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46333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 一、摘要 二、引言 三、合同诈骗罪的含义及性质 四、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五、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六、合同诈骗常见的手段 七、合同诈骗罪的处罚 八、预防与控制合同诈骗罪的对策 参考文献 论合同诈骗罪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领域内的活动日益频繁,合同纠纷越来越多,在所有的诈骗犯罪 案件中,合同诈骗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合同诈骗罪是一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 济犯罪,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犯罪 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公私财物所有权、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 制度,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直接故意,客

2、观方面表现为 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了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 合同诈骗罪与一般性质的合同欺诈行为、诈骗罪及其他类似的诈骗犯罪之间都存在着 严格的界限。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 犯罪构成 非法占有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 钱财的案件不断发生,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还扰乱了社会治安,而且与经 济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及其性质 (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 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和

3、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为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 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在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能力、或明知没有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采取 虚构主体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的方式与对方签订合同的。 、隐瞒真相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或者明 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作担保的。 3、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货物、预付款或者保证金定金等担保合同 履行的财产后逃匿的。 4、通过签订合同获取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定金或者保 证金后,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将上述款物挥霍浪费,致使无法返还的。 、在没有实际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

4、 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合同签订后,无正当理由中止履行合同,不退还所收定金、保证金、 预付款等的。 、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 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 余货款的。 、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有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 过程中实施了诈骗行为,且骗取了对方当事人较大数额的财物的才构成合同诈 骗罪。因此行为人实施了以上诈骗行为的,只能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了诈骗,要判定其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还要看诈骗数

5、额是 否达到了追诉标准中的“数额较大” 。 (二)合同诈骗罪的性质 合同诈骗罪是一项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干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正 常管理工作,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其所侵 犯的客体是对方当事人对财物的所有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正常管理及正常运 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从犯罪对象的角度看,合同诈骗罪所直接作用的 是,合同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同时还严重影响公平竞争、协调有序的 市场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完善及国家对经济合同的正常管理制度,我国刑法将合 同诈骗罪,纳入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第八节扰乱市 场经济秩序罪一节中 ,充分表明合同诈骗罪是一项

6、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性质的经济犯罪。 二、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因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利用合同) ,它侵害的不 只是他人财产所有权,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市场主体 的生产、经营活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就是说,在合同诈骗 罪所侵犯的复杂客体中,市场经济秩序才是主要客体。现行刑法实 施以前,对于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是以诈骗罪论处的。 而诈骗罪属于侵犯财产罪,将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以诈骗罪论 处,显然罪刑不相适应,不利于打击该类犯罪。有鉴于此,修订后 的现行刑法典专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并将其列入“破坏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秩序罪”一章,给该罪一个科学的定位

7、。 现行刑法虽然为惩治合同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 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诈欺行 为,却是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此两种不同的行 为,势必带来如下恶果:要么将合同诈骗罪定性为民事诈欺行为, 从而轻纵了罪犯;要么将合同中的民事诈欺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错误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更有甚者,有些法官混淆两种不同性 质的行为之间的界限,在处理合同纠纷案件中,当有诈欺行为的当 事人难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时,竟转而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 责任,在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之间乱点鸳鸯。因此,本文试图从理 论上对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

8、中正确区分此两种行为有所启迪。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 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认识的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 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两者的区别为: 1.主观方面故意内容不同 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旨在使相对人产生错误认 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然后通过双方履行该法律行为谋 取一定的 非法利益 ,其实质是牟利;而合同诈骗罪虽然客观上可 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为的 意思表示 ,但行为人并没有承担民 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只想使对方履行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 系单方义务 ,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同 诈骗罪是

9、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故意内容,而民事欺诈则是通 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 2.客观方面不同 具体表现四个方面: (1)在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都是作为; 而民事欺诈行为则不仅表现为作为,还有的表现为不作为 (2)从欺 诈的程度看,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 财物的行为已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 为虽然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 一定限度内,而仍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 (3)从欺诈内容看,合同诈 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而民事欺诈行 为中仍有民事内容的存在 (4)从欺骗的手段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

10、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民事欺诈行为人一般无 须假冒合法身份。 3.受侵犯权利的属性不同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作为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并 未充当经济合同设定的权利 义务的体现者,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 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则是债权,即作为侵犯对象的公私财物,是 已经进入经济合同设定的生活 流通领域的权利义务的体现者。 三、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 一 ) 根 据 刑 法 第 一 百 五 十 一 条 和 第 一 百 五 十 二 条 的 规 定 , 利 用 经 济 合 同 诈 骗 他 人 财 物 数 额 较 大 的 , 构 成 诈 骗 罪 。 利 用 经 济 合 同 进 行 诈

11、骗 的 , 诈 骗 数 额 应 当 以 行 为 人 实 际 骗 取 的 数 额 认 定 , 合 同 标 的 数 额 可 以 作 为 量 刑 情 节 予 以 考 虑 。 行 为 人 具 有 下 列 情 形 之 一 的 , 应 认 定 其 行 为 属 于 以 非 法 占 有 为 目 的 , 利 用 经 济 合 同 进 行 诈 骗 : 1、 明 知 没 有 履 行 合 同 的 能 力 或 者 有 效 的 担 保 , 采 取 下 列 欺 骗 手 段 与 他 人 签 订 合 同 , 骗 取 财 物 数 额 较 大 并 造 成 较 大 损 失 的 : ( 1) 、 虚 构 主 体 ; ( 2) 、 冒 用

12、 他 人 名 义 ; ( 3) 、 使 用 伪 造 、 变 造 或 者 无 效 的 单 据 、 介 绍 信 、 印 章 或 者 其 他 证 明 文 件 的 ; ( 4) 、 隐 瞒 真 相 , 使 用 明 知 不 能 兑 现 的 票 据 或 者 其 他 结 算 凭 证 作 为 合 同 履 行 担 保 的 ; ( 5) 隐 瞒 真 相 , 使 用 明 知 不 符 合 担 保 条 件 的 抵 押 物 、 债 权 文 书 等 作 为 合 同 履 行 担 保 的 ; ( 6) 使 用 其 他 欺 骗 手 段 使 对 方 交 付 款 、 物 的 。 2、 合 同 签 订 后 携 带 对 方 当 事 人

13、交 付 的 货 物 、 货 款 、 预 付 款 或 者 定 金 、 保 证 金 等 担 保 合 同 履 行 的 财 产 逃 跑 的 ; 3、 挥 霍 对 方 当 事 人 交 付 的 货 物 、 货 款 、 预 付 款 或 者 定 金 、 保 证 金 等 担 保 合 同 履 行 的 财 产 , 致 使 上 述 款 物 无 法 返 还 的 ; 4、 使 用 对 方 当 事 人 交 付 的 货 物 、 货 款 、 预 付 款 或 者 定 金 、 保 证 金 等 担 保 合 同 履 行 的 财 产 进 行 违 法 犯 罪 活 动 , 致 使 上 述 款 物 无 法 返 还 的 ; 5、 隐 匿 合 同

14、 货 物 、 货 款 、 预 付 款 或 者 定 金 、 保 证 金 等 担 保 合 同 履 行 的 财 产 , 拒 不 返 还 的 ; 6、 合 同 签 订 后 , 以 支 付 部 分 货 款 , 开 始 履 行 合 同 为 诱 饵 , 骗 取 全 部 货 物 后 , 在 合 同 规 定 的 期 限 内 或 者 双 方 另 行 约 定 的 付 款 期 限 内 , 无 正 当 理 由 拒 不 支 付 其 余 货 款 的 。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关 于 在 审 理 经 济 纠 纷 案 件 中 涉 及 经 济 犯 罪 嫌 疑 若 干 问 题 的 规 定 ( 1998 年 4 月 ZI 法 释

15、1998 7 号 ) 。 (二)从不罪的客观方面分析: 所谓合同诈骗罪,是指(一方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 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以 1 万元为起点)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具体列举了本罪的 5 种行为模式,即:(1)以虚构的 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它, 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的方法诱 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 预付款,或者担保的财产后逃逸的;(5)以其它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产的。 (三)从本罪的主观方面分析 本罪

16、在主观方面一般表现为行为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 达到骗取对方当事人 财物的目的。往往是行为人先以真实身份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在合同订立 后,行为人却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为,坐等对方履约上当,从而使诈 骗的 目的得逞。本案中,刁某骗取对方的货物后,为偿还个人债务,将其非法处置, 占为已有,刁对自己诈骗对方的行为,持的是一种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 (四)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的界限 所谓侵占罪,是指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留物或埋藏物占为已 有,拒不退还的行为;而合同诈骗则不同。二名在主观上都要求直接故意,且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间接故意或者过失则不构成此二罪。二者的区别在于;合同诈 骗罪,直观上表

17、现为他方当事人财产的损失或减少,但具侵犯的客体是双重的, 不仅是对他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的侵犯,而且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 妨害?而侵占罪则要有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后将其非法占 为已有,拒不交还,甚至在他人提出主张后仍擅自处分。 (五)合同诈骗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分析如下: 一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使对方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 行为。它与合同诈骗罪的相同点是:两者都发生在经济交往活动中,且都有明 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存在。两者

18、在客观,上都采取欺骗方法, 意图使对方陷入错误,从而使自己得到不义之财,另外,两者均是在故意的心 理准状态下进行。 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是主观目的(故意内容)不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一方 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谋取 非法利益,其实质是牟利,而合同诈骗虽然在客观上能引起他人为一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行为人并没有承担约定民事义务自勺减意,而是想使对 方履行“单方义务”,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其次是客观方面不同。合同诈 骗都是“作为”:而民事欺诈行为则不仅表现为“作为”,还有的表现为“不 作为”。从其欺诈的内容看,合同诈骗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

19、为, 而民事欺诈行为中仍有民 事内容的存在,再就是受侵犯权利的属性不同。合同 诈骗 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则是“债权”。 四 、 合 同 诈 骗 常 见 的 手 段 ( 一 ) 饰 耳 目 以 虚 假 的 证 明 材 料 虚 构 不 存 在 的 单 位 , 或 伪 造 身 份 证 明 、 冒 用 他 人 名 义 , 在 签 订 合 同 骗 取 钱 财 后 就 溜 之 大 吉 。 ( 二 ) “唱 空 城 ”。 犯 罪 分 子 虚 构 购 销 产 品 、 发 包 工 程 、 投 资 协 作 等 名 目 骗 签 合 同 , 待 收 受 对 方 给 付 的 货 物 、 货 款 、

20、 预 付 款 或 者 得 到 担 保 财 产 后 迅 速 逃 逸 。 ( 三 ) “演 双 簧 ”。 犯 罪 分 子 利 用 媒 体 和 网 络 先 发 布 虚 假 广 告 , 冒 充 国 家 行 政 机 关 、 部 队 和 知 名 民 营 企 业 等 单 位 名 义 , 以 紧 俏 和 滞 销 商 品 为 诱 饵 , 通 过 以 一 方 需 购 买 某 种 物 品 , 而 另 一 方 能 提 供 此 物 品 来 演 “双 簧 ”, 随 后 诱 惑 第 三 方 参 与 进 来 , 上 当 受 骗 。 ( 四 ) “空 手 道 ”。 为 证 明 自 己 “有 经 济 实 力 ”, 犯 罪 分 子

21、 以 伪 造 、 变 造 、 作 废 的 票 据 或 者 其 他 虚 假 的 产 权 证 明 , 虚 假 的 土 地 使 用 证 、 房 屋 所 有 权 证 等 作 担 保 , 诱 使 对 方 当 事 人 信 任 , 再 利 用 经 济 合 同 诈 骗 钱 财 。 ( 五 ) “钓 大 鱼 ”。 犯 罪 分 子 本 没 有 实 际 履 行 能 力 , 为 达 到 其 犯 罪 目 的 , 先 履 行 小 额 合 同 或 者 部 分 履 行 合 同 , 使 对 方 当 事 人 相 信 其 履 约 能 力 和 诚 意 , 进 而 与 之 签 订 标 的 额 更 大 的 合 同 , 待 诈 骗 到 大

22、 量 钱 财 后 立 即 销 声 匿 迹 。 ( 六 ) “连 环 套 ”。 犯 罪 分 子 先 以 高 价 签 订 买 卖 合 同 并 交 付 小 额 定 金 或 支 付 小 部 分 货 款 , 在 骗 取 对 方 信 任 后 , 想 方 设 法 拿 到 全 部 货 物 , 然 后 迅 速 将 这 些 货 物 进 行 低 价 倾 销 , 随 后 迅 速 逃 跑 。 五、合同诈骗罪的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合同诈骗行为只有达到“数额较大” , 才构成犯罪。因此如何认定诈骗数额十分关键,在一般的合同诈骗中通常涉及 三种“数额” ,即受骗损失数额,实骗数额及行骗数额。受骗损失数额是

23、指合同 诈骗行为人的诈骗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数额,实骗数额受是指骗者因受骗而 实际交付给诈骗行为人的财产数额,行骗数额是指诈骗行为人主观上所预计会 达到的诈骗的数额,一般为合同标的额。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合同诈骗罪中 所说的“数额较大”应以行为人实际骗到的数额(即实骗数额)认定,合同标 的额可以在量刑时作为一个参考。在连环诈骗中 ,合同诈骗行为人为了弥补前 一次诈骗所造成的亏空,而再次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以填补前一次所造成的亏 空。关于此种诈骗的“数额”有三种认定方法,一是以其数次诈骗合同标的的 累加数额作为诈骗数额,二是以受骗单位或个人因行为人的诈骗行为实际遭受 的损失(即受骗的损失额)作为诈

24、骗数额,三是以行骗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 为自己实际获得的非法所得(即实骗数额)作为诈骗数额。根据司法解释的规 定,连环诈骗应按实际未归 还的数额(即实骗数额)认定,多次行骗数额,及 多次诈骗可以在量刑时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犯本罪,数额较大 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 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 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或者没收财产” 。8 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犯合同诈骗罪,处三年以下有

25、期徒刑或拘役, 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 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六 、 预 防 预 控 制 合 同 诈 骗 罪 的 对 策 (一)完善有关合同诈骗罪的立法 合同诈骗罪往往与涉税犯罪、与走私犯罪、与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有 关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等相伴而生,特别复杂。在何种情况下适用牵连犯, 从一重罪论处;在何种情况下分别定罪,实行数罪并罚,建议通过立法进一步 作出规定。 (二)关于遏制、减少合同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树立

26、良好的道德风尚。 2、加强充分发挥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控功 能。 3、严格党风党纪,防控腐败分子成为合同诈骗分子的保护伞 4、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提高经济组织和个人的防范能力 5、要进一步完善合同诈骗罪的法制建设,更加有利地惩罚犯罪 6、加强侦查破案工作,坚持依法惩治合同诈骗犯罪 结论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的新的经济犯罪,它除了具有普通诈 骗犯罪的共性特征外,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认真研究。合同诈骗犯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经济步伐而加 快。经济领域的拓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给诈骗分子提供新的空间 和犯罪手段

27、。我们需要研究更严格的防合同诈骗法律规制和合经济体制,并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我们也要随同需要变革相应的规章制度,更好 的防治合同诈骗,以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鑫 对合同诈骗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与刑法 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蔡俊彬 合同诈骗与欺诈合同载法商研究1997 年第 4 期。 3、肖中华 论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载政法论丛2002 年 第 2 期。 4、孙国祥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几个问题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0 年春出版。 5、王志勤诈骗犯罪与预防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7 年版。 学号:1444101251370 14 秋法学本科 张文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