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

上传人:d** 文档编号:4248343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之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精神实质 第二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发言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 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的宪法修正案,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 时俱进。在全党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同意 中央宣传部统一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这既是全党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的重要学习资料,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深入学习纲要,有助于

2、我们更 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新的时代背 景,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 时代主题、科学的内容体系和系统的思想方法,进而深刻把握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 时代背景 纲要指出: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 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是继新 中国、新时期之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 2 史起点上,给我们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

3、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必须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也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 践逻辑。 (一)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了后半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始走向成熟、定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 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1987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年间 十亿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 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

4、在这个 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 党的十三大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在 1992 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 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 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并评价说, “现在建设中国 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 ”由此,中国的改革更加自觉地从 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走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的全面探索阶段。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所作的题为加

5、快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正 3 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可 以说,党的十四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确立的邓小平理 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号召全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可以 说,党的十六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到“ 中国特色

6、社会主义” ,不仅仅是文字的减少、表述的精 炼,更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从 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 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 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 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 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形成系统 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7、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 也就是完善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这正是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 (二)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启,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召开 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 4 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 ”规划、全面从 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 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全 党全国人民亲历亲见、共同见证。 历史性成就催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

8、变革推进历史性成就。党的 十八大以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 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 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 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成就与变革集中体 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 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 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 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 改变;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 公问题严重

9、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 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 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 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些历史性变革, 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新中国 5 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 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建立在历史性成就和

10、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党把十八 大以后的发展确立为“ 新时代” 。新时代与之前的 发展阶段,是有着重 大区别的。比如在历史使命上,1978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历史 使命,就是使中国人民、使中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前,这个历史使命 总体完成了。十八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起的新 的历史使命,即实现“ 强起来” 的目标。从 这个角度上说,党的十九大报 告就是实现“ 强起来 ”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 ,这个新时代就是强国时代。 更具体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 人类文明进步三个维度,用三个“意味着 ”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

11、判断的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变” 与“不变” 的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纵观社会发展 史,每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 至 1952 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 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 民经济。1956 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12、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 6 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主要矛 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基于此,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群 众物质文化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延续 36 年的概括,由“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 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 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现阶段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 全新预判,为理解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新阶段的现代化经济提供

13、了新思路。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 康,2020 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 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 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 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 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 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 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

14、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 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既 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最大的变化,又要牢牢把握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还要准确把握其不断变 化的特点。从理论上看,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 与“不变”、 “总 体性量变” 与“阶段性质变”的特征,才能避免各种片面 认识和错误 判断,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 事业全面发展。只有在“变” 与“不变”的 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这

15、个新时 代,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个新时代,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的时代。 ”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 时代主题 纲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习近

16、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突出的、 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把握住了 这个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就把握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住了改 8 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 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 题和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 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社会主义五百

17、年,经过 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也经历了 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 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 及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

18、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 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 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 9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

19、特 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 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 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 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 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 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 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 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 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 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 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 “一国两制” 和祖国统一、统一 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21、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 10 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 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 在哪里?最鲜明的特色正在于 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 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 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

22、的。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 功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 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

23、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 11 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 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 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也要看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 型的,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

24、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代表,是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 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 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坚定“四个自信” ,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 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规划和部署是“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 个全面”

25、战 略布局。党的十九大 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 懈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表达,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本目的都 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搞 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能搞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只有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行

26、得通、走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只有坚持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得到更好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 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 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了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两者相互促 进、统筹联动,从全 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 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和实践深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 ,到政治、经济、文化 建设“ 三位一体 ”,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 八大以后形成的“五位一体 ”,这是重大理 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 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我们 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 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 1

28、3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 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 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 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动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中国美丽。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

29、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 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 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地坚 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 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 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

30、衷心拥护、勇于自我 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 14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政 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 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贯彻落实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 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 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31、,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 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 内容体系 纲要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时代和 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 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 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 和“十四个 坚持” 。习 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八个明确” 和“十四个坚持”分别从

32、坚 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角度,为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八个明确 ”的基本内涵,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 15 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八个明确” 涵盖了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总目标、总 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 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其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 “八个明确” 的

33、基本内涵,高度凝 练、提 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 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当今国际局势风云起伏、变化不定,各类社会思 潮纷纷泛起,种种社会难题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通过“ 八个明确” 为党和国家的未来提供了 “确定性”,犹 如发展的磐石,稳定人心、稳定局面,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定心丸” , 不仅可以领航中国的繁荣发展,也为解决世界疑惑提供了中国方案, 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二)“十四个 坚持” 的基本方略,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 开,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 “十四

34、个坚持” 是行 动纲领层面的内涵,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四个 全面” 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涵盖 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 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十四个 坚持” 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16 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 持” 的基本方略,其内核是 坚 持党的领导,集中回答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领导力量;主体是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坚

35、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 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 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涵盖了“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保障是 坚持总 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 队的绝对领导、坚持“ 一国两制” 和推进 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怎样确保新时代总目标和总任务的顺利实现,怎 样保障“五位一体 ”总 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有序推进。内核、 主体和保障三个层次共同构成逻辑严密的整体。其中,第一层次处于 统领地位,以确保“ 十四个坚持” 始终坚 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变形,不 走样;第

36、二层次是主体所在,是“十四个 坚持” 的重点所在和主要举措; 第三层次是重要条件,是“十四个坚持 ”的战略依托。三者在结构上有 序排列、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规划图、路线图和施工图。 (三)“八个明确 ”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 统一,凝结着我们 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内涵是“八个明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方略是 “十四个坚 持” ,两者有机融合、有机 统 一,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构成系 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7 “八

37、个明确” 是指导思想 层面的范畴,回答的是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 持” 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内涵,回 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它们的关 系是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必须 全面统筹、合理布局和协调实施。两者辩证统一又相辅相成。它们的逻 辑起点是一致的,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它们指向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也是深刻理解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八个明确” 的基本 内涵和“十四个 坚持 ”的基本方略始终激励、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紧密团

38、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 思想方法 纲要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 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马 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既部署“过河” 的任 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 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举行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39、、 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等为 主题的集体学习,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 18 看家本领,号召全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把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 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 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 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它既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40、 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 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 扣,既有观大势、揽大局的战略视野,又有强化问题意识的现实导向, 既强调统筹协调、谋定后动,又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贯穿着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闪耀着科学思维能力的支撑。 (一)坚持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瞻远 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增强战略思 维能力,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 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 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

41、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 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我们党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与增强战略定力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站得更 19 高、看得更远、抓得更准、更善创新。站得更高,就是要站在历史高位、 价值高点、世界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看得更远,就是要有前 瞻性、预见性,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方 向;抓得更准,就是要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 方面,在战略应对和战略实施中抓住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更善创新,就是要勇于走前

42、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做他人没有想到的 事。同时,还要有“乱云 飞渡仍从容” 的 战略定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坚定政治立场,敏锐洞察事物、清醒判断形势、严格自我要求,任凭风 吹浪打,始终保持自信、坚定和从容。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知古鉴 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 能力。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 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 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 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思维突

43、出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 史是最好的教科 书”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历史可以 “看成败、 鉴得失、知 兴替” ,他要求各级领导 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 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二是善于总结 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从历 史和现实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的历程。三 是科学对待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 20 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 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 后的历史时期。他强调应采取全面、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

44、客观、公允 地看待党的领袖人物。 “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 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这些内容深化和发展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四是善于运 用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 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他强调,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 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 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 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三)坚持辩证思维,提高执政本领。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

45、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务发展规 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 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 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正确地分析矛盾,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善于运 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思维进 行战略谋划,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在战略上进行辩 证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提出了“两个 21 阶段”“两步走

46、”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和“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重大判断,回 应了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书写 了时代的答卷。 (四)坚持创新思维,创造性推动工作。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破除 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创 新思维能力,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 惯性思维,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 先的锐气,勇于开拓

47、新的方向,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 革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 “建设一支 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吃苦、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党的十 九大报告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增强改革 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创新问题上,领导干部应当把握创新的形 式、途径和方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凭经验翻“老黄历” ,不是循 旧历找教科书,而是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 面,并且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从而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如 何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领

48、导干部提升“创新思维” 能力的一项 重要命题,即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 22 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 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五)坚持法治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思维能力,是一 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 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 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9、,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调必须坚持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 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 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六大任务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无论在内涵的丰富性, 还是内容的完整性上,均超越了我国过往的法治建设,亦区别于西方 发达国家的法治实践,呈现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突破与新特征。 (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能力,是一种客观地 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 23 力,要求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是从最坏 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 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 战之首,彰显了深沉的忧患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求职演讲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