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02824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宏观经济学新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言 本书是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专著。在这里,我们对当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些理论并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有的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因此提出了一些宏观经济新的理论。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理论。 我们在这部分简要介绍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 均衡收入的决定理论、财政收支和均衡收入的决定理论、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决定、经 济波动理论等等。我们的目的是使读者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 地理解我们在第四部分对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的全面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 关于宏

2、观经济理论,我们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作我们研究的重点,探讨在现代 市场经济下,社会总需求是否与总供给相适应,以及如何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按照 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建立了新的经济理论模型,提出了投资与储蓄的利率平衡理论,产品 市场与货币市场新的共同平衡理论等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如果您对西方经济学不熟悉,建议您不妨先从第一部分读起,如果您已经了解了西方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那么可以直接读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介绍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关于均衡收入的决定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 严重缺陷,因此我们将在本书中进行分析。

3、首先,我们将简单介绍以凯恩斯理论为主的宏 观经济理论,在读者了解了其理论之后,我们再指出其矛盾之处,并提出新的理论。 第一节 总需求 一、总生产能力和总需求 国民收入水平主要决定于该国的总生产能力和总需求。如果其总生产能力小于总需 求,国民收入就主要决定于总生产能力;如果总需求小于总生产能力,国民收入就主要决 定于总需求。因为无论哪个国家,国民收入水平都不能超过其总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 市场经济中超过总需求的产品和劳务是不能经常生产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一般情况下, 国民收入水平由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所决定。 那末,一国总生产能力和总需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总生产能力主要决定于一国可以利用的生

4、产要素(如土地资源、资本、劳动等)及 其结合方式(生产技术) 。这些要素通过宏观生产函数决定总生产能力。宏观生产函数的具 体形式与生产技术结构其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宏观生产函数一般趋于上 移,因而一国总生产能力也相应提高。但在考察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时,其 总生产能力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短期内几乎不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一国 短期国民收入决定机制时,都假定期总生产能力保持不变,只进行短期均衡分析。 西方宏观经济学一般不研究中间产品的交易,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所说的总需求, 就是指最终产品(包括劳务在内)的需求。与国民收入的结构相对应,它由个人消费需求、 政府消费

5、需求、国内投资需求及出口-进口的需求构成。这些需求的短期变化较大,在总生 产能力已定并有余的前提下,国民收入的变化主要决定于这些需求的变化,所以凯恩斯称 为有效需求。 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先假定一国经济由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这意味着暂时舍象政府部门的经济活 动及其影响,也舍象对外交易,只考察私人经济活动。如上所述,一国私人经济部门的可 支配收入(以 Yd 表示) ,除了用于消费之外,还要进行储蓄,即: Yd=C+S C 为消费,S 为储蓄。 这里的消费支出 C(消费需求) ,应视一国消费函数(即用以反映消费决定机制的函数) 的特性而定。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其中边际消费倾向

6、为正数,但小于 1。凯恩斯派把它具体化为: C=C0+cYd 式中截距 C0 指自发消费,是保障人们最低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在讨论均衡收入决定 时,它与收入的变化无关。斜率 c 指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消费将增加 多少,它是消费增量除以收入增量的商,cC/Yd。cYd 指扣除自发消费之后的消费 部分,它靠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被称为引致消费。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就是全院 消费。这一函数式的图解见图 1.1。 C C=C0+cYd C Yd 自发消费 Yd 图 1.1 由图可见,无收入时仍有自发消费,这意味着借债度日或吃老本。自收入达到自发消 费水平以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7、,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其比率。比如,在边际消 费倾向 c 为 0.75 时,如收入增加 50 亿美元,消费就增加 37.5 亿美元,其余额 12.5 亿美元 为储蓄。这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平均消费倾向却递减.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与收入 总量的比率,即 C/ Yd,其递减与消费函数有常数(自发消费)有关。 上述消费函数可以转化为储蓄函数。其方法是:将 C=C0+cYd 代入上述恒等式 Yd=C+S,得: SC0sYd 式中 s1c,图解见图 1.2。 S SC0sYd S Y O Yd 图 1.2 储蓄函数的截距C0 指负储蓄,它与自发消费相对应。斜率 s 指边际储蓄倾向,表 示收入增加一个单位

8、时储蓄将增加多少,它是储蓄增量除以收入增量的商,sS/Yd。 尽管这里的边际储蓄倾向不变,但平均储蓄倾向却递增。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总量与收 入总量的比率,其递增与上述平均消费倾向的递减相对应。 以上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虽然是对整个私人经济部门而言,但从函数形式上看,却 通用于多数家庭消费支出和储蓄,只是截距和斜率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略有差异而已。就多 数家庭的消费函数而言,低收入阶层的自发消费较小,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高收入阶层 的自发消费则较多,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当然,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不限于这些,还有利率、物价水平、耐用消费品存量、 人口、风俗习惯等等。但收入的多少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

9、。 第二节 投资函数 西方经济学认为,宏观上,收入中的储蓄最终转为投资,形成对投资品的需求,即 投资需求。它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决定均衡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储蓄和投资 储蓄是投资的资金来源,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储蓄和投资的主体不尽相同,其动机 也不尽相同。在私人经济中,储蓄主要来自个人和家庭,而投资则主要是企业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投资主要是由企业进行的。当一个企业发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时, 就会利用其分配的保留利润和银行贷款等来进行投资。因此,企业进行储蓄的动机是为了 准备投资,而企业进行投资目的是为了盈利。 与此不同,个人、家庭进行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养老、准备购买耐用 品

10、、预防不测等。这些动机往往与企业投资活动不发生直接联系。企业即使找不到有利可 图的投资机会,个人也愿意进行储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储蓄指银行存款、邮政储蓄、互助基金缴款等。而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储蓄则仅指收入中扣除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即宏观上不用于消费支出 而加以积蓄的部分。相应地,平常所讲的投资指购买股票或债券、创办企业等,而作为经 济学概念的投资则仅指资本存量的增加,如增加设备、建筑、增加存货等。 由此可见,宏观上储蓄和投资是一对变量,就资金运动而言,储蓄表示其供给,投 资表示其需求;就资金运动所反映的产品运动而言,储蓄作为收入的一部分表示其供给, 投资表示其需求,这就是二者的区

11、别和联系。 二、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指用以反映投资决定机制的函数。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自 发投资是指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产生的投资,如为适应人口增加而增添文 化教育、卫生设施的公共投资,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而进行的设备投资等等。与此不同, 有的投资则与市场需求的增加、利率的降低等密切相关,这类由被讨论的变量的变动所引 起的投资被称为引致投资。凯恩斯在对企业引致投资进行短期分析时,把投资 I 视为利率 i 的减少函数,即: I=I(i) dI/di0) 式中 Y 指实际国民收入,如用名义国民收入则应除以价格指数,k 是比例系数,表 示人们在获得收入持有货币的比例(简称货币持有

12、率) ,它等于(与收入相对而言的)货币 流通速度的倒数。 由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公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交易有关,凯恩 斯认为它是利率的减少函数,即: L3L3(i) (dL3/di b e 不过,这仅是就流动陷阱和古典派特例之间的有限范围而言的,所以只能说,产品 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稳定性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第四节 基于 ISLM 分析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西方宏观经济学所说的货币政策,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用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整总需 求,以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政策。货币政策是要通过改变货币供给等的方法来影响利率, 调节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的。 在此,为了估计货币供给变化所致

13、的效应(即利率和收入的变化幅度) ,需要将 IS 曲线方程和 LM 曲线方程作为联立方程求解如下: k(B+G+cT)+s(D-M) i = bk+es e(B+G-cT)-b(D-M) Y= Bk+es (式中 B=C0+I0+A,s=1-c) 由此推出利率和收入的变化幅度分别为: s b i=- M, Y= M bk+es bk+es 从上式可看出,增加货币供给有降低利率和增加收入的效应。为了便于说明起见,若 设边际储蓄倾向 s=0.375,边际消费倾向 c=0.625,政府支出 G=120,(定额)税收 T=100,自发 消费 C0=50,自发投资 I0=20,常数 A=112.5,D=

14、187.5,货币供给 M=400,货币持有率 k=0.6,(引致)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率 b=7.5,(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 感度 e=12.5,则利用这些数值既可以进行总量分析,又可进行增量分析,若取货币供给增量 为 M=50,则利率和收入的变化幅度分别为: i=-2.048(即下降 2.048%),Y=40.8163。 在第二章第三节里曾经指出,在不考虑利率影响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 收都有显著增加收入的效应,这是因为作为边际储蓄倾向倒数的乘数有较大数值的缘故。 然而在考虑利率影响的情况下,乘数效应就不那么显著了,还要引起利率的提高,所以需 要根据 IS-LM 分

15、析作些必要的补充修正。从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解中可以看出,增加财政 支出和税收的效应分别为: k e i= G,Y= G bk+es bk+es ck ce i=- T,Y=- T bk+es bk+es 例如,在仍用上述数值的条件下,若政府支出增加 50,则收入增量 Y=68.0272,利 率增量 i=3.2653(即提高 3.2653%)。这里还要估计利率的提高减少了多少引致投资。按 IS 曲线计算,-I=-24.49。这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通过利率的提高抑制了私人投资, 使之几乎减少政府支出的一半,因而收入的增加幅度只能是有限的。减税的效应也差不多。 此外,投资受利率影响的情况

16、下,平衡预算乘数也不等于 1(自然数) ,而是比 1 小 得多。 k-ck 平衡预算乘数= Kt1。总供给增长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投资属于扩大再生产,必然伴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有更多的供给。 因此,社会总供给总是不断增加的。由于 Kt2Kt1,那么 Kt2Kt1Kt Yt1Kt,Dt2Yt1St2It2Kt2St2It2Kt。因此,只有 St2It2Kt 时,才会有 Dt2Kt2。那么,我们得出当总供给发生变化时总需求与总供给互相适应的条 件:即只有投资等于储蓄加上总供给的变化量时,总需求才能等于总供给。用公式表示为: 当满足 St2It2

17、Kt 时,T2 时期的总需求 Dt2=总供给 Kt2=总收入 Yt2Ct2It2= Ct2St2Kt。这一结论也同样适应纸币时期。 西方经济学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缺陷: 第一,西方经济学将消费加储蓄视为总供给,消费加投资视为总需求。其对于总供 给等于消费加储蓄的理解是错误的,消费加储蓄从概念上与总供给毫无关系。实事上,在 总供给保持不变时,总供给在数量关系上确实等于消费加储蓄,因为 Kt1Yt1Ct2St2,所以,Kt2Kt1Yt1Ct2St2。但是在总供给发生变化时, Kt2Kt1Kt Yt1Kt Ct2St2Kt。可见在商品总供给变化时,总供给并不 等于消费加储蓄。 第二,西

18、方经济学研究均衡收入时,认为储蓄等于投资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这 实际上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种情况,即假设总供给保持不变,但实际情况是,总供给是不 断增长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第三,西方经济学对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等因素的研究没有明确划分为时 期,虽然其也意识到这些因素与时期是有关的,否则这些量都将成为无限量,没有任何意 义,但在他们具体的研究中,没有明确划分为时期进行研究,其各种均衡也都脱离了时期 的条件。 第二节 纸币时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强制均衡 上一节分析了金属货币时期,金属货币可以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因此总需求总是 能够适应总供给的要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总是相

19、等。同时我们前面分析的总需求与总供 给的关系是建立在 T1 时期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在此基础上分析 T2 时期总需求与总供 给,从而得出总需求 Dt2Kt2St2It2(总供给保持不变时)及总需求 Dt2Kt2St2It2Kt(总供给变化时) 。但是在纸币时期,由于纸币不能自动调节货 币流通量,因此总需求不能自动适应总供给,那么 T1 时期的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这是 决定上述公式能否成立的前提。实际上在纸币时期,虽然纸币不能通过自动调节货币流通 量来调节总需求适应总供给,但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调整却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强制均衡,正是这种强制均衡使 T1 时期的总需求等于总供

20、给。 一、总需求曲线 在前面我们对单个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单个商品的需求曲 线,并且证明需求曲线是由需求程度曲线决定的。那么对总需求来讲,总需求与价格之间 的关系曲线与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时的价格不单指单一商品的价格, 而是指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水平,在实践上,我们可以用前面提到的商品价格指数来反映 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水平。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越低, 价格水平越低,总需求越高。如图 5.1。 价格水平 AD2 AD1 总需求 图 5.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可以移动的,如果影响总需求的其它因素(非价格因素)

21、如投资、消 费、政府采购等因素发生变化,总需求曲线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如在 AD1 曲线时,由于投 资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曲线的向上移动,如移到 AD2 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在本人所著劳动价值论新认识第八章我们对单个商品的供给曲线进行了深入研 究,单个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一个水平直线,即在一定条件下,商 品的供应量与商品价格并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市场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供应量的变化 如果带来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带来供应量的反方向改变,从而抑制了价格 的变化,这是单个商品价格抑制机制。 但是总供给与社会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与单个商品

22、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单 个商品供应量是容易变化的,单个商品的价格抑制机制是靠社会生产在单个商品之间转移 形成的,而对于社会总供给来说,这种价格抑制机制并不存在,因为社会生产转移只能改 变单个商品的供应量,而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总供给。因此,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曲 线是一条向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 5.2 所示。 价格水平 P4 总供给曲线 P3 P2 P1 K1 K2 K3 K4 总供给 图 5.2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明,作为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对价格的变动总是:供给数量与价格水平 呈正比关系。价格水平越高,劳动力愿意提供的数量、借贷资本愿意提供的数量就越多, 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也越多

23、。反之,价格水平越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也越少,总 供给就越少。 在总供给曲线中,在价格水平较低的时候,它趋于水平线,或者说比较平坦,价格 水平的稍稍提高,会引起总供给较大幅度的增长,使总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 在价格水平很低落时候,整个社会存在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工人 失业人口众多,价格水平提高少许就会引发社会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比如,图中价格水平 从 P1 上升到 P2 时,总供给就从 K1 增加到 K2。 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了一定的产出水平,总供给的进一步扩 大就会受到生产能力不足的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是一种在相当

24、长时期的积累,因此价格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总供给对价格水平 的变动弹性减少,无论价格提得多高,产出增长极其有限,因此,在较高的价格水平区域, 总供给曲线向上方倾斜的斜率加大。比如,当价格从 P3 增加到 P4 时,总供给只从 K3 增加 到 K4。 总供给曲线也会发生移动,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能力的改变会使总 供给曲线移动,如由于不断投资使生产能力增加,又如生产技术的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 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表明在同等价格水平下,总供给增加;另一 种是商品代价的提高,投入的价格上升,会使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表明在同等价格水 平下,总供给减少

25、。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强制均衡 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位置在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这一点上。见图 5.3 中 AK 曲线与 AD 曲线的交点 E 点,其均衡价格为 P,均衡交易量为 Y。 价格水平 AK B A P1 E P AD D1 Y K1 收入 图 5.3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在图 5.3 中,假设在当前价格水平 P1 下意愿总需求为 D1,即总需求 AD 曲线上的 B 点所对应的总需求,在当前价格 P1 下的意愿总供给为 K1,即总供给 AK 曲线上 A 点所对应 的总供给。在价格 P1 下,意愿总供给大于意愿总需求,即 K1 大于 D1。那么表明在价格水 平 P1 下,总

26、供给大于总需求,其结果是一部分商品过剩造成卖方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价 格水平下降,同时由于价格的下降,总供给有一定的减少,总需求有一定的增加,最后在 E 点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上述例子是当意愿总供给大于意愿总需求时的情况,当 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也存在同样的均衡过程,也最终会在 E 点实现总需求与总供 给的均衡。由此可见,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不相等,必然通过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 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值,在 E 点上实现均衡。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一种强制性的均衡,只要意愿总供给与意愿总需求不相一 致,就必然对两者进行均衡,并在数量上和价格水平上同时进行调整,使实际总需求与实

27、际总供给最终在市场的调整下实现相等。因此,从这一点上,纸币时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 均衡与金属货币时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适应具有同等的作用,即都可以使总需求与总供 给实现均衡,达到实际总需求与实际总供给的相等。因此,我们前面关于在金属货币条件 下,得出的有关总需求与总供给互相适应的条件的结论,即:(1)在总供给保持不变的情 况下,只有当储蓄等于投资时,总需求才能等于总供给,而且下一时期总需求和总供给等 于上一时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2)在总供给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只有投资等于储蓄加上 总供给的变化量时,总需求才能等于总供给。这两个结论对纸币时期同样是适用的。 前面我们多次提出总收入的概念,在提出了

28、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理论后就可以更 清楚地看出总收入与总需求、总供给的关系。由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强制均衡,实际总需 求必然等于实际总供给,我们说,这个相等的实际总需求和实际总供给就等于总收入,实 际总供给卖出后,就获得了货币,形成总收入。因此,总收入就等于实际总需求和实际总 供给。 四、总需求曲线及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我们用图 5.4 来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价格水平 AK1 AK AK2 E P AD2 AD AD1 Y 收入 图 13.4 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如果在某一时期,假设为 T0 时期,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K=D,其均衡点为 E,例 如图 5.4 中的均衡点 E。在

29、 T1 时期,假设总需求发生了变动,比如,因为投资不足而变小, 或者由于投资增长而变大,那么在同等价格水平下,总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如果总需求 变小,那么总需求曲线就会向下移动,见图 5.4 中的 AD1;如果总需求变大,总需求曲线 就会向上移动,见图 5.4 中的 AD2。 此外,T1 时期总供给也可能发生了变动,比如,可能因为生产能力的增加而使总供 给曲线向右移动,见图 5.4 中的 AK2;也可能因为投入的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见图 5.4 中的 AK1。 1、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的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总供给曲线及总需求曲线变动时的情况。为了分析方便

30、, 我们假设 T1 时期总供给即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减少,这种总需求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没有 满足投资等于储蓄,即 I1S1,而是 I10)为收入的预期系数,该系数与人们普遍 的收入预期有关,如果经济景气,社会保障制度完备,该系数较高,如果经济不景气,社 会保障制度不完备,该系数较低。由于(b-ai)hc,0C0 时。 由于(b-ai)h 0,因此,S0。 我们设 e=1-bh,f= ah 那么上述储蓄函数可写成: SYC0 当 YC0 时; 6.2 式 SY(efi) 当 YC0 时。 又由于, (b- fi)c,上式又可写成: SYC0 当 YC0 时; 6.3 式 S(1c )Y=sY 当

31、YC0 时。 其中,s1-c,为总收入的储蓄倾向,i为存款利率。 下面,我们研究储蓄函数的曲线,首先利用 6.2 式画出当存款利率不变时,储蓄与 总收入的关系曲线,见图 6.3。 S S O B Y A 图 6.3 储蓄与总收入的关系曲线 在上述关系曲线中,AB 段是当总收入小于自发消费时的储蓄函数曲线,此时储蓄是 负值,表明还在靠借债或吃老本过日子,但随着总收入的增加,储蓄由负向零发展,表明 借债的数额在减少。在这一段,存在 AO=OB,AB 与纵轴成 45 度角。BS 段表示当总收入大 于自发消费时的储蓄函数曲线,在总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总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而 只有较少部分用于储蓄,当

32、总收入不断增加时,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而用于储蓄的 比例则不断增加,因此,随着总收入的不断增加,储蓄函数曲线不断向上方倾斜。 在上面曲线中,如果存款利率变化,将会使曲线位置发生变化。如果存款利率上升 或下降,AB 段不会发生变化,而 BS 段则会沿着 B 点向上或向下旋转。 下面,我们再研究储蓄与存款利率的关系曲线,我们利用 6.2 式画出当总收入不变 时,储蓄与存款利率的关系曲线,见图 6.4。 S 总收入增加时的 AS 曲线 AS A 总收入减少时的 AS 曲线 O i 图 6.4 储蓄与存款利率的关系曲线 在上图 AS 曲线中,即使存款利率降得很低,直至降为零,储蓄也不会趋于零,即在

33、 零利率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储蓄,见 AO 段;当存款利率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储蓄与存款利率 曲线开始从上升趋势走向平坦,表明即使再增加存款利率,储蓄也不会增加,这是因为即 使存款利率增加到较高的程度,但人们为了保证基本的消费,也会将总收入中的一部分拿 出来进行消费,以满足其基本的消费需要。 上述 AS 曲线是在假定总收入不变时的情况。如果总收入发生变化,曲线的位置会相 应发生变化。当总收入增加时,在同等存款利率条件下,人们可以将更多的货币进行储蓄, 因此在同等存款利率下,总收入的增加必然使储蓄增加;反之,在同等存款利率情况下, 总收入的减少也必然带来储蓄的减少。那么,反映在储蓄曲线上,总收入增加,

34、AS 曲线会 向上移动;总收入减少,AS 曲线会向下移动。 第三节 新的投资函数理论 一、关于投资的含义及研究的范围 在本书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有关储蓄和投资范围的定义,按照西方经济 学中的观点,西方经济学中的储蓄仅指收入中扣除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即宏观上不用于消 费支出而加以积蓄的部分。相应地,平常所讲的投资指购买股票或债券、创办企业等,而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投资则仅指资本存量的增加,如增添设备、住房建筑、增加存货等。 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定义我是赞同的,因为只要从总收入中没有转入下期 消费的部分就是总需求的减少,相对于消费而言就是储蓄,而不论这部分货币是存入银行 还是存放在其它地

35、方。 但是对于投资,并不是如西方经济学所言是从资本存量增加的角度而言的,而是相 对于储蓄而言,因为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才能保持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储蓄是总需求的减 少,即“漏出” ,而投资是总需求的增加,即“注入” 。因此,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应当是 仅包括对总需求“注入”所进行的投资。比如,企业利用上一时期获得的利润进行的投资, 就不属于经济学中投资的范畴。由于上一时期利润是从上一时期总收入中获得的,是总收 入的一部分,而经济学中所指的投资必须来源于总收入之外,表明从总收入之外“注入” 总需求。因此,企业利用上一时期利润进行投资不是我们前面所研究的对总需求“注入” 的投资,而是直接转化为本时期总需

36、求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它实际上属于本时期 “消费”的范畴,只不过这种消费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所指的投资是从对总需求“注入”角度划分的,是 一种经特别限定的投资,这样限定纯粹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利用上一时期自有利润 进行的投资虽然不属于对总需求的“注入” ,但也同经济学所指的投资一样,也同样属于扩 大生产规模,也产生供给,追求收益,也应属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投资,与单纯消费相比, 单纯消费不会增加总供给,而这种投资则能够增加总供给。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将 这两种投资在名称上加以区分,将对总需求“注入”的投资称之为投资 1,这是我们研究 总需求与总

37、供给平衡及投资与储蓄平衡所指的投资。将利用上一时期自身利润进行的投资 称之为投资 2,投资 2 实际上属于经济学中的消费。那么投资 1 的货币来源是什么呢?一 是通过从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的投资;二是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其它证券进行的投 资。我们认为,从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贷款进行投资的比重是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研究 的主要对象。 除投资 1 及投资 2 外,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投资,这就是利用“积存储蓄”进行的投 资,关于积存储蓄的概念,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进行研究。简单而言,就是私人部门利用上 一时期利润进行的投资 2 可以视为本时期的消费,但也有一部分投资来源于以前多个时期 的利润。因为私人部

38、门利用利润进行投资并不是随时进行,而是要将利润积累到一定规模 后才能进行投资,因此很多情况并不是仅利用上一时期的利润进行投资,而是将多个时期 的利润集中到一起才能投入,我们把来自于上一时期以前多个时期的利润(不包括上一时 期)进行的投资称之为投资 3。投资 3 来源于上一时期以前各个时期的收入,它们是以前 各个时期的储蓄。值得注意的是,积存储蓄也不属于上一时期的总收入,因此利用积存储 蓄进行的投资 3 也是对本时期总需求的“注入” ,因此从这个角度投资 3 也应属于投资 1(即投资)的范畴,之所以我们没有将利用积存储蓄进行的投资 3 列入投资 1,是因为我 们后面将对积存储蓄对总需求的“注入”

39、进行单独研究,有助于问题的分析。 此外,贷款消费也是一种总需求的“注入” ,贷款消费并不是来源于总收入,因此也 是对总需求的一种“注入” ,贷款消费虽然不是投资,但同样可以增加总需求,过去人们将 贷款消费称之为超前消费,在总需求不足时,贷款消费可以弥补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贷款 消费主要体现在对大件耐用商品如汽车、商品房的消费中,但从总体上,在对总需求“注 入”的诸多因素中,并不是主要的。 综上分析,经济学所讲的投资实际上是指投资 1,如无特别说明,我们后面研究的投 资就是投资 1。 二、西方经济学投资函数理论存在的问题 在本书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投资函数,西方经济学认为,投资可分为自

40、发投资和引致投资。自发投资是指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产生的投资。与此 不同,有的投资则与市场需求的增加、利率的降低等密切相关,这类由被讨论的变量的变 动所引起的投资被称为引致投资,并认为引致投资 I 为利率 i 的减少函数。 在第四章中我们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加速理论,在那里,西方经济学又认为投 资与消费的增量有关,即 I=aC,式中 I 指引致投资,a 为加速数,是引致投资与消费增 量之比,a=I/C,表示消费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投资量。在边际消费倾向保持稳定的条件 下,消费增量 C 和收入增量 Y 成正比,所以西方经济学又认为投资又与总收入的增加 成正比,即 I=vY。 因此,综

41、合西方经济学的投资理论,引致投资与利率成反比,与总收入的增加成正 比。 下面我们将对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投资的理论进行分析。 1、关于自发投资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定义,自发投资与总需求和利率无关,主要是指公共投资。这 说明,这部分投资并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那么必然不会是以私人投资为主,也不是以 企业为主,因为一般来讲,私人投资和企业投资单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那么私人投资和 企业投资当然与总需求与利率有关。西方经济学所指的自发投资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公共 投资,只有政府进行的公共投资才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或者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我 们这里把自发投资归于由政府进行的投资,这部分投资与利率无关,而把企

42、业和私人进行 的投资全部视为引致投资,这部分投资与利率有关。这种划分与实际情况是相一致的。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暂时不考虑自发投资的影响,而应将其影响统一放到后面对税 收和财政支出的研究中去。下面,如无特别指出,投资即指引致投资。 2、关于投资与消费的增量成正比 西方经济学关于投资与总收入的增量成正比的观点来源于投资与消费的增量成正比 的观点,即 I=aC,也就是上一时期的消费增加,必然带来下一时期相应的投资,因为消 费是一种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投资,投资带来供给。但是,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 并不仅仅只有消费才是需求,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因此上一时期总需求的增加也要 包括两部分,即消费

43、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这两部分构成总需求的增加。因此,如果按照 西方经济学投资与需求的增量成正比的观点,投资不应与消费的增量成正比,而是与总需 求的增量成正比,这就从逻辑上否定了西方经济学 I=aC 的投资公式。 3、关于投资与总收入的增量成正比 下面,我们再分析西方经济学 I=vY 的投资公式,即投资与总收入的增量成正比。 上述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下面我们用反证方法进行分析。上述公式的 含义是某一时期(T 时期)的投资与上一时期总收入的增加量(即 Yt-1Yt-2)成正比。 第一,假设 T1、T2 时期总收入没有变化,即不增加也不减少,那么 T1 时期 的总收入等于 T2 时期的总收

44、入,设为 Yt-1Yt-2,并在 T 时期将 Yt-1 分割成消费和储 蓄(这种分割是必然的,只要有总收入,并且总收入大于自发消费,就必然有一分部转化 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储蓄) 。由于储蓄的存在,使 T 时期的总需求存在“漏出” ,而根 据上述西方经济学投资理论,由于 Yt-1Yt-2,必然存在 T 时期的投资为零,因此 T 时期 没有总需求的“注入” ,必然使 T 时期总需求减少,使 T 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由于 T 时期总需求的减少,必然造成 T 时期总收入也减少,这又带来三个后果:一 是 T 时期总收入小于 T1 时期总收入,即总收入下降,Yt 0,税收越高,w 越小,投资收益越

45、低,投资也越小,当 w 低到一定程度 时,会使 wvmni,表明税收太高了,投资收益为零,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去投资了, 投资为零。反之,税收越低,w 越大,投资收益越高,投资越大,当 w 达到最大 1 时,投 资也将达到最大,此时的税收为零。 由于一般而言,税收是比较稳定的量,我们在下一章进行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研 究中,暂不考虑税收因素。 第七章 投资与储蓄的平衡 从第五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储蓄是总需求的“漏出” ,投资是总需求的“注入” ,研 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就可以研究总需求的变化。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供给 没有变化,那么投资与储蓄的平衡就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另一种情况是总供

46、给有了 一个增量,那么如果总需求也同样拥有相同的增量时,总需求就与总供给相等,那么反映 在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上,投资必须等于储蓄加上这个增量,如果实现这个条件,总需求仍 与总供给实现平衡。无论哪种情况,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必须从研究储蓄与投资的 关系开始,因此只要研究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 系。 第一节 总供给不变时投资与储蓄的平衡 一、投资与储蓄的平衡 在第六章中我们曾对相连两个时期的总需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两个时期总供 给不变,第二个时期只要满足投资等于储蓄,总需求就不会发生变化,第二个时期的总需 求就等于总供给。 在第六章我们给出了储蓄和投资公式

47、: 储蓄公式为(见 6.2 式): SYC0 当 YC0 时; SY(efi) 当 YC0 时。 S 为储蓄,i为存款利率,C0 为自发消费,Y 为总收入。因为,在现实社会,总收入 一般都高于自发消费,所以我们这里只研究总收入大于自发消费时的情况。 投资公式(见 6.4 式): IY(vm-ni) i 是贷款利率,v 是不平衡系数,I 是投资,Y 是总收入。 如果投资等于储蓄,IS,那么: Y(efi)Y(v m-ni) ni+fi=vm-e 上式是一个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关系式,表明实现投资与储蓄的相等,必然有多 种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组合。下面,我们用图式进行分析,假设 v1。见图 7.1

48、。 S I v=1 S1 I1 AB1 i1 i i1 i 图 7.1 v=1 时投资与储蓄曲线 上图左图为储蓄 S 与存款利率关系曲线,右图为投资 I 与贷款利率 i 在不平衡系数 v 等于 1 时的投资曲线。由于 v1,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我们在两个曲线上任意画一条直 线穿过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如图中直线 AB1,这条直线与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必然存在 相交点,与储蓄曲线的交点设为(S1,i1) ,与投资曲线的交点设为(I1,i1) ,其中一定 有 S1I1,即满足储蓄与投资相等。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我们实际的例子中,i1 i1,也就是说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显然这种利率组合是不能采纳的,因为这样的话, 银行就会亏损。 从图 7.1 上可以看出,实现投资与储蓄相等可以由多种利率组合,图 7.1 中的每一 条水平直线都是一种利率组合,究竟选择哪一种利率组合呢?还要考虑银行利益,因为存 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