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知识点讲义.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3571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知识点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腹部知识点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腹部知识点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腹部知识点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腹部知识点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腹部知识点讲义 食道: 1、起于下咽部颈6水平环状软骨下缘与咽相接,T10水平穿过膈肌食管裂孔,T11水平连接胃贲 门,成人长约2530CM。 2、上部走行略偏左方,横膈下方称腹部食管长13cm,宽约2cm,扩张可达3cm。呈扁管状。 食道管腔内显示25条纵行平行排列的条状透光影即粘膜皱襞,其宽度不超过2cm。 3、解剖分段:颈段、胸段、腹段。 临床分段:上段:主动脉弓以上;中段: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下段:肺下静脉至胃的贲 门。 外科分段:胸段又分为三段,主动脉弓与右肺下静脉(T8)分界划分。 4、四个生理狭窄1、咽食管交界处 2、主动脉弓压迹处 3、左主气管压迹处 4、膈食管裂孔处 5、三个

2、压迹:1、主动脉弓压迹 2、左主支气管压迹 3、左心房压迹 (咽:会厌,会厌谷,梨状窝,喉头,上咽部椎前软组织厚度5MM,下咽椎前软组织厚度不过 18MM。) 胃的形态: 1、鱼钩形:中等体型,张力中等,斜位,胃角切迹清晰。 2、牛角型:矮胖体型,张力高,胃横位,胃上宽下窄。 3、瀑布型:中等偏胖,张力较高。 4、无力型:瘦长体型,张力低,呈长型,上窄下宽,胃下极在髂嵴水平以下。 胃的组成结构: 1、贲门:食管入胃的开口处。 2、胃底:贲门横线以上部分,立位时含气,称胃泡。 3、贲门区:喷门区为中心,半径约2.5CM的圆形区域。 4、胃小弯:胃的右上侧边缘 5、胃大弯:胃的外下侧边缘 6、胃角

3、(角切迹):胃小弯转折处 7、胃窦:角切迹与胃大弯最低点连线与幽门之间区域 8、胃体:贲门至胃角之间区域。 9、幽门前区:幽门近端45CM的一段胃窦。 10、幽门(幽门管):胃部通向十二指肠的细、短管状结构。 小肠分组: 1.十二指肠(中上腹) 2.上部空肠(左上腹) 3.下部空肠(左下腹) 4.上部回肠(中腹) 5.中部回肠(右中腹) 6.下部回肠(中下腹): 胃肠壁和粘膜: 食管壁5mm,胃壁10mm,小肠壁5mm 为增厚。大肠壁5mm 可疑增厚,10mm 确定为异常增厚。 胃粘膜:胃体、小弯侧粘膜皱襞一般为45条,与小弯平行排列,宽度5mm 为病理性增厚。 橫径:34cm,上下径 710

4、cm。CT 值:020Hu,均匀。 胆总管: 直径 68mm,壁厚8mm 为扩张。 肝总管: 肝总管橫径 35mm。肝总管直径5mm 为扩张。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影。 脾脏: 大小 1012cm34cm68cm;CT 值 50Hu左右。 上下径平均 12cm,2mm,呈水肿表现。 5、粘膜龛影钡斑残留; 6、严重可有瘢痕狭窄,局部壁僵硬。 食道癌: 1、粘膜破坏(消失、紊乱、虫蚀状);2、充盈缺损;3、局部溃疡钡斑; 4、狭窄、阻塞;5、钡剂分流征;6、支气管瘘征; 7、胃泡内肿瘤影;8、局部蠕动消失;9、下段多见(50%60)。 10、食道、主动脉和脊柱之间的三角形脂肪间隙消失提示主动脉侵

5、犯。 食道静脉曲张: 1、管壁收缩,扩张正常 2、黏膜不光滑,呈锯齿状,但不僵硬。 3、皱襞增宽,走行迂曲,不规则,紊乱,消失,圆珠状缺损。 4、蠕动正常。 5、管腔无狭窄,阻塞,病变缓慢。 憩室: 1、小:向外扩张,小囊球凸出,壁薄,可收缩,不残留食物。 2、中等大:囊球壁光滑,可收缩,有液平。 3、大:可达4-5厘米,食物残留,可收缩。液平,龛影。临床多无症状,当憩室炎时可有背 痛。 食道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痉挛所致,食道壁Auerbach神经丛变性,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增强。 临床:多见于青壮年,噎感,疼痛,进冷食时更甚,夜晚多有食物反流。 1、食道下端喷门部呈漏斗尖形

6、狭窄。 2、粘膜皱襞正常,皱襞光滑。 3、进食后蠕动增强,狭窄处食物不易通过,易随之产生反蠕动波,反复进行。 4、狭窄上方扩张。 5、有空气咽下时可见液平,宽度大小可改变。 6、吞服温水(硝基甘油)使喷门张开,钡剂通过。 十二指肠外压性改变: 1、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在第一腰椎平面腹主动脉分出向下斜 行,夹角一般超过45度,十二指肠升段于第三腰椎水平在夹角之间通过。若肠系膜动脉 开口过低,固定过紧、下垂,使夹角变小,可引起十二指肠雍积。X线:十二指肠梗阻表 现,肠腔扩张,蠕动亢进,逆蠕动。十二指肠升段笔杆样压迹,粘膜皱襞变平。 2、胰腺压迫:胰头位于十二指肠环内,若胰

7、头增大则产生占位效应,致十二指肠环扩大,内 侧缘形成双重轮廓,即垫样征。 3、胆系压迫:胆囊位于十二指肠上膝部至下行部的外侧,任何原因的胆囊增大均可在其外上 方形成压迹,有时在正常情况下也可形成压迹。 肠梗阻: 1、机械性:(最常见)(1)单纯性(肠管通畅障碍);(2)绞窄性(伴血运障碍) 2、动力性: (麻痹、痉挛) 3、血运性: (血栓、栓塞) X线检查目的:1、是否有肠梗阻存在 2、了解梗阻部位、程度 3、梗阻性质 4、分析梗阻原因 是否有肠梗阻:1、小肠扩张、积气 2、肠腔内积液(阶梯状气柱为单纯性,小肠梗阻的特征表现) 3、胃、结肠内气体少或消失 部位判断:1、积气扩张的肠曲少、液平

8、少,位置高,肠腔被皱襞明显,提示梗阻位置高 2、扩张肠曲多、液平多,布满全腹,提示位置低 程度:1、完全性:梗阻点以下肠腔内无积气和液平,结肠内基本不积气,梗阻24小时复查结 肠内仍无气体,但小肠积气、积液加重,可提示完全梗阻。 2、不完全性:梗阻点以上肠曲扩张程度较轻,结肠内有较多气体,多次复查,结肠内 仍有较多积气。 性质:1、小肠扩张,积气,积液,而结肠无气体,阶梯状气柱液平(单纯性小肠梗阻) 种类:2、进一步判断是否有绞窄性梗阻:假肿瘤征、咖啡豆征、多个小跨度卷曲肠袢、长液 平征、空回肠换位征、腹腔内腹水。 3、腹部手术后可见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外伤、感染):胃、小肠、大肠均积气、

9、扩张,其中结肠积气明显。立位可见液平但较少,多次复查改变不明显。 4、急性腹痛血便,又有影象征象,风心病史。脾曲截断征:脾曲以上大小肠积气、扩 张、液平,结肠脾曲以下无积气、积液。 原因(大致推断):1、根据病因、病史。 2、胆系积气,右下腹结石:胆石性肠梗阻。 3、病理性钙化:结核性腹膜炎及肿瘤。 消化道肿瘤 CT分期: 期:腔内肿物,壁不增厚,无扩散与转移征象。 期:壁增厚达 10mm以上,无扩散与转移。 期:壁增厚且直接侵及邻近脏器,但无远处脏器转移。 期:有远处脏器转移。 肝脏: 实质 CT值 4060Hu,高于脾、胰、肾。 高密度改变:血吸虫肝病性肝硬化条索状,网状钙化影。 (局限性

10、) 肝包囊虫病在囊性病变的囊腔壁上壳样钙化。 胃肠道腺癌的转移瘤细粒状钙化。 弥漫性高密度:肝脏血色素沉着症,CT 值可达 100Hu。 低密度改变:肝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病变。CT 值介于肝与水之间。 (局限性) 病灶中出现水气泡或液气面为细菌性肝脓肿。 弥漫性低密度:脂肪肝,肝硬化早期。 肝血管瘤: CT诊断三条标准:1、平扫时的低密度影。 2、增强扫描从同边开始强化。 3、最后完全变成等密度。 辅助标准:1、血管瘤的边缘出现增强时,其密度与同一层面的主动脉密度相似,而肝癌或转 移瘤的增强密度则低于血管密度。 2、向病灶中心增强的速度恶性肿瘤比血管快。 处理原则:1、无临床症状,超声发现病灶

11、边界清楚,强回声,肝功能正常,无其他部位的恶 性肿瘤时,建议3-6个月复查超声,是否稳定。 2、动态CT诊断为肝血管瘤,如果不典型,则须Tc 99m红细胞扫描。如果病灶小于 1.5cm,MRI检查更好。 3、及时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很有意义。 良性肝肿瘤: 1、肝血管瘤:90%单发,女性多见,多见良性肿瘤。CT:早出晚归,三条标准,辅助标准,处 理原则。MRI:T1低信号,T2较高信号,灯泡征。USG:边界清楚强回声,边缘裂开征,血管进 入,贯通征,较大肿瘤,探头压迫肿瘤,可见受压变形,有时为弱回声,但为厚壁可与低回声 小肝癌区别。 2、肝细胞腺瘤:肝腺瘤,多见于15-45岁妇女,与口服避孕药有

12、关。CT肝内出现境界清楚, 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有明显强化的低密度较大肿块,一般要考虑此病可能。MRI、USG无特异 性。 3、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正常肝细胞、血管、胆管组成,但无正常肝小叶结构,病灶 中央为星状纤维瘢痕,向四周放射状分隔,肿块无包膜,但边界清楚。CT、MRI:星状瘢痕征。 4、肝炎性假瘤:少见,年轻人多见。边界清楚无包膜低密度影,中央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早 期呈中等强化,动态观察有外向内弥散趋势,但最终不能变为等密度。 胆石成分: 根据化学成分不同,胆结石分为胆固醇性、色素性和混合性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胆固醇 含量达70%以上,结石一般较大常单发;色素性胆结石主要成分

13、为胆红素钙,胆固醇含量低于 25%,呈泥沙样或颗粒状,结石多发。 X线:胆囊阳性结石约占全部胆囊结石的10%20%,边缘密度高,中间低密度的环形,菱 形等,多发者在胆囊内聚集成堆形似石榴籽。CT:胆结石分为高密度(CT值大于25Hu),等密 度(625Hu),低密度(小于0Hu)三类型。胆结石的CT值测定大致反映结石化学成方的含量, CT值低的结石为胆固醇类结石,CT值高的结石多为色素性结石。 肾脏: 小肾脏 1、单侧但也可能是双侧的:慢性肾盂肾盂、结核病、急性感染后发生者、阻塞性萎缩、肾动 脉狭窄或阻塞。 2、经常是双侧性的:发育不全、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胶原血管病。 大肾脏 1、经常是单

14、侧:代偿性肥大。 2、可能是单侧或双侧性:双叉集尿系统、肾脏肿块、肾积水、淋巴瘤浸润、肾静脉栓塞。 3、经常是双侧:多囊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 肾腺癌: 即肾透明细胞癌,80来自肾皮质,4060 岁多见。血尿,疼痛,肿块三大典型症状(晚期) 。 1、肾上极肿瘤:肾脊角常小于 15,肾下极时肾脊角大于 25。 2、一个或数个肾盏被肿瘤挤压、推移变形呈:肾盏分离、肾盏闭塞或蜘蛛足样改变。 3、肾影轮廓增大,双边影,分叶改变。 肾胚胎瘤: 肾母细胞瘤或 wilm瘤。多见于 5岁以下儿童。 1、腹部巨大密度均匀的包块,肾外形影消失。1/10 病例可见钙化。 2、肾盂肾盏破坏,多

15、转移至肺,骨转移较少对称性。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80发于 2岁以下儿童,与 wilm瘤鉴别。 1、肿块影较小,表面结节状,肾盂肾盏不引起变形或侵蚀破坏。 2、长骨对称性破坏,颅骨转移灶出现。 肾盂癌: 多见于移行细胞癌,无痛性血尿。 1、肾脏大小轮廓正常 2、肾盂肾盏部位充盈缺损,可见双边征。 多囊肾: 有家族史。边缘可呈波浪型。肾长径,上下肾盏距,肾实质厚度均增大。肾盏因囊肿挤压而相 互分离变形。伸长呈“蜘蛛足”改变,可鉴别癌肿。 肾盂源性囊肿: 两上小盏被挤压撑开分离。与囊状充盈影相称形如“盘中托桃”,囊肿常伴发结石。与结核空 洞鉴别在于后者边缘不完整,充盈浅淡,密度不均。 海绵肾:

16、先天性非特异性肾髓质内肾小管扩张伴小囊性变,可相通。鉴别:多囊肾,肾盂肾盏变形,肾 盏拉长;海绵肾:肾盏变短变宽。肾髓质区成簇状小钙化点。 肾盏憩室: 有人认为就是肾盂源性囊肿,但病理基础不一样。肾盏体部肌肉功能紊乱,缺血、痉挛进而纤 维化、狭窄,相应肾盏扩大、分离形成憩室。狭窄段与憩室间形成相通之细管,若无细管相通, 则为异位肾盏。 肾下垂: 女性多于男性,右肾较多发生。 1、平卧位与站立位以同侧肾或同一标记相比,向下移动大于 5.0cm或一个半椎体。 2、肾盂肾盏呈无力之“垂花”状。 与先天异位肾鉴别:异位肾在改变体位时位置固定,肾盂肾盏朝向紊乱。 肾上腺: 位置:腹膜后肾周间隙内,居肾脏

17、上级前上方,相当于 L1水平。右侧较左侧低,位于肝脏后 方,右膈肌角和下腔静脉后方。左侧位于左肾上极,脾与腹主动脉之间。 大小:CT 检查大小用侧枝厚度和面积表示。正常侧支厚度小于 10mm。面积小于 150mm2。 组成:中胚层的皮质和外胚层的髓质组成。 皮质: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受视上核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ADH调节。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受腺垂体分泌的 网状带:性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调节 髓质:完全由嗜铬细胞组成。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氨。 肾上腺功能亢进性病变 一、库欣 Cushing综合症(皮质醇增多症): 病因:(1)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1

18、.原发性皮质增多 2.皮质腺瘤 3.皮质腺癌 (2)ACTH 分泌过多。 (3)异位 ACTH分泌过多。 (4)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临床:女性多见,起病慢,慢病史长,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肌肉萎缩,骨 质酥松,月经紊乱,多毛。 影像表现: 1.肾上腺皮质增生:双侧性改变多见,强化明显,亦有某一部分呈节结增生。 2.肾上腺皮质腺瘤:占皮质醇增多症 15。一般单侧。腺瘤呈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偶见 钙化,大的腺瘤伴有出血、坏死、 密度不均与腺癌区别。对侧腺体萎缩。 3.肾上腺癌(功能性):较大软组织影伴有出血 坏死 钙化多见。密度不均,强化不均。肿瘤 突破包膜,边缘模糊,邻近器官受

19、累。 二、Conn 综合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肾上腺皮质自主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能引起的高血压和低血钾。 1. 腺瘤(8590)为主;2. 肾上腺皮质增生;3.腺癌少见。 临床:高血压呈持续性 渐进性 周期性软瘫。低血钾,多尿。 腺瘤:原醛腺瘤体积较小,对侧腺体萎缩少见,含脂质较少。密度低,无强化或周边强化。 三、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髓质好发约占 7590,异位占 10,恶性占 10,多发占 10。 临床:男性多见,2040 岁多见,高血压(改变体位诱发)、甲亢、高血钾、高血钙(高代 谢症状),儿茶酚氨增多。 影像表现:腺体一般较大 35cm。少数可达 10cm。伴有出血、坏死、囊变、

20、强化明显。 为避免高血压危象,注射对比剂时速度应减慢。 四、肾上腺皮神经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恶性肿瘤。发生于婴幼儿,80发生于 3岁以下,约 8090肿瘤分泌 儿茶酚胺,尿中 VMA增高。 肿瘤较大,内常有出血、囊变和坏死。不规则钙化多见。常伴有肝或骨转移。 肾上腺功能低下性病变 五、肾上腺型 addisons syndrome: 双侧肾上腺皮质萎缩或严重破坏所致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主要病因是结核,约占 50。特发性肾上腺萎缩少见。 临床:体弱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皮肤粘膜色素沉造、低血压、低血糖、 ACTH试验反应低下。 影像表现:肾上腺结核表现为双侧肾上腺肿大,形态规则,密度增高,无强化,散在钙化。如 干酪样坏死则密度减低、不均匀、后期有钙化或萎缩。 肾上腺非功能性病变 六、肾上腺囊肿: 内皮囊肿:淋巴管囊肿、血管样囊肿约占 45 假性囊肿:肾上腺出血吸收钙化多见约占 39。 上皮囊肿:发生退变的囊性腺瘤。 寄生虫囊肿:罕见 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七、肾上腺髓脂瘤 单侧多见,不均质肾上腺肿块内含有显著量的成熟脂肪组织是髓脂瘤的特征。 八、肾上腺瘤、肾上腺癌和肾上腺转移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