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西市安定区草牧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草牧业已发展成为我区战 略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我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和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手段。目前草牧业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为 了科学、全面、协调推进草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草牧 业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安定区草牧业以“打造全省绿色食品生 产重点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肉羊产业大县”为 总体目标,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项目扶持 、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建立健全畜牧生产、加工、营销、保 障体系为重点,引企业、扶小区、改圈舍
2、、贮饲草、推良种、 扩规模,草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牧草种 植面积逐年扩大、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加工体系初具雏形、防 检监体系保障有力。全区草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 上。现已发展成为甘肃中部优质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和全省优质 牧草生产加工基地。 (一)呈现特点及发展成就 1. 饲草基础进一步巩固。一是天然草原生产力不断提高。区内现 有天然草原123.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108.79万亩,据监测 ,天然草原年产鲜草113.41万吨;二是牧草商品原料基地初见 规模。安定区优质牧草及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饲草供大于求, 可为周边县区及省市提供大量优质牧草。目前全区苜蓿留床面 积达到
3、68万亩,初步形成稳定的牧草商品基地20万亩,年可提 供商品牧草10万多吨;三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组建牧 草收购加工点,在各乡镇设立苜蓿收购点35个,购置投放割草 机300台,铡草机达到1.4万台,逐步完善了产业环节。四是龙 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采取国家政策引导、招商引资促成、农 户自愿发展的方式,加大项目、资金、技术、政策扶持力度, 培育建成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个 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年加工草粉、草捆、草颗粒等草产品20 万吨,定西现代草业有限公司加工优质苜蓿5万吨;五是服务 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不断提高 牧草品质。从牧草种植、中低产草地改良、病虫害防治、刈割
4、 时间、留茬高度、青储贮藏、饲草料青贮等方面,加大技术培 训力度,提高栽培水平和产草能力。 2. 草食畜良种化程度不断提升。一是在大力发展草食畜舍饲养殖 的同时,引进优质畜禽,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十二五 ”期间,先后引进小尾寒羊5万多只,道赛特、萨福克、波德 代等国内外优质肉用种公羊5000余只,秦川牛等优质肉牛5000 余头。二是建成了定西旺盛养殖有限公司、定西市安定区隆兴 养殖场、定西市安定区利盛养殖场等21家省级种畜禽场和定西 泰兴养殖场等21家市区级肉羊良种繁育场。区级良种繁育户遍 及全区19个乡镇,良种肉羊年繁育能力达到10万只;三是全区 建成22个牛冻配改良点,25个羊常温人
5、工授精改良点,5个猪 人工授精改良点。每年授配改良肉羊8万余只、牛8000余头, 羊、牛、猪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5、80、85以上,规 模养羊户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 3. 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及省上标准化养殖场建 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部、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及中 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牛羊大县等政策相继出台,在原有养 殖场(小区)的基础上,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 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在全区范 围内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创建育强奶牛、育耕肉羊2个 部级标准化示范场,西泰生猪、科达蛋鸡、旺盛肉羊等6个省 级标准化示范场,泰兴等21个市
6、级标准化示范场,标准化规模 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规模养殖场400余家,培育养殖专 业村78个,在规模养殖场(小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区适度规 模养殖户达到1.3万户。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各类畜禽饲 养量达到195万头(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1%。 4. 产业链条有所延伸。建成伊兰纯公司3000吨牛羊肉生产线、民 祥牧草20万吨草加工生产线、现代草业5万吨的优质苜蓿生产 线;西泰生猪屠宰加工及配送中心正在建设;注册打造 “黄河源”牧草、“鲁太缘”禽蛋等品牌。 5. 科技助推显著。全区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 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17家、科研试验基地4个、工程研究中心6 处。20
7、15年对育耕、民祥两家企业完成的自列项目进行了科研 成果的省级鉴定,科研成果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有三 家企业申请到国家专利5项,并制定颁布了一项地方标准。科 技助推产业升级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6. 防疫安全保障有力。一是防疫体系逐步健全。认真实施动物防 疫法,切实做好对畜禽疫病防、检、驱、治工作。抓好畜禽免 疫接种、疫病监测、消毒灭源、应急处置工作。在做好口蹄疫 病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的基础上,把常规疫病也纳入免疫范围 ,进一步提高了防疫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区、乡、村三级动物 疫病测报网络,区、乡两级和全区293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动 物疫病测报员。二是检疫监管工作到位。不断加强产地、市场
8、和屠宰检疫,严格落实动物产地检疫申报检疫制度,加强养殖 重点区域的产地检疫,检疫率达100%。全区设置乡镇产地报检 点167个、占村数的50%。对养殖场(小区)指定区专业技术人 员进行监管,对于社会散养户以基层畜牧兽医站为中心对区域 的防疫进行监管。加强对饲养投入品的监管,与执法部门联合 ,坚决查处违法案件,净化了养殖环境,保证了畜禽及其产品 的安全。三是防疫队伍建设逐年加强。结合兽医体制改革,区 上对原有单位进行重组,成立了区疫病控制预防中心、区动物 卫生监督所,并经区政府批准成立了执法大队。基层畜牧兽医 站实行直属管理,业务运行实行“双轨”责任制,为全区草牧 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
9、安全保障。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是我区草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又呈现新的特征。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 逐步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我区草 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 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草牧 业,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 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 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工作。2015年7
10、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 指出,粮草兼顾、种养结合,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20 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 会议上,中央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草牧产业发展,在粮 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作 出了重要部署;甘肃省被列入“粮草兼顾”型试点省,由耕地 农业向“粮兼草”新型农业结构转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 要把草食畜作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将草食畜作为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 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和定西市2016- 2018年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安定区被列为国家草牧
11、业发展 试验试点县(区)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对草牧业发展支持力 度增强,为草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时期,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规 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 良好条件。 三是丰富的资源条件为草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定 是个国家农业示范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饲草料供应充足 ,尤其是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力推广,大量的玉米秸 秆为发展草牧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
1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市场的繁荣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多样化畜产品的消费需求 量将越来越大。 五是草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区草牧业经过近几年 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 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 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 高,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2. 面临的挑战。尽管近年来我区草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产业长远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主要 表现在: 一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当前我区正处于“调结构、转方 式”的关键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挖掘和培
13、育中,政策、 资源、科技等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显不 足;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速和效益不明显,产业发展 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还比较缺乏,产业链、产业集群发育不 够充分;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重大产业 项目布局全区统筹有待加强。 二是草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 养殖仍处在较低水平,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 比重,小户散养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畅、防疫条件差、 标准化程度低、种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提 质增效。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产业链延伸和营销整体合力不够。畜产品大多数以原料外销为 主
14、,生产加工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关 注度空前加大。由于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 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病害畜禽产品流入 市场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动物疫病种类复杂 多样,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严重威胁草牧业发展和公共 卫生安全。病毒变异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 断加大。基层兽医防疫队伍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兽 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
15、尚未完善,履行动物防疫法 职责任务难度大。 五是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 断提高,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产业 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 薄弱,无害化处理成本偏高,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 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草牧业发展的瓶颈。 六是草原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虽然全社会保护草 原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所增强,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 能根本改变。 七是草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地方政策的倾斜,肉羊 、肉牛养殖发展迅猛,生猪、蛋鸡养殖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 慢,奶牛养殖及奶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二、“十三五” 总体思路
16、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委政府关于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部署,紧盯国家建设“丝绸 之路经济带”、全省1236扶贫攻坚、“十百千万”工程等政策 机遇和有利条件,围绕“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全国 、省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种养 加一体化草畜循环发展这一主线,按照“以草业开发为基础、 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调整结构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 、技术支撑为手段、加大融资为措施、确保安全为保障、提质 增效为目的”的总体思路,坚持走“生态优先、立草为业、草 牧结合、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循环发展”的路子,把草牧业 打造成安定
17、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 产业。 (二)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原则。加强草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各 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草牧业生产发展与资源、 生态环境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 2. 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原则。转变种养观念,调整种养模式,在 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的基础上,加快改善设施设备保障 条件,大幅度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 草畜配套、循环发展原则。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 要求,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研究推广实用技术,加强人工种草 ,促进为养而种,草畜配套,促进种养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
18、用 ,推动全区走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路子。 4. 科技支撑、突出效益原则。依托科技和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和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实现产业 的快速升级和效益的不断增长。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 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饲料资 源利用水平、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加快畜牧业 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5. 市场引导、龙头牵动原则。积极开拓市场,满足市场多层次的 需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创造名牌产品,增强牵动能力。引 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利益对接,把 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机结合,不
19、断提高产业 化经营水平。 6. 完善体系、安全发展原则。建立并完善市场信息、疫病防治、 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等体系。规避市场风险,确保草牧业健 康发展。 7. 服务脱贫、促农增收原则。围绕精准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谋划 草牧业发展,强化产业主体的社会责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将草畜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润适度返还农民特别是贫 困户,以产业优势助推精准脱贫,使草牧业成为贫困户收入的 主要来源之一,真正把草畜产业打造成为精准脱贫、建成小康 的核心产业。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部署要求,以发展现代畜 牧业为主线,推进草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共 赢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循
20、环草牧业,优化区域布局,转变生产 方式,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加快草牧业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进一步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加大保 障力度,促进草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过5年的发展,把 我区打造成干旱半干旱区草牧业发展示范区、甘肃省草业大区 、草产业基地核心区和草食畜牧业强区;以“草畜+”一体化 循环发展为主线,建成“优质牧草种子繁育、优质牧草种植、 饲草标准化加工、草产品分类储备、商品饲草物流配送和草产 业高端研发试验”六大基地。 (四)重点任务 1. 推进草产业发展。以夯实产业基础为目的,以提升草产业经营 水平、完善草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服务体系保障能力为重点, 推进草产业发
21、展。 草牧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是牧草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以上,加工商品草200万吨。秸秆转化利 用率达80%以上。 二是畜禽饲养量达到1200万头只,出栏畜禽590万头只。全区规模养 殖占比达到60%以上。 三是草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畜牧养殖产值达到21亿元,草 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加工业产值达到14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 达到3900元以上,占全区人均农业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 草产业发展任务 - 大力保护天然草原。加强草原管理机构建设,积极落实草原承包制,提 高科技含量,强化“三化”草地治理,恢复天然草场植被。草原生态环 境明显改善。 - 建立牧草繁育基地与商
22、品草原料基地。积极引进适宜我区种植的紫花苜 蓿、红豆草、燕麦品种,探索不同品种牧草高产栽培模式,通过龙头带 动及培育家庭适度规模种植户,建立标准化牧草丰产栽培示范区、核心 区和辐射区,提高单产及品质。 - 加快秸秆转化利用。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为主,积极推广“三贮一 化”(青贮、微贮、黄贮、氨化)技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 备配套,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率达到80%以上。 - 培育壮大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效益、终端化 的原则,组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精、销量多的草产品加工龙头 企业和经营实体,不断创新产业化发展模式, 预期目标 -到2020年,12
23、3.8 万亩天然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覆 盖度达到85%以上。 - 每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到2020年,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5万亩。 - 新增以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30万亩,全区多 年生牧草基地达到120万亩以上,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10万亩以上、种植 青贮玉米20万亩左右。 - 每年稳定双垄沟播玉米种植60万亩,建成各种不同类型青贮池达到80万 方,组建牧草种植收割农技服务队100个,配套各类牧草种植及收割机械 5000台(套)。 - 以香泉、鲁家沟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在香泉、宁远、巉口等乡镇建成15 家草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扶持发展年
24、加工能力达30万吨以上的大型草产 品加工企业2家、20万吨以上的大型草产品加工企业5家、5万吨以上8家 ,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 2. 稳定扩充畜禽总量。围绕建立甘肃中部绿色畜产品供应区的目 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品种优势,综合考虑南部川区 、北部山区牧草、土地、水等资源条件,按照“加快发展牛羊 、稳步推进猪禽”的发展方向,强化畜牧生产体系,稳步扩充 畜禽总量。到2020年,全区牛羊饲养量达到224万头只;在完 善“良种猪繁育场、乡镇杂交猪繁殖场、养猪大户、千家万户 ”四个层次的商品猪产业链的基础上,以定西西泰养殖有限公 司为龙头,以内官、团结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发展20头以上规
25、模养殖户1000户,集中发展三元杂交猪产业;在千家万户发展 散养鸡的基础上,以甘肃希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市 安定区陇翔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鲁家沟太平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为龙头,带动巉口、凤翔、鲁家沟、西巩、青岚等乡镇扩大笼 养鸡、放养鸡规模。 3. 加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以培育规模养殖场、家庭养殖场 、规模养殖户、养殖专业村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化 、良种化生产。一是良种引进。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大 力发展畜禽舍饲养殖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把优 质畜禽引进作为提升养殖质量的主要手段,每年计划外调良种 肉羊10000只、良种肉牛1000余头,逐步提高畜禽良种率;二 是
26、良种繁育场培育。依托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通过良种繁育 、先进养殖技术配套等手段,培育纯种繁育场和优质种畜扩繁 场,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三是人工授精改良点建设。依托已 畜禽饲养量发展目标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 年养殖产值(亿元) 10 11 12 14 16 18 21 饲养量(万头只) 400 471 554 662 788 965 1200 存栏 (万头只) 合计 189 243 288 356 426 512 610 牛 4.4 5 5.5 6.6 7.3 8.7 9.6 羊 39 65 72 86 94 104 114 猪 21
27、 18 22 23.76 26 29 32 鸡 120 150 185 235 293 365 449 马类畜 3.1 2.8 2.5 2.4 2.2 2 1.7 兔 1.5 1.7 2.0 2.5 2.9 3.5 4.2 出栏 (万头只) 合计 211 228 266 306 3626 453 590 牛 1.6 2 2.2 2.7 3.2 3.9 4.6 羊 59 50 60 72 79.2 87.12 95.83 猪 17 23 25 28 31 34 37 鸡 130 150 175 200 246 325 448 马类畜 0.5 0.7 0.6 0.6 0.5 0.5 0.5 兔 2
28、.3 2.4 2.5 2.6 2.7 3.1 3.5 建成的畜禽改良点,通过设备更新配套、技术人员培训等,提 高授配改良点技术人员水平,辐射周边养殖户加快改良步伐, 每年授配改良肉羊8万余只、肉牛8000余头,全区牛、羊、猪 、鸡良种化程度达到85%、80、90%、95%以上,规模养殖户 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四是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 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通过政 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创建一批品种优良 、养殖科学、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标准化养殖场。力争到20 20年,全区规模养殖占比达到60%以上。 4. 加快推进加工业。在草畜加工方面,按照
29、高起点、高水平、高 效益的要求,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冷鲜肉、奶制品 和禽蛋加工。开发生产系列草产品、乳制品、肉制品,对现有 的草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市场竞争 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人士投资兴建 加工企业,尤其是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 草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草品及肉羊系列产品的开发 ,充分发挥我区牧草种植面积广、品质优良和肉羊肉质鲜、风 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规模养殖场(企业)(个) 350 400 450 470 480 490 50
30、0 家庭养殖场(个) 100 120 150 200 250 300 350 规模养殖户(万户) 1.3 1.6 2 2.2 2.5 2.8 3 其中养羊户(万户) 0.6 1 1.2 1.35 1.5 1.65 1.8 养殖专业村(个) 28 78 100 120 130 140 150 味独特的优势,在精深开发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经营理念, 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出我区的特色优势品牌。 5. 完善市场及服务体系建设。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拉动草牧业发 展的重要环节,对现有的畜产品专业市场,要完善基础设施, 在区内建立专门化牛羊交易市场2处,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 场行为,促进畜产品流通;在城区东关
31、、西关等区域开辟畜产 品专业市场;在草畜优势产区要建设产地批发市场;组织贩运 和牧草收购大户,成立多种形式的草畜产品营销协会,实现生 产、加工、销售的有效对接,形成一体化的草畜营销体系。 6.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全面落 实国家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发展绿 色草牧业。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划区,保持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 发展;进一步加强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退化草原恢复 加快推进草畜加工业 类别 项目 2015年 加工量(万吨 ) 2015年 产值(万元) 2020年 加工量(万 吨) 2020年 产值( 万元) 草加工 青贮系列 30 15000
32、170 80000 干草系列 10 10000 30 30000 小计 40 25000 100 90000 畜禽产 品加工 牛肉 0.25 15000 0.25 15000 羊肉 0.15 7500 0.15 7500 猪肉 1.0 20000 小计 0.4 22500 1.40 42500 与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搞好草原生态保 护工作,积极推进草牧业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全区天然 草原植被得到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加大畜禽养 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严格按照污染防治配置粪污无害化 处理设施,新建养殖场(小区)和加工企业必须实行环境影响 评价。按照“生态养殖
33、+沼气+绿色种植”的生产模式,大力发 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认真 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调整优化养殖布局 ,科学划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度养殖区;三是坚持 种养结合、综合开发,将规模养殖与高效种植对接,扶持引导 养殖业主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采取生物工程处 理技术,大力支持利用畜禽粪污制造生物肥料,对畜禽粪污进 行高效化、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化转化,确保畜禽粪污全部达标 排放,建成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 发展体系;四是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试点放养 鸡和草猪(野猪)等畜禽生态养殖。 7. 抓好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
34、全工作。把畜禽及其产品安全作为促 进产业的关键性、保障性措施来抓,树立长远意识,高度重视 畜禽及其产品安全工作。一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口蹄 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制为重点,严格落实“政府保密度、部门 保质量”双轨责任制,实行全覆盖强制免疫,建立牢固的免疫 基础屏障。同时,依托区、乡、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认 真开展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情报 告制度;二是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严格落实动物产地检疫 申报检疫制度,加强养殖小区、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户) 和专业养殖村社等重点区域的产地检疫,使产地检疫村覆盖率 达100%。切实加强市场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工作,严把入场关 、
35、宰前检疫关、同步检疫关和宰后处理关,使检疫率达100%, 确保畜禽流通的安全性和上市畜产品的安全性;三是加强无公 害畜产品认证。在瘦肉猪、蛋鸡、肉羊、肉牛、奶牛、苜蓿无 公害基地认证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产品认证;四是加强区乡村三 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区级、完善乡级、提高村级 ”防疫体系建设的要求,完成区级动物实验室的改造和设备的 配备,发挥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诊断检验功能;进一步加强基 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和提升,争取实施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项目。 三、规划布局 以种养加一体化草畜循环发展为主线,依托甘肃民祥牧草 有限公司建设的甘肃省青贮饲料工程实验室,建成“牧草种子 繁育、优质牧草种植、
36、饲草标准化加工、草品分类储备、商品 草物流配送、草产业高端研发”六大基地;积极培育养殖专业 村、规模养殖、养殖企业和经纪人队伍,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扩充养殖数量,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基地。通过发展,使全区形成“三带”、“四区”的发展布局 。 五、规划重大项目 (一)牧草基地建设 1. 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每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紫花苜蓿种 子繁育基地5000亩,到2020年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5万亩。计 划投资5000万元,引进培育草种企业1家,建立原种基地2500 亩。 2. 多年生人工草地改造。每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改造低产人工 草地10万亩。累计投资5000
37、万元,到2020年累计改造完成50万 亩。 3. 一年生饲草种植。每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种植一年生牧草10 万亩,通过粮改饲种植青贮玉米20万亩。 4. 多年生牧草种植。每年投资2400万元新种植以紫花苜蓿和红豆 草为主的多年生牧草8万亩;到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12000万 元,累计种植优质牧草40万亩。 “三带”即:山区多年生牧草生产带、川区一年生饲草生产 带、山区商品牛羊生产带。 “四区”即:南部多年生牧草种子繁育区、南部牛羊育肥区 、西南部牛羊良种繁育区、川区草畜产品加工区。 5. 饲草加工配送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力争在2020年前 ,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扶持扶
38、持发展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 以上的大型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20万吨以上的大型草产品加 工企业5家、5万吨以上8家。 6. 建立牧草新品种引进区域试验站。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 草原总站等技术研究单位,在区内建立牧草新品种引进区域试 验站1处,引进牧草新品种10个以上。 7. 建立草品研发中心。依托兰州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 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组建草产品化 验室1个。力争在2020年前投资1000万元在我区建成草品研发 中心1处。 8. 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充分利用好与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 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 和甘肃省农牧厅下
39、属的技术研究推广单位多年来建立的合作优 势,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有重点的开展与草牧业相 关的试验研究和成果推广,每年实施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项目 2个以上。对已建立起的定西市饲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定西 市肉羊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组 装配套,使其正常开展相关的研发。 (二)养殖基地建设 1. 草畜一体化养殖基地建设。计划累计投资2000万元,每年发展 以草畜一体化循环模式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0个,鼓 励养殖场(小区)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优质牧草、扩大 种养规模,形成草畜结合,达到稳定发展。累计发展以草畜一 体化为模式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00个。 2
40、. 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每年培育以牛 羊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场5家,累计培育以牛羊为主的规 模化标准化示范场20家。 3. 专业村建设。建设150个以草食畜为主养殖专业村。以基础母 畜扩群为重点,配套圈舍、青贮窖、加工机械。每个专业村引 进基础母羊200只或引进基础母牛50头以上。总投资1500万元 。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羊存栏15000只以上,增加牛存栏2000头 以上。 4. 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计划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改扩建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改扩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 个,新建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 5.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0
41、000万元。建设千头良种奶 牛繁育场2个;建设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场1个;建设千只良种肉 羊繁育场2个,建设千头良种肉牛繁育场2个;肉用种鸡2万套 。 6. 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到2020年前,计划完成总投资5000万元 ,建成2万吨的清真牛羊肉屠宰深加工生产线一条。投资5000 万元,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场及配送中心1个。 (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总投资27000万元,每年培 育壮大家庭养殖场50个,累计达到200个;每年发展家庭适度 规模牧草种植户2000户、规模养殖示范户2000户;每年组建草 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累计达到250个。 (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000万
42、元,在区 内建立占地50亩以上的专门化牛羊交易市场2处;投资1000万 元,建设全区畜牧信息中心1个,配套电子屏幕、影像资料、 局域网等设施设备。实施全区畜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 成1个区级综合门户网站,在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建立信息采 集发布平台,建立村级信息服务接收点。畜牧信息网络终端向 乡村延伸,实现与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农村养殖专业协 会及中间组织对接;投资100万元,建立以“安定牧草”为主 的草品电子商务平台,配套相关设施设备;投资3000万元,建 立占地面积50亩的规范化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有效防控禽流 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流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全市居 民提供安全、放
43、心的禽肉及禽产品。 (五)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成292个村级动物防疫 诊疗所,配套防疫、冷链等设备292(套);建成占地3亩、建 筑面积600平方米的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实验楼1 栋;建设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测综合楼各1栋,配套设施 设备,占地面积10亩;建设300个产地检疫申报点,配备交通 工具、检疫设备等;建设占地面积10亩的畜禽隔离场一处;建 设占地10亩的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场5个,以上项目总投资10000 万元;投资1500万元实施定西市安定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 心项目;项目建成后,全区各乡镇村级动物防疫员能够充分利 用设施设备,发挥优势,全面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
44、免疫 接种、消毒灭源、检疫监督、疾病诊疗等常规业务,使全区重 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对全区牲畜市场逢集消毒达 到100%,全区年度检测能力达到200万羊单位,年度检疫上市 畜禽100万羊单位,年减少5%因疫病死亡的畜禽,直接经济效 益达300万元以上;年可隔离观察牲畜5万头(只),创利税50万 元;年可发酵处理畜禽粪便1000吨。 (六)技术培训。一是以区、乡、村技术人员为主,每年 培训人员2000人次,共培训10000人次。以养殖场(小区)业 主、养殖大户、农户为主,每年培训人员5000人次,共培训人 员25000人次。总计培训人员35000人(次),总资金1500万元 。经培训
45、,可提高技术人员服务水平,提高养殖户饲养管理水 平,增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二是总投资50万元,每年开展草 牧业专业论坛1次,举办专题讲座2次,针对草品加工企业、草 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牧草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 的技术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草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也是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 渠道。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财政、畜牧局长 为副组长,各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 区畜牧局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重点协调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 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区畜牧兽医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 为组长、中级以上职称
46、的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小组,重点负 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技术 人员包点包户的定点联系制度,实行“定地点、定人员、定任 务、定指标、定效益、定奖罚”的“ 六定” 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 书,确保工作按规划付诸实施。 (二)政策保障。一是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认真解读国家 及省市区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从政策中挖掘发展机遇,加大力 度争取政策扶持;二是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将发展项目所需的 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降低或减免土地占用费;三是配套 落实补助及补贴政策。落实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优良品种推广 、畜禽品种改良、基础母畜扩群的财政补助和以奖代补政策, 通过补助,充分调动生产者养
47、殖良种和发展基础母畜的积极性 ,巩固和壮大产业发展基础;四是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政策,积 极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切实防止环境污染,确保草牧业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 (三)资金保障。在认真实施好现有项目的同时,根据国 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工作策略,为全区草牧业发 展争得更多的资金扶持。要认真研究,科学整合各类、各部门 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以财政贴息 等形式吸引信贷投入,有效争取金融对养殖的支持,解决融资 困难。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探索利用区外资金的办法和有效 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借助外力发展的工作水平。 要敞开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和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增
48、 加对草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酶”、以区内融资 和信贷扶持为“主源” 、以区外投资为“支流”的投资体系和融资 机制,全面提高产业开发水平。 (四)技术保障。不断完善区、乡(镇)和村三级良种繁 育推广体系,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培育更多适合我区 的优良品种;依托乡(镇)级冻配站,推广牛冻配和羊常温人 工授精技术,加大良种的推广和改良步伐,2020年底全区良种 化达到85%以上。以区内畜牧技术人员为支撑,积极引进区外 重要技术人才和智力成果,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 技术指导,使每个养殖户都能熟练地运用圈舍建造技术、牧草 种植加工技术、舍饲饲养技术、粗饲料调制技术、繁殖技术和
49、 疫病防治技术等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水平。聘请省 内外本行业知名专家、教授和区内拔尖人才,成立产业专家咨 询组,定期为全区草牧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开展技术培 训。重点对规模养殖场(户)和村、社干部进行品种良种化、 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主要内 容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引导广大群众走依靠技术发展生产 提高效益的路子。加强对贩运户、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畜禽 及其产品销售主体的培训力度。到2020年科技对草牧业发展的 贡献率由20%增长到50%以上。 (五)服务保障。积极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鼓励和支持 养殖场、专业村、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畜牧专业合作 组织,力争全区养殖重点村全部建设牛羊及牧草专业合作社。 一是积极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机制。按照“积极发展 ,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在项目、资金上 给予倾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政策、资金上的全面支持, 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农民联合起来发展现代草牧业 、提高畜牧竞争能力的有效载体。二是开展人才培养。按照分 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 批组织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养殖户和种植户的业务素质,管理 水平。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支持草牧业龙头企业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