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斜视概述 呼和浩特眼科医院分享 斜视是与双眼视觉、屈光状态直接有关的临床现象,可以认为是两眼相对位置不正常 或者视网膜位置相对不对称、眼轴不对称,即眼位的偏斜。但从广义上说,斜视并不仅指 两眼相对位置的异常,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觉功能不正常的情况, 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情况,因此,斜视的概念应当理解为 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个方面的异常。 眼球有偏斜的趋向,但由于大脑融像机能控制,仍然保持双眼単视的功能,从外表上 看不出斜视者或双眼単视功能人为破坏后可以察觉斜视者,称为隐斜。隐斜属正常生理范 围,不影响双眼的正常功能。大部分正常人都有不同程度
2、的隐斜度。眼球的偏斜的趋向不 能为大脑融像机能所控制,偏斜长期被显示出来,称为显斜,因此显斜在外观上能明显看 出。 内斜视 呼和浩特朝聚眼科专家分享,内斜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麻痹型和非麻痹型(共同性) 。 麻痹型内斜视多见于成人后发生的斜视。非麻痹型斜视是儿童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又可 分为非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出生6个月前发生的非调节性 内斜视,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出生6个月后发生的非调节性内斜视,称为获得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占所有斜视的50%左右,原因尚不明确。在出生6个月时就表现出明显的 偏斜,各个注视方向的偏斜角基本相等,同时不受调节的影响。先
3、天性内斜视的发生于屈 光不正或眼外肌麻痹无直接关系,可能由于支配集合和发散(双眼各朝颞侧方向运动) 活动 的视上核神经控制系统所引起的问题,部分病例是由主持水平活动的眼外肌的解剖微量错 位引起的。先天性内斜视的偏斜角通常较大,外展功能受限,由于过多使用斜肌,在出生 18个月左右可能出现垂直为偏斜。大部分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不正为低度或中度远视。若 存在屈光参差,可能会发生单眼弱视;若双眼经常交替注视,则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比较均 等。 先天性内斜视治疗 首先应治疗弱视。+3.00D(300度)以上的远视者,必须配戴眼镜,以确认调节的下降能 缓解部分偏斜。待弱视治疗完成后,可考虑手术,通常有两种方法
4、: 1.减弱双眼的内直肌; 2.在同一眼上施行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调节性内斜视 朝聚眼科专家认为,调节的生理机制正常,但相关的集合反应过度,同时相对融像性 发散不足时,就出现调节性内斜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1.高度远视状态需要很高的调节,因而出现内斜视; 2.高调节性集合和调节比,同时伴有低度或中度远视【约+1.50D(150度) 远视】 。 调节性内斜视治疗 1.高度远视引起的调节性内斜视:一般在23岁时出现,偏斜角或大或小,使用全矫方 式可使眼位正常; 2.高调节性集合和调节比引起的调节性内斜视:偏斜角在近距大于远距,通常为远视, 治疗方法为全矫加双光镜。 麻痹型内斜视
5、 由于一条眼外肌或多条眼外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通常见于一条或两条外直肌麻痹, 或双侧的外展神经麻痹;也可能是眼眶内侧壁骨折等引起的内直肌的损伤; 以及 Duane 氏综 合症。外展神经麻痹常见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的成人;颅内肿瘤的初期体征也常表现为远 视时的偏斜程度比近距注视时的大,麻痹眼注视时的偏斜角大,朝麻痹眼侧注视时的偏斜 程度最大。 麻痹型内斜视治疗 获得性外展神经麻痹的初期治疗是遮盖麻痹眼或使用棱镜,还可使用肉毒杆菌毒素 A 注射到内直肌内来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6个月后尚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外斜视 外斜视发生率比内斜视低,特别是在儿童。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增高,外斜视的发
6、 生有明显是遗传性,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外斜视,其孩子有较高的患外 斜视或高度外隐斜视的几率。外斜视通常分为间歇外斜视和固定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在外斜病例中约占一半,通常在1岁左右就发生,但在5岁左右表现较明 显。追踪病史,可发现外斜程度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严重。远距注视时外斜明显,在近距一 般能融像,不表现为眼球偏斜。辐辏功能一般较好,一般与屈光不正无直接关系。由于间 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部分时间能融像,因此较少发生弱视。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屈光不正矫正和弱视训练。若集合与调节的比率很高, 则可使用负镜来推迟手术时间。抗抑制训练或辐辏练习也
7、可暂时缓解外斜视程度。当观察 发现显性外斜视出现的时间增多、外斜角增大、近距注视时也开始出现外斜视,就说明融 像功能在逐步减退,此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仅能改善外观,还能减少复视和 其他视觉疲劳症状。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偏斜角的测量结果。当远距偏斜角大时,可选 择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当近距注视也出现较大偏斜角时,可考虑行内直肌缩短并外直肌后退 术。 固定性外斜视 固定性外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率低。可在出生时发生,也可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 而成。在婴儿期发生的固定性外斜视,通常有潜在的神经性疾病。 朝聚眼科专家表明:固定性外斜视的程度可大可小。若一眼视力很低,则偏斜角会很 大,眼球内收受限
8、,也可能出现垂直偏斜。在68岁获得的外斜视通常会有单眼抑制,否则 会出现复视;若外斜视的发生是由于一眼的视力太差,则无复视。若无明显的屈光参差,很 少出现弱视,一般为双眼交替注视。 固定性外斜视治疗 通常需要手术。其方法和矫正的量同间歇性外斜视。可微量过矫些,术后可能会出现 复视,但大多数能很快适应。若一眼视力较低,则术后眼位稳定性较差,可能重新出现外 斜视,且外斜量比原来更大。 A 型或 V 型斜视 水平位的偏斜程度与垂直方向有关,即当上方注视时的水平偏斜角和下方注视时的水 平偏斜角不同时的斜视,称为 A 型或 V 型斜视。A 型斜视表现为上方注视时内斜较下方注 视时多,或上方注视时外斜较下
9、方注视时少;V 型斜视相差10度有临床意义,V 型斜视相差 15度有临床意义。A 型或 V 型斜视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过强, A 型斜视一般为上斜肌过强, V 型斜视一般为下斜肌过强。 A 型或 V 型斜视治疗 对明显的斜肌功能过强需要手术治疗。若无明显的斜肌功能过强,可通过对水平眼外 肌肌腱垂直分离来达到控制的效果。 垂直斜视 垂直斜视比水平位斜视少见,通常为成年后获得性斜视。其命名习惯是根据眼位高的 眼,而不是根据注视眼或视力好的眼。 垂直斜视病因 先天性的解剖异常而引起的眼外肌起止点异位,颅内损伤引起的斜肌麻痹,眼眶肿瘤, 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甲状腺性眼病等均可引起垂直斜视。 垂直斜视临床表现 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若斜视发生在68岁以后,则或多或少出现复视。该年龄前, 由于感知适应性较强,在有斜视的注视眼位,通过抑制或发生视网膜对应异位点达到限制 复视;在无斜位的注视眼位,将无抑制并具有正常的立体视。垂直斜视者可能伴有异常头位。 垂直斜视治疗 当偏斜角小,或为共同性偏斜时,可使用棱镜;对于持续性复视者,需要单眼遮盖。若 偏斜较大,复视持续存在,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定量性测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