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如天文方面有哪些史实? 3、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的广泛,外国先进科技的传入,也推动了中国古 代科技进一步发展。比如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有哪些史实?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三)16 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李约瑟难题”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小农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也就 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中国古代科 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 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 16 世纪以后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