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47944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和建筑风格等专题) 调研报告 武汉大学 一、选址 1 远离城区,适合发展。 珞珈山新校址,距离武昌城约75Km, 远离城市喧闹,是安静清幽的读书佳境。 当时所选定的校园事实上是伸八东湖的半 岛。东湖环绕着校园的东面和北面,西侧 是名叫茶叶港的湖汉,在东湖的磨山和曾 家山还有200余公顷的农林场,具有很大的 发展余地,亦不会妨碍城市的东扩。 2 依山傍水,便于造景 武汉大学新校择址在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同时,还考虑到宽广的水面、起伏 的山丘便于创造校园景观。位于校中心区的珞珈山,海拔20m一118m,在它的北 面还有狮子山,火石山、侧船

2、山、团山、寥家山等十几个山头。临湖的湖岸线 约2Km,校园占地200多公顷。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校园内创造美丽的景观 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布局 1 布局分区合理 新校舍有明显的分区:教学和学生生活区均布置在珞珈山麓和狮子山一带, 教师居住区在堵珈山东南麓,农林实验场则在磨山。教学活动区以图书馆为主 体,文学院和法学院左右护持,前有教学休息室。山上还有饭厅和礼堂,山下 不远便是体育馆。 2 依山就势,与环境有机结合 新校址建设运用了“依山就势”这一传统造园手法,利用一块三面环山(狮子山、 火石山和小龟山所围台成带)、西向开口的低洼地(东西长500m,南山宽240多米)作 为校区下沉式中心花园

3、和运动场,从而凭借三面的山势布置主体建筑和建筑群。 学生斋舍利用狮子山南向坡,依山就势布置,建筑平面采用不同的层次,依山 组合,巧妙地顺应了地形的变化,借助于山势造就了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 三、多样的造景手法 1、设牌坊,造序景 在距离校主体建筑群约1Km处设置一座 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跨街的“牌坊” ,从此作 为一个标志,提示“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在 此出现,为壮丽的校园景观拉开了序幕。 2、利用轴线,形成对景 校园中心区内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形成了图书馆、理学院、工 学院3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环境空间 层次。 3 创造“主景” ,突出主题 以知识的象征

4、图书馆作为校园“主景” ,建筑形式采用了较为庄重的八 角重檐样式,同时采用多种手法突出主题: (1)主景升高。 图书馆布置于狮子山的颠峰,借助学生斋舍的116 级台阶的佣视效果,使主体建筑得以升高。 (2)巧妙的“框景” 。 学生斋舍中央拱门如“框” ,将图书馆及其周围景致 框八其中,犹如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3)利用水面,造倒彩。 在校中心区的狮子山南麓的低凹处,筑人工湖,将国书馆及学生斋舍建筑 倒影在地势较低的水面,更加突现主题。 4、建筑风格 在建筑的设计中,运用了多元重构、嫁接以及抽象简化等设计手法,达到 了肯定民族差异性及建筑的历史主义倾向。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 筑文明有机

5、融合,从整体构型风格到 装饰部件,建筑装饰与博大的中 国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充分体 现了建筑艺术对于科技、历史地 域相融合的特征。形态多样的大 屋顶、充满韵味的琉璃瓦、飞檐 等,显示出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对 于所处时代风格的反映。 各个单体建筑借助山体的烘托和气势,方圆交错,高低错落,形成了一组气 势宏大、布局精巧的建筑群。 图书馆作为武大的精神象征是珞珈山最高的建筑。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 特色,顶部塔楼采用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 有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是设计 师融会贯通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的佳作。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较早采用新

6、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之 型的成功之作,体现了时代精神。 学生宿舍依坡而建,一字形排列,其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亦为设 计者之刻意随地势所造就。两单元宿舍设有95级阶梯,既为图书馆教学区的径 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 文学院楼与法学院楼位于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 的体现。 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轻盈活跃,象征了飞扬之韵:法学院的屋顶运用 平角,庄严而肃穆,表达了法律之严肃庄重。 大礼堂两厢山头上分别设置绿琉璃瓦、正方形重檐四坡顶的工学院大楼和 穹隆项的理学院大楼。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由于中国传统的城 墙墙面是

7、斜面的形式,所以建筑师运用了削斜墙面四角简约处理的手法,利用 对比中造成的视觉误差,形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其流露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神 韵。这都是一些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意的处理手法。 工学院屋檐上有“仙人骑鸡”与吻兽,模仿了中国皇宫建筑的做法,有镇 火锄奸的涵义。在理学院主楼的设计上运用了对东西方建筑文化多元重构的方 法,采用八角面墙体和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m),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 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中国传统环境观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中南民族大学 民大的建筑风格与环境色彩的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少数民为主要生源的高等院校,有 着多元化的民族氛围,学校建

8、筑既有温馨的大手笔,亦有有趣的小设计,是一 所比较成功的将建筑与环境色彩融为为一体的个例。 学校建筑的主要特点多表现在建筑的表面细碎的灰绿色调的大理石,以及 用 中绿色的瓷砖,琉璃瓦铺砌的屋顶和主体建筑顶部的翼角起翘无论是教学区、 图书馆、还是体育馆。从整体的色彩效果上分析,按照色彩构成的语言,是一 幅比较和谐的中长调构成,主体建筑上的灰绿调子形成了整幅画面的主色,而 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和微波荡漾的南湖的相调和,不仅色 调和谐且动静相宜。 大学作为一所多民族的综合院校,在其几个大的主体建筑上都显示出一所 民族类大学的多元化文化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 致

9、,与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整个民族大学的建筑笼罩在一种错落有 致的灰绿调子下。绿色作为所以光谱色彩中波长居中的色彩调和了来自各个民 族的色彩观,把它们统一在明度适中的绿色调子下。同时在教学楼的顶部使用 艳度较高中绿色瓷砖将其边缘进行镶边装饰,将人们伸向天空的视线在建筑物 的顶部滞留。 在民大靠近南湖园的旁边有这么一面画满壁画的墙,壁画的内容既不是有 趣的卡通涂鸦,也不是沉重的历史再现,而是一组使用平面二位向度来表现楚 文化的一个主题,在题材和色彩上与整个校园文化十分匹配,是校园文化的缩 影之一。 在建筑本身的造型语言上,中南民族 大学更多的采用现代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 相结合的风格来进行。

10、在几个重要的教学 楼上多采用类似亭台楼阁的翼角起翘的设 计。 民大的图书馆顶部就是这样的风格,形 同双子,方方正正的楼体顶部赫然矗立的两 座绿色的用琉璃瓦镶嵌的小亭子,稳重之余 更显情趣。 民大新修的体育馆,色彩上采用轻快明亮的灰调,造型上尤其是顶部的造 型上采用了弧线设计,犹如微风荡起的一片水波,简洁之余非常耐看,与轻快、 自然的整体建筑性格亦极为相符,在建筑风格与建筑色彩上有文化上的传承性。 参观民大后对建筑与环境色彩的启示: 整体而言,大量使用绿色调的民大的建筑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这与整个 社会追求人文的气质极其相符,同时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不谋而合,使用细 碎大理石对墙面的包装,加之亭

11、台楼阁的点缀使整个校园兼顾文化性、欣赏性 于一体。对于其成功的方面可以借鉴,比如要有自己明显的标志性建筑色彩, 这会构成一所名校的记忆符号。但另一方面,处于现代建筑的文化背景下,学 校势必要建造一些符合时代审美的建筑,姑新兴的建筑要在学校建筑的整体性 上保证其精神的传承性。 华中师范大学 一、华中师范大学校园绿化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有着得天独 厚的绿化环境,校园绿树成荫,郁 郁葱葱,景观别致。桂子山上大面 积的树林,物种的丰富多样,更是 让华中师范大学增色不少。绿草如 茵,林木葱郁,绿廊如织,概括地 描绘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绿化特色。 学校建设也在朝着富有活力和时代 气息的绿色生态式校园发展。

12、1、校园的生态绿化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绿地总面积40.31 万平方米,绿地率32.77%,绿化覆 盖率为34.0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 每人15.85平方米。其中次生林、山 体和苗圃等绿化占30.17%,休憩性 绿地占6.75%。在全国高校中绿化 较好的校园。 2、华中师范大学绿地概况 (1)点、线、面的绿化格局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树种繁多,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交错布置,绿化已形 成常绿和落叶树种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布局。 点状绿化多分布于教学楼前和广场中,以孤植树、 花坛为主,树种也多为雪松、竹等,一般的树冠直径 为10m-18m,多布置在桂中路两侧大片的集中绿地和 桂子山上,起着自然屏障

13、和导向的作用,同时不铃木 与道路的融合,突出同形态的线型绿带也形成不同的 视觉效果。桂中路高大的香樟、悬了绿色轴线,营造 出端庄、典雅的书院氛围。图书馆至音乐楼的绿化带、 对称的桂树、浓密树冠围合成遮荫的绿廊,共同构成 尺度宜人的空间。南湖校区的干休所内,3m多高的沿路竹丛构成了一条别具特 色的景观带。 面状绿化包括各功能区内的集中绿地以及山体、次生林、苗圃区等。面状 绿地以广场、小游园、物种园、树林等形式出现,构成丰富的空间景观。分布 在教学区内的桂园、梅园。 玉兰园、及音乐楼北侧的香樟林,构成亲切的、人性化的空间。山体、次 生林内物种丰富多样,树林保存得较为完好。 (2)常绿和落叶树种相结

14、合,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的绿化布局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树种繁多。 树林区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交 错布置,行政楼北侧的次生林和华 师校园东侧及元宝山上的次森林中, 马尾松林、三角枫林等交错种植。 而园内的行道树多为落叶的悬铃木 和常绿的香樟,局部地段也采用广 玉兰做行道树。 (3)绿化和建筑的配合 绿化完善了有建筑或其他设计因素所构成的空间间范围和布局。绿化将孤 立的建筑有机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连续的空间围合。华师校园中灰色的墙面、 青色的屋瓦,与绿色的树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像许多老式校园一样,庭院 的中央为宽阔平整的草坪,两侧则为对称种植的大树,烘托出建筑主体的庄严、 雅典。红色砖墙的物理

15、楼在草坪与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图书馆也在绿 色的氛围中更加庄重严谨。 二、缺陷和不足: (1)树林缺乏通透感 校园绿化缺乏整体感,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教仪厂区普遍 缺乏绿化的衔接,没有整个校园的绿化地一体化。 (2)绿化分布不均,校园绿化整体感弱 校园内孤植树多布置在桂中路两侧, 文科区绿化分布较密,理科区则比较疏散, 尤以理科学生生活区明显。 (3)建筑绿化缺乏协调 田家柄教学大楼在周围的绿色环 境中显得体量过大,行政大楼周围小 片绿化草坪和模纹花坛烘托不出它的 主体地位。 华中农业大学 景观格局: 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武汉市武昌南湖西南岸,校园三面临水,西南频临野芷湖,北部是

16、东 西走向的狮子山,南面是农田用地,西边与湖北省农科院相邻,规划校园面积约400hm2, 生态条件较为优越。 华中农业大学规划中坚持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将建筑相对集中 布局在用地中段,同时在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图书馆等区域布局一些高层建筑,减少建 筑占地面积。 粗粒和细粒的景观要素的结合: 1、整个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粗粒景观:北向狮子上、中段校园中心建 筑区域和南向湖叉和农业保护用地。在这三个粗粒景观中间规划了一定数量细粒景观:球 场、校园中心广场、校园内的小湖面、草坪、林荫道、西面入口处高压走廊等等,形成网 格。 2、华中农业大学校园规划中保护了一定 数量的、

17、多种类型的自然植被小斑块,包括树 木较多的湖叉和校园内部的水塘、小湖面等。 以湖叉为例,这些湖叉由于生态条件较好,经 常有水鸟栖息,保护大学校园的生物多样性。 3、在交通规划方面,规划将机动车交通设置在外围,校园内部以步行为主,兼顾自行 车交通,以利于创造宁静的校园内部环境,同时有利于提高校园景观的连接度,减少认为 干扰,有利于超种群的形成,保护物种多样性。在道路规划方面将道路设计成为绿色廊道, 校园中心道路规划为40m的林荫道,其中树木绿化带宽度为24m ,按照景观生态宽度效应 理论,带状廊道和物种多样性以及草本植物之间存在宽度大于12m的时候,草本植物物种 多样性迅速增加。这样这些林荫道和绿带等廊道可以把校园内部各个景观单元连接,形成 网格。 4、在建筑规划方面,华中农业大学注意了保护沿湖和沿狮子山的边界,从校园中心区 向狮子山,建筑密度渐减,规划对狮子山边界的建设力度进行控制,在今后若干年内逐步 减少其边界原生生态。还同时在狮子山和南向野芷湖之间设置了几条绿带,以利于增加狮 子山绿地系统、野芷湖和校园中心区之间的接触面,利用边界效应提高校园中心区物种的 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 武汉地区 武汉大学、华农、华师和中南民族大学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和建筑风格等专题) 调研报告 姓名:冯伟庆 学号:080603224 指导老师:李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