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2.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由于-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学习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原理一:人们而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
2、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效率(efficient):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平等(equality):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明显。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曲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opportunity):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边际变动(marginal ch
3、ange):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理性人通常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决策。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原理四:人们会对激胁做出反应激励(incentive)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3.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毎个人的状
4、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毎个人可以专门从丰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贸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与家庭一样,国家也能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片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密斯)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
5、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单纯的市场调节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可能失灵的原因:产权(property rights):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场本身不能有效地配罝资源的情况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由显著影响的能力。4.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
6、互影响,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別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个每一单位劳动投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別。同样,一国生产率的増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生产率(productivity):即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
7、权衡取舍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即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权衡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服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调整之前,货比量减少就增加了失业。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58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进
8、一步观察正如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观察一个事件,建立一种理论,并收集数据来检验这种理论。但是,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2)假设的作用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将复杂的国际贸易假设为两个国家之间生产的两种产品的贸易。(3)经济模型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4)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
9、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表示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它以内)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生产可能性边界也表明了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而增加了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10、: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3.实证表述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即实证表述,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规范分析即规范表述,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如何判断其有效性(validity)。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
11、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括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value judgment)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此时他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的;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他使用后者,此时他站在政策顾问的立场上了。4.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1)科学判断不同。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因而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例如,经济学家对家庭储蓄对储蓄税后收益变动呢的敏感程度看法不
12、同。(2)价值观的不同。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例如,经济学家对于是否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看法不同。在现实中,虽然经济学家对于许多问题有正常的分歧,但在许多经济学原理上是极为一致的。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专业化与贸易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相互合意,是因为他可以
13、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和劳务。2.比较优势原理有两种方法比较令国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锁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
14、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都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绝对优势比较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有绝对优势。(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绝对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而比较优势则是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
15、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对象,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令国人都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若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比较低。(3)比较优势与贸易无论绝对优势如何,如果生产者生产每种物品的机会成本不同,每个生产者就应该专门生产其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这就是说,每个生产者都应该生产他们有比较优势的物品,然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一些产品交换其他产品。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引起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又比较优势的物品时
16、,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而且经济蛋糕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4)贸易的价格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贸易的价格在两者的机会成本之间,卖者可以以高于其机会成本的价格出售一种商品,买着可以以低于其机会成本的价格购买一种商品,结果双方的状况都将改善。3.比较优势的应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由于在现代世界中相互依存如此之普遍,所以,比较优势原理有许多应用。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国家与个人,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各国之间的贸易遵循同样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国外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物品称为进口,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外销售物品称为。即使美国在生产汽车和粮食上都有绝
17、对优势,它也应该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由于美国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低(更肥沃的土地)而日本高。所以美国应该生产更多的粮食并出口到日本,以交换从日本进口的汽车。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市场与竞争市场(market)是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卖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服务的供给。(1)市场类型的划分与特征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对价格控制的程度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接近哪种商品市场完全竞争很多完全无差别没有很容易一些农产品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有一些比较容易一些轻工产品、零售业寡头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比较困难
18、钢、汽车、石油垄断唯一唯一的产品,且无相近的替代品很大程度,但经常受到管制很可能,几乎不可能公用事业,如水、电 (2)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指竞争不村子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主要特征:用于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和卖者如此之多,以致于没有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价格。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有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2.需求(1)定义一种物品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物品的数量。(2)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在其
19、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3)需求的表示需求表(demand 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表示一种物品与需求量关系的图形。根据需求定理,一种物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物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把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可以得出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时,一种物品的总需求如何随该物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5)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当人们改变他们在每种价格上希望购买的量时,需
20、求曲线移动。使需求曲线移动的最要因素是:收入正常物品(normal good):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抵挡物品(inferior good):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substitutes):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互补品(complements):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爱好如果你的爱好转向一种物品,这就引起该物品的需求增加。预期对未来收入或价格的预期将影响当期一种物品的需求。买者的数量总之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增加买者希望购买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
21、移动。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减少买者希望购买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3.供给(1)定义一种物品的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2)供给定理(low of suppl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3)供给的表示供给表(supply 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关系的表格。供给曲线(supply curve):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图形。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4)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市场供给量是在每种价格上所有
22、卖者供给量之和。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时的总供给量,可以把个人供给曲线上表示的个人供给量相加。市场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总供给量如何随着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5)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当生产者改变他们在每种价格上希望出卖的数量时,供给曲线移动。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投入品价格一种物品的供给量与生产这种物品所投入品的价格负相关。技术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增加供给量。预期对未来的预期将影响当期一种物品的供给。卖者的数量总之,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增加卖者希望生产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减少卖者希望生产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4.供
23、给与需求的结合(1)均衡均衡(equilibrium):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使市场趋向于均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过剩,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短缺,引起市场价格上升。(2)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当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时,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某种是在某些情况下,使两种曲线都移动。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24、第三,用供求曲线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或均衡数量。(3)供给曲线移动称为“供给变动”,而需求曲线移动称为“需求变动”。沿着一条固定供给曲线移动称为“供给量变动”,而沿着一条固定需求曲线的移动被称为“需求量变动”。(4)当供给或需求移动时,价格和数量如何发生变动的具体情况。供给未变供给增加供给减少需求未变价格相同,数量相同价格下降,数量增加价格上升,数量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数量增加价格不确定,数量增加价格上升,数量不确定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数量减少价格下降,数量不确定价格不确定,数量减少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1.弹性(elasticity)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指标。2
25、.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公式表示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3.总收益(total revenue)总收益指一定时期内厂商从一定的销售中得到的货币总额,它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P乘以销售量Q,即:TR=PQ4.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26、)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来测试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公式表示: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价格变动百分比6.供给弹性价格(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控制(1)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是某种物品与劳务价格法定的最高限,比如租金控制。价格下限(price floor)是某种物品或劳务法定的最低限,比如最低工资。(2)
27、用供求工具分析价格控制的影响。价格上限对市场结果的两种可能影响当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力量使经济向均衡变动,价格上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没有影响;当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时,价格上限使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最终价格等于价格上限规定的水平,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引起短缺。价格下限对市场结果的良种可能影响当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力量使经济向均衡变动,价格下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有影响;当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价格下限使得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最终价格等于价格下限规定的水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引起过剩。2.税收的影响政府无论是对生产者征税还是对消费者征税都会达到相同的均衡结果,税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
28、税收使得物品的均衡数量减少,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价格升高,而卖者从该物品中得到的价格降低,政府活动了税收收入。一般情况下,税收是由买者和卖者共同分担,但对二者的影响程度不同,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费这种物品没有找到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种物品没有找到适当的替代品。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选择范围小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
29、onomics)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1.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物品,并拒绝以高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而且,对于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物品持无所谓的态度。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2)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与某种物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
30、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消费者剩余。(3)价格下降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因两个原因而增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新的买者由于现在的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4)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由于需求曲线是用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一种物品的评价,所以,消费者剩余衡量“作为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尊重买者的偏好,消费者剩余就是对买者利益的一种恰当衡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除了吸毒等例外情况,买者都是理性的。而且,买者的偏好应该受到尊重。2.生产者剩余(1)生产者剩余等
31、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市场上每一个潜在卖者都有某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是生产者为了生产一种产品所必须放弃一切东西的价值,并应该解释为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钱包里的实际支出加生产者时间的价值。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物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值,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2)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通过求出价格一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生产者剩余。(3)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原有卖者可以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4)生产者剩
32、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卖者的经济福利。3.市场销率(1)消费者剩余是从买者参与市场活动中得到的利益,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利益。因此,把总剩余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供这些物品的成本。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2)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综合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可以说是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生产的产量是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33、。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因此,在生产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改善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的生产配置来增加社会福利。自由市场生产的产量是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3)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买者与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4)自由市场可能无效律的原因有两个:市场可能是不完全竞争的。如果个别买者或卖者(或者他们一小群人)可以影响价格,他们就有市场势力,而且他们可以使价格和数量背离均衡。市场会起负作用或外部性,者会影响哪些根本没有参与市场的人。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没有考虑污染之类
34、的负作用,以致市场均衡也许对整个社会没有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1.赋税的无谓损失(1)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的含义无谓损失指当税收(或其他牟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对一种物品的税收使该物品卖者和买者的福利减少,而且,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的量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齐到的收入。(2)无谓损失与经济效率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做出
35、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因此,税收扭曲了激励,并引起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3)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当政府对一种物品收税时,销售量减少。结果,买者和卖者之间一些潜在的贸易好处贸易得到实现,这些贸易好处的损失就引起了无谓损失。3.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决定无谓损失的大小,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他使买者和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到最优水平之下。需求和供给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
36、税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结果。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1)供给弹性当供给比较缺乏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小;当供给比较富有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大。(2)需求弹性当需求比较缺乏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小;当需求比较富有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大。3.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1)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增加也越多。随着税收的增加,无谓损失也在增加。实际上税收的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扩大,原因是无谓损失是税收增加倍数的平方。(2)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然后减少。随着税收增加,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减少。这是因为,开始时税收收入增加是因为从每
37、单位中得到的税收大于它减少的销售单位。但是,在某一点,一直增加的税收使市场规模(销售与征税的规模)降到政府开始对这少量物品征收高税收的程度时,税收收入开始减少。(3)拉弗曲线高税率使市场收缩得如此之大,以致于1974年阿瑟拉弗提出了减少税收的思想。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总是随着税率的增高而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收入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为决定税收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的基础即经济主体收入的大小。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因为税率过高企业只有微利甚至无利,企业便会纷纷缩减生产,使企业收入降低,从而削减了课税的基础,使税源萎缩,最终导致
38、税收总额的减少。(4)税收以两种方式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资源从买者和卖者转向政府;税收扭曲了激励,因此,生产和销售的物品少于没有税收时数量,这就是说,税收使社会失去了有效市场的一些利益。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1.决定贸易的因素决定贸易的因素是比较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市场产生了使国内供给量与国内需求量相等的国内价格。世界价格是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而价格代表机会成本。因此,比较贸易前一种物品的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就可以发现是本国生产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低还是其他国家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低,从而该国生产该种物品有比较优势,还是其他国家在该物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种物品的世界价格
39、高于国内价格,则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有比较优势,如果允许贸易,应该出口该物品;如果一种物品的世界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外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如果允许贸易,应该进口该物品。2.贸易的影响(1)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会变好,而改物品的消费者状况会变坏。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会变好,而改物品的生产者状况会变坏。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2)关税的影响关税(tariff)是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关税使市场接近于贸易贸易存在时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的
40、状况变好了,而且政府收入增加了,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两者的好处之和。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因为关税是一种税收。与任何一种物品的销售税一样,关税也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两种效应:第一,关税使国内生产者能收取的价格高于世界价格,鼓励他们增加低效率地生产。第二,关税提高了买者不得不支付的价格,从而迫使他们减少消费。(3)进口配额的影响进口配额是对在国外生产但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由于配额使国内价格上升到世界价格之上,国内卖者的状况变好了,许可证持有者的状况也变好了,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之和。(4)关税和进口配额的效果比较关税和进口配额都提高了物品的国
41、内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国内生产者的福利,并引起了无谓损失。这两种贸易限制类型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关税筹集了政府收入,而进口配额产生了许可证持有者剩余。但政府可以通过对许可证收费来战友许可证持有者剩余。如果政府这样做,进口许可证费用的作用完全与关税一样,在这两种政策之下,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收入完全相同。3.各种限制贸易自由的观点(1)保护工作岗位论自由贸易的反对者认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破坏了国内的工作岗位;对贸易创造工作岗位应该持怀疑态度。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在消灭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贸易的好处是依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每个国家的工人最
42、终都会在该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找到工作岗位。(2)国家安全论自由贸易的反对者认为:当一个行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威胁时,该行业对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存在对国家安全的正当关心时,包含关键行业可能是合适的。但这种观点会很快被那些渴望以损害消费者为代价给自己牟利的生产者所利用。(3)幼稚产业论自由贸易的反对者认为:有时新兴行业支持暂时性贸易限制,这有助于该行业的成长,在保护期以后这些行业成熟了,也就能与外国竞争中竞争了;有时老行业认为他们也需要暂时性保护,以便有助于他们对新情况做出调整。经济学家认为:幼稚产业论在现实中难以实施;保护并不是一个行业成长所必需的。(4)不公平竞争论自
43、由贸易的反对者认为:只有各国都按同样的规则行事,自由贸易才是合意的。如果不同国家的企业服从于不同的法律和管制,那么,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就是不公平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另一个国家已有补贴时,本国将从购买机会中获益。(5)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自由贸易的反对者认为:当与自己的贸易伙伴讨价还价时,贸易限制可能是有用的;贸易限制威胁有助于消除外国政府已实施的贸易限制。经济学家认为:威胁可能不起作用,甚至可能使该国的选择更加困难;实行贸易限制时,也将使本国的经济福利减少。4.结论限制自由贸易的国家通常限制进口,而不限制出口。这是因为生产者从进口中受损,而从出口中获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
44、。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也使各国可以享受比较优势的利益,并从贸易中受益。第10章 外部性1.外部性的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2.外部性与经济效率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效率。负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位于市场供给曲线之上,
45、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过剩。正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所有社会价值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短缺。3.解决外部性的方法(1)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2)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外部性
46、问题;慈善行为;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利益各方签订合约。私人经济主体可能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私人主体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可能昂贵;各方都可能竭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谈判破裂;或者因为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要协调各方利益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内在化,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3)政府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征收庇古税(矫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