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 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 名馔的摇篮. 世界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饮食文化包括我国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国 家的比如说: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欢辣。 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 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饮食文化 区域:黄河中下游地
2、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 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 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 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 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 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 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 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
3、,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 差异。 既然已经提出问题作出了假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提出问题而不解决更不 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而定下结论,必须找出权威资料证明所作出的假设。于是在 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网上的资料,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饮 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 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 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 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 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
4、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 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 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 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 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 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 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 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 饮食结构。 北方地区
5、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 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 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 群,东有果园”,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北方地区经济结构 复杂,与南方偏重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狩猎、捕捞、采集、畜牧、种植等形式 多样,尤为丰富多彩,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更侧重与高蛋白高脂肪的事物结构, 以增强体质,能很好的抵御严寒。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 菜不能常年拥有,为了摄取足够的维生素,他们一方面在蔬菜生产旺季晾干菜 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另一方面,又窖藏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
6、;此外, 他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制作各种冷冻食品: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 馒头、豆包、年糕等)、冻水果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冻豆腐,更北方地区的一 大特色。影响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结构的原因很多,使其有着风俗各异的饮 食习性。 答案补充 以下我们将以蒙古族地区和新疆地区为实例,对北方地区地理环境与饮食关系 进一步探讨。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等地,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 族”,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以游牧为生。蒙古人定居中原之前,始终保持着游牧 民族的原始习性,一“逐水草放牧”为只要经济活动,起饮食生活自成一派体 系,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风格。蒙古族每日三餐都离不开奶和肉,二者素有
7、“白食”、“红食”之称。“白食”是指用奶为原料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食品。 蒙古语称“查干伊得”。表示圣洁纯净的食品。蒙古人主要饮料是马、牛、羊 之鲜乳饮,此外,他们还能把乳加工成酥、酪、和乳饼。蒙古族人的脂肪补充 首推牛、绵羊肉、山羊肉、骆驼肉及马肉次之。其肉食制法最为常见的就是手 扒羊肉,最具特色的则是烤全羊。 答案补充 论美食,新疆的美食虽不如四川的辛辣,也不如北京糖葫芦的甜美,却有着自 己一番独特的美味。例如:一说到哈密瓜,人们都知道最好吃的哈密瓜产于吐 鲁番,却很难想象原因出于何处。其实吐鲁番不仅有西游记中的火焰山、陆地 最低点坎儿井等名胜古迹,还有甜蜜的葡萄、好吃的哈密瓜等水果。吐鲁番的
8、 葡萄不用说,皮薄汁甜是出了名的,哈密瓜也如葡萄一样的甜蜜,这是由于吐 鲁番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使得哈密与之无法比较。首先,吐鲁番是戈壁 滩中的一个盆地,常年降雨量仅几毫米,气候干燥。其次,吐鲁番夏天气温炎 热,虽不入“火炉”之列,但有“火洲”之称,夏天天气预报最高有 48,一 般都在 40以上。再说,吐鲁番浇灌和饮用的水源是从天山上引来的雪水。气 候的干燥、炎热,水果中的水分被逐渐蒸发,留下的只有糖分和不易挥发的营 养物质,所以吐鲁番瓜果的甜蜜是别处无法与之相比。 答案补充 新疆的维吾尔族还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茶;同时茶水也 是维吾尔人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饮料;所以无论何
9、时去维吾尔族人家做客,主 人总是热情地给烧茶和倒茶。而维吾尔人之所以爱喝茶,这和新疆的地理环境 和生活习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新疆气候干燥,蔬菜少,肉食多,喝茶既可以 满足和补充蔬菜中的一些营养,也可助消化。所以茶水显得尤为重要,有“宁 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总而言之,北方地区的地理话拧对饮食文化影响的总结是: (一)寒 冷干燥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北方各族人民在饮食方面侧重于摄取热量以御严寒, 这就决定了高脂肪、高蛋白的肉类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极大的比重,因为当 时人们所用以以来抵御严寒之物的,除了封闭性强的房屋、厚重的棉衣,就是 自身热量与脂肪的累积了。 答案补充 (二)无霜期短的气候
10、特点使当地蔬菜奇缺弥补竟品种匮乏,而且不能四季皆 有,有鉴于此,生活在白山黑水中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冰冻各种水 果和食品,腌制各种蔬菜,窖存土豆、萝卜,晒干兽肉和鱼肉,以保证在漫长 的冬季里也有丰富的菜肴。 (三)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之见不仅互相影响, 共同推动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而且随着民族势力的南下,北方地区的饮食 文化也涌进黄河流域,流向江南,漫浸全国,加之关内又有许多省份的移民来 到北方,这不仅使饮食文化南北融合,更使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保留传统饮 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少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则另有一番风味: 答案补充 广州人喜欢煲汤,这是因为一
11、年四季都非常炎热,且又多雨,所以人感觉闷热, 喝热汤可以将汗液排出体外,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人会感觉舒服很多。 西双版纳的人们在制作彩糕时从不用加色素,烧烤非常香,是因为这里一 年四季有大量的各种颜色的鲜花盛开,地理生长着含有各种天然色素的植物。 甚至香精他们都使用天然的,那里生长着一种叫做香茅草的植物,就是一种天 然的香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较突出的则是“辣之乡”湖南的饮食文化。 湖南菜简称“湘菜”,以品种丰富,味感鲜明而富地方特色,名师辈出, 自成一系而闻名于世。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 充足,雨水集中。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九疑、武陵诸山遥相呼应,北有 一
12、碧万顷的洞庭湖,汀、资、沅、澧四水涵汇于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 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丰饶。当今的湖南菜,由于地区物产、 社会沿习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逐步形成了以湘中、南地区、洞庭湖区和湘西 山区三处地方风味。 答案补充 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古称“卑湿之地”。而辣椒有提热、 开胃、去湿、驱风之效,故深为湖南人民所喜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区性 的、具有鲜明味感的饮食习俗。 湖南菜有着多元结构。由于受地区物产、民风习俗和自然条件等到诸多因素的 影响,湘菜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 味。湘江流域菜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为
13、主,讲究菜肴内涵的 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由湘西、 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以上三种地方风味,虽各具特 色,但相互依存,彼此交流,构成湘菜多姿多彩的格局。湖南菜是由湘江流域, 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地方菜发展而成。 答案补充 由地可见,湖南菜的共同风味是辣味菜的熏腊肉;口味偏重于咸、辣、酸、香; 用料多是猪、牛、羊、鸡、鸭河鲜和湖产品;烹法以煨、炖、腊、蒸、炒、熏、 焖为主。湖南地方名茶有;组庵鱼翅、湘西酸肉、荷包肚、宝塔香腰、东安鸡, 麻辣子鸡、冰糖湘莲、腊味合蒸、金钱
14、鱼等。 总归而言,各地域,地区 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异同是密不可分的。 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转载) 喜食辣的地方多与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四川、湖南、湖北 、江西、贵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湿的环境易使人患 风湿症、脾胃虚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 ,对健康有利; 在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多喜食醋, 究其原因与 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有关。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水土中含有 大量的钙,常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 ,形成钙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病的发生; 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 究其原因与山
15、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 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 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 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 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 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东北人爱喝酒与冬季的寒冷有关 西北人喝砖茶与吃肉有关 等等 饮食与地理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 既然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 味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 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
16、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 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 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 西的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 境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可谓是博大精深,中国和法国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 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体系和深厚文化的饮食大国。即便是在国内,这片幅 员辽阔的土地上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 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到中国人饮食的南北差异,人们总是用八个字精辟地概括道南米北面, 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
17、处在半干旱区,降 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 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处半湿润或湿润 区,降水丰沛,水稻生长旺盛,能一年多熟。所以南方人主食米饭,并用米线、 米粉取代了面条,还另有米糕、粽子、汤圆等食品。 至于南甜北咸,是由于南方容易获得蔬菜但蒸发量大,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 足人体需要,但要加糖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由 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的口味。终年潮湿的川、贵、湘 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我去四川的时候,发现 那里的菜肴非常注重调味,而且口味不但麻辣,
18、还比较重。据说是因为过去四 川虽然是“天府之国”,可是离海较远,地势险要,交通运输不便,海鱼等食 材不够新鲜,于是发明了各种调味料改善味道。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山地 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 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 孟之道,显外观华贵! 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 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 供应不绝,加之江南
19、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文化地理环境也对饮食有着深远影响。关中地区的 “面条如腰带、烙饼像 锅盖、泡馍大碗卖”, 就折射出了西北人民粗扩豪放的性格。在西安的羊肉泡 馍馆,我就感受到了这种分为:当地人丝毫不觉得将馍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很 是麻烦,他们边谈天说地,边撕着手中的馍,乐在其中。与之相对的,在江南 小馆里,每一道菜都量入为出,小巧精致,恰似南方人小桥流水般的性格。这 究竟是人造就了不同性格的饮食,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如今,随着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已经打破了各种制约,不同 风格的饮食已经走到了普通人身边。在北京,随处可见川菜馆、粤菜馆、鲁菜 馆、清真菜馆严寒
20、冬日,我们也可以吃到温室中绿油油的南方蔬菜,甚至 热带水果。人们的饮食生活固然丰富了,可是适应当地口味的“地方特色菜” 已经让我们很难尝到地道的特色了。愿中国人的饮食在发展创新中被更加发扬 光大!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东辣西酸,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 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 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 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
21、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 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 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 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 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 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 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 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
22、惯。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 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 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 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 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 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 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 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
23、盆 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 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 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 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 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 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 “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美其名曰 胶菜”,就是指此。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 气温
24、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 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 成了吃咸的习惯。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无锡炒鳝糊放很多 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广东、浙江、云南 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 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相 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
25、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当然,“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 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与各地的经济 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 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 饮食结构。 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 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 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 群,东有果园”,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26、。北方地区经济结构 复杂,与南方偏重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狩猎、捕捞、采集、畜牧、种植等形式 多样,尤为丰富多彩,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更侧重与高蛋白高脂肪的事物结构, 以增强体质,能很好的抵御严寒。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 菜不能常年拥有,为了摄取足够的维生素,他们一方面在蔬菜生产旺季晾干菜 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另一方面,又窖藏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此外, 他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制作各种冷冻食品: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 馒头、豆包、年糕等)、冻水果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冻豆腐,更北方地区的一 大特色。影响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结构的原因很多,使其有着风俗各异的饮 食习性。 蒙古族
27、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等地,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 族”,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以游牧为生。蒙古人定居中原之前,始终保持着游牧 民族的原始习性,一“逐水草放牧”为只要经济活动,起饮食生活自成一派体 系,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风格。蒙古族每日三餐都离不开奶和肉,二者素有 “白食”、“红食”之称。“白食”是指用奶为原料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食品。 蒙古语称“查干伊得”。表示圣洁纯净的食品。蒙古人主要饮料是马、牛、羊 之鲜乳饮,此外,他们还能把乳加工成酥、酪、和乳饼。蒙古族人的脂肪补充 首推牛、绵羊肉、山羊肉、骆驼肉及马肉次之。其肉食制法最为常见的就是手 扒羊肉,最具特色的则是烤全羊。 论美食,新疆的美食虽
28、不如四川的辛辣,也不如北京糖葫芦的甜美,却有 着自己一番独特的美味。例如:一说到哈密瓜,人们都知道最好吃的哈密瓜产 于吐鲁番,却很难想象原因出于何处。其实吐鲁番不仅有西游记中的火焰山、 陆地最低点坎儿井等名胜古迹,还有甜蜜的葡萄、好吃的哈密瓜等水果。吐鲁 番的葡萄不用说,皮薄汁甜是出了名的,哈密瓜也如葡萄一样的甜蜜,这是由 于吐鲁番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使得哈密与之无法比较。首先,吐鲁番是 戈壁滩中的一个盆地,常年降雨量仅几毫米,气候干燥。其次,吐鲁番夏天气 温炎热,虽不入“火炉”之列,但有“火洲”之称,夏天天气预报最高有 48, 一般都在 40以上。再说,吐鲁番浇灌和饮用的水源是从天山上引
29、来的雪水。 气候的干燥、炎热,水果中的水分被逐渐蒸发,留下的只有糖分和不易挥发的 营养物质,所以吐鲁番瓜果的甜蜜是别处无法与之相比。 新疆的维吾尔族还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茶;同时茶水也 是维吾尔人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饮料;所以无论何时去维吾尔族人家做客,主 人总是热情地给烧茶和倒茶。而维吾尔人之所以爱喝茶,这和新疆的地理环境 和生活习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新疆气候干燥,蔬菜少,肉食多,喝茶既可以 满足和补充蔬菜中的一些营养,也可助消化。所以茶水显得尤为重要,有“宁 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总而言之,北方地区的地理话拧对饮食文化影响的总结是: (一)寒 冷干燥的自然地理环
30、境使北方各族人民在饮食方面侧重于摄取热量以御严寒, 这就决定了高脂肪、高蛋白的肉类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极大的比重,因为当 时人们所用以以来抵御严寒之物的,除了封闭性强的房屋、厚重的棉衣,就是 自身热量与脂肪的累积了。(二)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蔬菜奇缺弥补竟 品种匮乏,而且不能四季皆有,有鉴于此,生活在白山黑水中的民族积累了丰 富的生活经验:冰冻各种水果和食品,腌制各种蔬菜,窖存土豆、萝卜,晒干 兽肉和鱼肉,以保证在漫长的冬季里也有丰富的菜肴。 (三)北方地区各 少数民族之见不仅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而且随着民族 势力的南下,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涌进黄河流域,流向江南,漫浸
31、全国,加 之关内又有许多省份的移民来到北方,这不仅使饮食文化南北融合,更使北方 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保留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少汉族及其它少数民 族的饮食习俗。 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则另有一番风味: 广州人喜欢煲汤,这是因为一年四季都非常炎热,且又多雨,所以人感觉闷热, 喝热汤可以将汗液排出体外,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人会感觉舒服很多。 西双版纳的人们在制作彩糕时从不用加色素,烧烤非常香,是因为这里一 年四季有大量的各种颜色的鲜花盛开,地理生长着含有各种天然色素的植物。 甚至香精他们都使用天然的,那里生长着一种叫做香茅草的植物,就是一种天 然的香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较突出的则是“辣之
32、乡”湖南的饮食文化。 湖南菜简称“湘菜”,以品种丰富,味感鲜明而富地方特色,名师辈出, 自成一系而闻名于世。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 充足,雨水集中。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九疑、武陵诸山遥相呼应,北有 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汀、资、沅、澧四水涵汇于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 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丰饶。当今的湖南菜,由于地区物产、 社会沿习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逐步形成了以湘中、南地区、洞庭湖区和湘西 山区三处地方风味。 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古称“卑湿之地”。而辣椒有 提热、开胃、去湿、驱风之效,故深为湖南人民所喜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地区性的
33、、具有鲜明味感的饮食习俗。 湖南菜有着多元结构。由于受地区物产、民风习俗和自然条件等到诸多因素的 影响,湘菜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 味。湘江流域菜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为主,讲究菜肴内涵的 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由湘西、 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以上三种地方风味,虽各具特 色,但相互依存,彼此交流,构成湘菜多姿多彩的格局。湖南菜是由湘江流域, 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地方菜发展而成。 由此可见,湖南菜的共同风味是辣味菜的熏腊肉
34、;口味偏重于咸、辣、酸、 香;用料多是猪、牛、羊、鸡、鸭河鲜和湖产品;烹法以煨、炖、腊、蒸、炒、 熏、焖为主。湖南地方名茶有;组庵鱼翅、湘西酸肉、荷包肚、宝塔香腰、东 安鸡,麻辣子鸡、冰糖湘莲、腊味合蒸、金钱鱼等。 总归而言,各地域, 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异同是密不可分的。 饮食与地理环境 2011-03-11 17:31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 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 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 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
35、差异有关。我国 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 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 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 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 “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 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 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 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 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
36、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 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 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 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 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 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 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
37、出汗液, 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 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 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服饰与地理环境: 2011-03-11 17:40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厚南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 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 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 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 服饰,
38、其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 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 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 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 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最具特色的 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 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 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 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
39、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 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 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长期干燥,冬夏气 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 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 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 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 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
40、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 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 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 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 “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 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 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 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 布的黑夹夹儿,是这
41、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 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 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 子别在腰间。 服装风格和饮食习惯的地理成因 我国饮食习惯的南北差异,是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 景观的显著差异。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 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 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
42、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 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 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 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 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 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 的饮食习惯 国服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服饰不仅是各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 且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 社会生
43、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1、服饰与气候 服饰有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基本作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 下,人们的服饰是不同的。如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 穿皮衣或棉衣、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而终年温暖的海南及台湾、 两广南部的人们无需准备厚的冬衣,绝大多数时间着浅色的轻薄夏装,出门戴 各种凉帽。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备雨衣、雨伞,而西北干旱地区,则无需 雨具。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四季气温变化明显,各族人民 都有按季节换衣服的习俗。 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终年爱穿裙子,但裙子的质料、厚薄各季不 同,袜子也有单、夹、
44、棉区分。藏族的袍子有长袖、腰肥、大襟、无兜的特点, 夏季时人们只穿左袖,或左右袖都不穿,把双袖束于腰间。冬季两袖都穿上, 适应了青藏高原“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点。 2、服饰与经济活动 服饰的质料和式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 麻、丝织物为主,苏绣、湘绣、蜀绣等中国名绣都出自丝绸之乡。蒙古族以放 牧为主,他们的服饰也适应了放牧的需要。不论男女都穿肥大的蒙古袍,便于 骑马时护住膝盖,夜间当被盖;袖筒细长,骑马持缰时,冬可御风寒,夏能防 蚊虫叮咬。袍外紧扎的腰带有防止冷风钻入、护腰和解除疲劳的作用,脚蹬齐 膝的软筒牛皮靴
45、便于骑马,冬季头戴的黑羊皮鹰帽也不会被风吹掉。 3、服饰与民族文化 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各民族的服饰, 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如我国古代汉族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后来 又有占星术的五方观念,黄为土色,象征中央,青、红、白、黑分别象征东、 南、西、北四方,故以青、红、黑、白、黄五色为正色,只有帝王、官员才能 穿;平民百姓只能穿这些颜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饰。 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 白色服饰。这种尚白习俗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原始图腾、信仰等因素有关, 他们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主,生活中以流水、白雪、白 云为伴,
46、因此,产生了尚白的习俗。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也盛行穿白色衣服, 素以“白衣民族”之称。 4、服饰与社会生活 服饰受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 份的人们,在服饰上也有较大的差别。早期的服饰无男女之别,为上衣下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产生,服饰才渐趋多样化。男子为适应户 外生产、狩猎、骑马作战的需要,不方便的裙子逐渐被裤子所替代,而女子主 要是室内劳动,保留了穿裙子的习俗。为显示女性体态优美,女子爱穿束腰的 服饰。 随着审美观念的增强,服饰与年龄渐趋协调,产生了不同年龄人们服 饰上的差异。维吾尔族 3 岁至 15 岁的女孩头发梳成了无数条小辫,婚后才拆散,
47、梳成两条大辫子。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婚前多穿腓红色的大襟短衫,下穿长 裤;婚后改穿对襟短衫,着黑筒裙。此外,不同职业人们的服装也不同。 5、服饰与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对服装也有较大的影响,如佛教僧人穿架裟,道 士穿道袍,回自阿訇 hong 和各族穆斯林多穿与大衣长度相当的、封闭式制服领 口的“准白”。维吾尔人民无论男女,都喜爱戴精致的小花帽。按伊斯兰教的 说法,在室外头部不加任何遮盖而对着天空是一种亵渎行为,故维吾尔人民都 戴小帽。南疆维吾尔妇女外出时,在小帽外还蒙上一块白色或棕色的头巾。 6、服饰与文化交流 在国内外各族人民的交往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一些国外服饰 在我国流行,同
48、时,各种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款式。如清朝末年,我国大 批青年出国留学归来,使西服开始在我国流行。改革开发以来,西服再次风靡 全国,其影响之广远远超过以往。建国初期,受前苏联影响,双排扣、束腰带 的列宁装流行全国,被称为“干部服”,前苏联妇女普遍穿着的连衣裙布 拉基,也已成为我国妇女常见的夏装。 我国妇女在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时尚发髻 ji 式发式,梳妆非常复杂 费事。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的烫发技术传入我国后,广大妇女纷纷烫发,至 今不衰。西服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取西服之轻便、中式服装之舒适之长处, 在日本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中山装。 我国妇女在吸收各族服饰优点的基础上,改变清代旗袍复杂僵直的轮 廓,形成了风格独特、线条明快、穿着舒适的新旗袍款式,并在旗袍外加套西 装或背心、绒线衫等。后来,典雅大方的旗袍又融合了衬衫宽松适体的优点, 形成了多种旗袍裙衫,成为广大青年妇女喜爱的夏装。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 民族的服饰有汉化的倾向,但随着民族文化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各民族的传统 服饰又有强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