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英语写作涉及英语词汇及语法的掌握,是学生知识水平、思维 能力及英语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大 学英语教育中的重点。传统写作教学课堂以老师单一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参与率低,写作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综 合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及教学多媒体 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符号开始涌现并被大量使用来构 建和传达意义,例如图像、声音、光线等。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 流途径,而是交流的一种模态。近几年来,各种社会符号逐渐得 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解读及利用这些社会符号成为研究的焦点, 多模态话语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
2、认为,把多模 态话语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有效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图片、声音等多模 态话语在现代社会被大量使用来传递信息。如何在各领域解读及 利用多模态话语成为研究的焦点。本章拟首先介绍多媒体及多模 态,接着描述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1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多模态话语理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面对先进科技带 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不仅仅致力于研究单一的口语或 者书面语语言,而是开始探索多种社会符号混合的多模态话语。 更有些语言学家认为所有话语
3、都是多模态的(scollon 2001; 2002)研究了视觉图像的意义构建及颜 色的语法结构,模态与媒体的关系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等;张德 禄(2009)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综合理论框架,包括了 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并认为文化层面解 释了情景语境,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此外,国际语 言学大会多次涉及多模态议题,如第 12 届国际话语分析研讨会、 第 16 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等。 2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实际应用 多模态话语自从产生以来,其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理论的应用 范围也越来越大。otoole(1994)把多模态应用到了油画及建 筑物的解读上,分析了悉尼歌剧院
4、建筑结构的意义。kress 和 van leeuwen(1996)把多模态运用到了静态图片的解读上。韦琴红 (2008)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英国泰晤士报上 的一则多模态语篇,阐述了语言符号与其他社会符号共同进行意 义构建的过程。多模态也应用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音乐与声 音(van leeuwen, 1999) ,数学符号(ohalloran, 2005) ,运 动与手势(martinec, 2000) ,计算机科学(baldry, 2004;王立 非、文艳,2008) ,电影语篇(baldry lemke, 2002) ,广告研究(王红阳,2007)以及三维空间(pang, 200
5、4) 等。在教育领域,royce(2002)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不同符号的 互补性以及多模态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张德禄、王 璐(2010)分析了各种模态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外 语教学中的体现;张德禄(2010)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及其对模态系统的调用和选择原则;朱永生(2008)讨论了多元 读写研究的开始和多元读写的含义,重点说明了如何培养学生的 多元读写能力;胡壮麟、董佳(2006)和韦琴红(2009)对 ppt 作品进行多模态分析,指出图像和音像对主题意义的表达起到辅 助作用,也呼吁教师和学生注重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多模态也 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龙宇飞、赵璞,2
6、009)和词汇教学(孔亚 楠,2008)等,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研究仍然不足。 二多模态写作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培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全方位发展,其中 英语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语言掌握以及逻辑思维的综合 运用。然而,传统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粉笔加黑板”的形式单一 乏味;“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缺 少兴趣,写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且传统写作教学往往只注 重语言词汇及句法层面,而忽略了意义构建及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更令人不甚满意。教学中应用多模 态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加学习兴趣,扩充知识储 备,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多元读写能力
7、。 1 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 2004 年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提出了“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 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多模态教 学模式要求教师课堂上利用多模体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结合 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姿势等多种符号,使用视觉模态及听觉模 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上课使用 ppt 或者音频资 料,利用校园网与学生互动等。多模态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 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线性模式,主 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全面的立体 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多模态教学模式符合教
8、学的要求,是超文 本思想的集中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先进的科 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多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已建立了多媒 体教室、语音教室等教学场所,大部分普通教室也配备了计算机、 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少高校还建立了校园局域网以及数 据库,有的甚至开通了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这些都为多模态教学 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2 有效性分析 多模态带来的是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 。多元读写 能力最先在 1994 年由“新伦敦小组”提出,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 上的读写能力,还包含“文化”识读和
9、“技术”识读,其中的技 术识读也就是多模态识读,指参与者能够识读包含视觉、听觉、 空间、姿态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读写(胡壮麟,2007) 。 面对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飞快进程,传统的文 字读写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多元文化的碰撞与 融合以及各种模态及大量符号的交错使用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 好的多元读写能力。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多元读 写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建立多元化话语, 在课堂上使用图片、音乐等非文字话语或者把文字与其他符号系 统相结合,例如视频等,让学生进行多元语言解读,解析多模态 话语中所含有的意义和传达的信息,进而鼓励学生利
10、用多模态自 主构建意义,表达自我。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 报纸,或者音乐网站,例如介绍歌手专辑等,在锻炼学生写作能 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声音、色彩等社会符号的读写能力, 以及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我作 品展示,学生在展示自己文章的同时配以插图及音乐来辅助意义 表达。多模态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既可以使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使用 多模态话语来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多模态 话语及计算机技术自主进行知识与意义的构建,在提高多元读写 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多模态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多
11、元读写能力。教师在践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 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 教学资料,但也不能被大量的多模态资源所淹没,偏离教学目标。 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写作教学中,语言和文字话语始 终是主要模态,其他模态是辅助作用,不能只注意图像或者声音 而忽略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接受 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结合多种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在实施多模态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种模态之间的适配性 和协调性。
12、在教学中使用二个或二个以上模态时,教师要注意一 般选定一种模态为主模态,其他模态起强调和强化作用,使传递 的信息更加突出。在实际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不要出现 “百花齐放”的现象,要注意图像、视频的使用比例,要做到吸 引学生注意力,但不能干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多种模 态之间要相互适应和配合,共同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理解。另 外,教师还要注意各模态间的协调性,努力创造出真实自然的社 会环境和交际语境,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下,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 和掌握语言知识。在实际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自 身生活或者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话题语料,利用相关多模态资 源,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和多元读写
13、能力。 在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培养和加 强自身多元读写的能力。多元读写能力近十几年来才开始在中国 兴起,属于新型知识和理论。对多模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多 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所以, 教师不能松懈自己,要不断的对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充 实自我,不被社会淘汰。教师要主动学习多模态知识,多听一些 关于多模态以及多元读写能力的讲座以及学术报告,加强自己对 文化、视觉、听觉、姿势等符号系统的解读能力以及意义构建能 力,还需加强自身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掌 握和使用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结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社会符号,
14、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及听觉感官同时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 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写作教学实 践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记忆词汇、句法以及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在高校学生 能力培养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baldry, a.p. phaseand transition type and instance: patternsinmedia textsasseen througha multimodal concordancer. in k.l. ohalloran (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
15、s c. london: continuum,2004:83-108. 2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2001. 3martin, j. r. fairtrade: negotiating meaning in multimodal texts. in p. coppock (ed.), the semiotics ofwriting: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
16、ives on the technology ofwritingc. turnhout, belgium: brepo,ls,2002: 311-338. 4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2): 191-205. 5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12.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7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
17、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2007(6): 31-34. 8王立非,文艳.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j.外语电 化教学,2008(5):8-12. 9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 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16- 21. 10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 教学,2009(2): 28-32. 1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1): 24-30. 12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 语,2010(3): 48-53,75. 13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 现j.外语学刊,2010(2): 97-102. 1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 刊,2007(5): 82-86. 1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 外语研究,2008(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