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学先秦诸子百家语录一、 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特点。二、 理解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三、 欣赏诸子的语言艺术,记诵诸子名言。一、 先秦时期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期,诸侯国为谋求霸主地位进行的战争往往不顾百姓死活。但敏锐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民心的向背、百姓的存亡其实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真正长治久安,因此诸子思想中常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如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孟子明确提出“仁政”,并说“民贵君轻”,把百姓的地位置于君王之上(当然有着特定的限制)。荀子则肯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成为后世较开明的君王治
2、国的龟鉴。墨家倡“兼爱”说,比儒家的“仁爱”涵盖面更广,墨子就将是否符合人民生活的实际与利益,提到衡量思想言论是非标准的高度。现代民主社会虽然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但仍需要警惕以国家利益等宏大借口来损害人民利益,诸子的民本思想可以作为今天的政治建设的参考。二、 有若说“和为贵”,但是这种“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团和气”,其原则即在于“礼”。以“礼”来节制“和”,实际上是要使和谐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中去,“礼”不仅包括社会行为的各项规范,也包括“出礼”必须采取的强制措施,即“刑”。“以礼节之”的“和”才是可贵的,追求“和”之理想的“礼”才是可亲的,这就是“和为贵”与“以礼节之
3、”间的辩证关系。君子于役一、 了解诗经概貌。二、 把握“夕阳黄昏”意象的艺术魅力。三、 感受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一、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有着空间的阔远和苍茫,意境的温馨和安宁,而家之亲切、念之忧伤便在这黄昏的背景中更趋强烈,主人公的千般愁绪、万种情愫由此而发。二、 从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平实而贴切的祈愿。一、 领会本诗主旨及其社会意义。二、 把握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赋、比、兴。一、 主要从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言行上来梳理。比如,在称呼上都有变化: 女主人公开头称男子“氓”,以后称“子”,再后称“尔”,感情由生疏而渐渐亲密。最后,女子
4、又称氓为“士”,这又由亲密而疏远。这是容易忽略的“细节”,但却精确地表达了感情的变化和态度的不同。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或喻情爱正浓时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或喻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鸠鸟不可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此处反喻愁思无尽,苦海无边。三、 “氓”背弃爱情的行为,除了“氓”个人“二三其德”、始乱终弃的恶劣品质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它反映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尊女卑,两性关系不平等,妇女被压迫、被损害的社会现实。氓一、 领会本诗主旨及其社会意义。二、
5、把握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赋、比、兴。一、 主要从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言行上来梳理。比如,在称呼上都有变化: 女主人公开头称男子“氓”,以后称“子”,再后称“尔”,感情由生疏而渐渐亲密。最后,女子又称氓为“士”,这又由亲密而疏远。这是容易忽略的“细节”,但却精确地表达了感情的变化和态度的不同。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或喻情爱正浓时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或喻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鸠鸟不可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此处反喻愁思无尽,苦海无边。三、 “氓”背弃
6、爱情的行为,除了“氓”个人“二三其德”、始乱终弃的恶劣品质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它反映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尊女卑,两性关系不平等,妇女被压迫、被损害的社会现实。十五从军行一、 认知汉乐府诗,了解其叙事性及现实批判精神。二、 学习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辨析诗中的虚写与实写。三、 感受诗中老兵的心情,对老兵的悲惨一生展开合理想象。一、 略。二、 此诗“家中有阿谁”、“不知贻阿谁”两句最为惨痛。前者是老兵久征回归,近乡途中问人的话,表现了老人那满怀悲怯、犹存侥幸、终归绝望的心情,颇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味道。后者是老兵回家做饭,孤苦伶仃,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我们可以体味到他那渴盼
7、亲情、渴求慰藉却又举目荒坟的孤凄处境。能有“阿谁”呢?苍茫天地,荒旷世界,唯老人孑然一身而已,这真是惨不忍闻的人间悲剧!移居一、 认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色。二、 说明陶渊明诗的艺术特点与思想情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悟他所追慕的人生境界。三、 欣赏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陶渊明画像一、 移居(二首)一如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表现的是他恬淡的胸怀和追求自然的生活意趣。但相对于归园田居等作品而言,这两首诗着重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而非田园风光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素心人”的倾慕实质上是作者自己朴实情怀的写照,以下写友朋乡邻间的交往,也印证了这群“素心人”确实都是
8、与世无争、注重情感交流的。生活并不富足,然而内心淡定,“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给予诗人精神的富足,他由衷地发出感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乡村生活中,朋友交往之乐是最重要的,移居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乡间生活的美好内容,他们的交往是不拘形迹、随兴而为的,“登高赋诗”、“相呼饮酒”、“披衣言笑”等突出了友情之真淳。二、 陶渊明在这些诗歌中描写的田园生活,最重要的是富有人情或者说具有人间烟火味。陶渊明追求的不是枯寂的世外隐居生活,而是在自营衣食的基础上的精神富足。诗人不逐名利也不装清高,生活是随兴所为的也是安乐知足的。朋友交
9、往之乐是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淳朴的农民交往是“但话桑麻长”,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往则是“赏奇文、析疑义”。由田园生活而领悟人生的真谛,生活也就更进一层,达于哲理的境界。三、 陶渊明崇尚自然,希望生活回归本真,而厌弃官场的逢场作戏、尔虞我诈。他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包括两方面,一是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满足于田园的宁静和优美;二是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无需虚饰,无需造作,态度不妨村野,语气可以粗朴,乡邻与友朋间交往是亲热随便、率真融洽的,同时也不乏精神上的交流,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这样的思想作主导,陶渊明之为人自然是蔼如平和、真诚爽豁的。西洲曲一、 领会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高超境界。
10、二、 了解双关、隐语、谐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三、 熟读此诗,体会其流美的音韵。一、 爱情是中外古今文学艺术中绵绵不绝的永恒主题,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像西洲曲那样纯真、清新的爱情,是我们庸常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美好和诗意。二、 参见课本中“解析”部分。三、 参见“课文说明”及“补充资料”。山水诗三首王维一、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二、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演变。三、 背诵这三首诗,细致体味其意境。 略燕歌行一、 掌握本诗的主题及层次结构。二、 掌握本诗所采用的对比、对偶、借代等艺术手法。一、 作者抒发的感慨有三: 一是表现唐军的声威,歌颂爱国的精神。二是
11、表达思乡盼归之情。三是谴责军中官兵苦乐不均、将军腐败无能。二、 燕歌行描述的是唐军增援边塞的一次战斗。诗以记叙为主,又间以写景、抒情或议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是记叙与议论结合。“边庭飘飖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两句是写景与抒情结合。“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则将叙事、抒情、描写三种手法熔于一炉。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尤为深刻感人。宣州谢朝楼饯别校书叔云一、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挪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二、 体会自然天成的语言魅力与豪放健举的气势情怀。
12、三、 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一、 既豪迈、洒脱、豁达、自信,又郁闷、悲愤、不平。二、 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 悲伤(14句)乐观(58句)狂放(914句)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潜藏在酒话底下的悲愤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跌宕,一泻千里。三、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但同时他又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将进酒 李白一、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二、 欣赏本诗气势磅礴、夸张豪放、句式
13、多变的艺术特色。一、 既豪迈、洒脱、豁达、自信,又郁闷、悲愤、不平。二、 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 悲伤(14句)乐观(58句)狂放(914句)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潜藏在酒话底下的悲愤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跌宕,一泻千里。三、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但同时他又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兵马行杜甫一、 认识本诗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了解“诗圣”杜甫的仁爱思想。二、 认知“新题乐府诗”和“歌行”体,感知其叙事性与现实主义精神
14、。三、 理解本诗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其语言运用之妙与结构安排上的波折跌宕。杜甫画像一、 诗人抨击朝廷的开边政策,一是写征夫及其家人的痛苦,二是写开边导致的民生凋敝,从而使主题深入一层。这首诗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就在于,不仅揭露了朝廷强行征兵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还夹写地方官吏催租逼税,甚而把笔触伸向普通百姓的社会心理,百姓宁可生女而不愿生男,这一心理畸变是对朝廷黩武政策的对抗性反应。二、 诗的开头写送别场面,描绘出一幅生离死别的悲剧画面: 被抓来的征夫被迫开往前线,其家人则在一旁呼号哭泣,声震云霄。把这样的送别场面放在篇首来写,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给读者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感受。这样写又自然
15、引出征夫的直接控诉,在篇章构思上也自然高妙。三、 这首诗在叙事上极尽变化之妙,叙述参差变化而又开合呼应。如把本可安排在事件展开过程中的“送别”场面有意置于篇首,渲染悲剧气氛;在篇末又突出白骨遍地、鬼哭啾啾的阴凄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写役夫伸恨,时合时开,从而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四、 作为一首新题乐府诗,其主要特色有: 一是采用了传统乐府诗的代人述言方式,让受难的役夫作直接倾诉,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与感染力;二是语言通俗浅切,句式和用韵也极尽声情顿挫之妙,寓抒情于叙事之中,表达出乐府诗体的神味;三是因事立题,把乐府诗的现实批判精神移植到新诗体中来,直面现实,敢于批判和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
16、长恨歌一、 感受本诗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李杨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本质。二、 理解“长恨”主题的双重意蕴、现实性与浪漫性的交融,并认识其在诗中的侧重。三、 感知本诗的艺术魅力,了解其中情景相生的具体形式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唐明皇 杨贵妃 泥塑画像一、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既有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成分,也有歌颂李杨爱情的目的,但更为偏重的是对于李、杨两人悲剧遭遇的同情。首先,从诗歌本身看,诗中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句以下,描写杨妃悲惨死去以及此后两人相思情切的部分,不但分量在全篇中占主要地位,而且诗中描写感情最深挚,语言最优美,对读者具有最大感染力的也是这个部分。其次,从作者本人对诗篇的态度看,他
17、把长恨歌编入感伤诗一类而不是讽谕诗一类,又在与元九书中说过“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的话。显而易见,假如长恨歌的主旨在于讽刺,诗人对它的看法和编集子时的处理是决不会如此的。(参见王运熙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二、 第四段写身在仙境的杨玉环对唐明皇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虽为虚构,却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对刻画杨玉环形象及突出“长恨”主题均有重要作用。杨妃形象在诗歌第一段中虽是首位的,但作者似赞实讽,几乎没有涉及真正的爱情,要等到安史乱起,才能凸现出李杨间的真情来。而此前以写唐明皇的刻骨思念为主,直到此段才完成感情的对等交流,杨玉环的动人姿态和真挚感情,唯有超越
18、了世俗的权势、生死的阻隔之后,才显露出其普泛的价值来。如果说第一段的杨妃是重其“表”,这一段的杨妃则是重其“内”,是构成杨妃感情诚挚形象的决定性内容。也正因为如此,真爱之人生死相隔的“长恨”悲剧才得以完整演绎,同时使故事披上仙幻色彩,钝化悲剧的锐利感而加强了李杨爱情的理想色彩。三、 从构思和结构上来说,全诗在情节的照应和转换方面极具匠心,章法呈现出上下贯通、前后勾连的特点。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即为全诗揭示出悲剧底色。唐明皇幸蜀归来再经马嵬坡,“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既写出明皇的痛苦与怅恨,又为下文贵妃身登仙籍、钗盒传情埋下伏笔。唐明皇幽居深宫,尽日思妃,然而“魂魄不曾来入梦
19、”,则直接导致了方士的上场,为升天入地找寻杨妃打下心理基础。安定城楼一、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二、 进一步了解李商隐政治抒情诗(感怀诗)的特点。三、 理解典故的作用,体会李商隐用典“盐溶于水”的高妙。安定城楼(今甘肃泾川泾州城楼)一、 见“课文说明”。二、 因为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改革家,同样有着建功立业、扭转乾坤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及功成身退、归老江湖的愿望。三、 李商隐的怨愤既有对个人前途渺茫的忧虑,更有受到陷害,不能实现中兴唐朝之宏图大志的激愤。浪淘沙一、 正确认识、评价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二、 理解李煜后期词作的对比手法。三、 背诵这首词。李
20、煜书法一、 伤痛、悲哀、悔恨、无可奈何等等复杂的感情。作者所表达的既是作为亡国之君的个人的感情,同时也包蕴了深广的人生悲哀,具有普泛化的价值和意义。二、 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剧痛。“流水落花春去也”,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在;“别时容易见时难”,又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是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的。三、 此词完全是以主体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贯穿意象,即以情御景,结构回环往复,首尾呼应,给人以清晰完整而流动的感觉。语言自然明净,纯用白描,但概括力极强,包孕非常丰富,如“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的词句,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带有
21、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因此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卜算子苏轼一、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化性格,掌握此词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咏物词发展简况及其基本特征。三、 朗读并背诵此词。苏轼雕塑一、 孤鸿和幽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上片人鸿并举,下片以鸿喻人,都表现了两者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质特点。二、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三、 苏轼词不仅仅局限于豪放,还有超旷、飘逸、清空、韶秀等多种风格永遇乐李清照一、 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理解本词的情感内涵。二、 细致分析体味,掌握这首词的风格特征。三、 了解李清照词的创作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李清照纪念堂一
22、、 李清照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剧变,她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创作上已初露锋芒。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她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历经国破家亡、丧夫和颠沛流离等一连串的个人生活境遇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词风由自然清新变为愁苦深沉。对李清照而言,虽说没有直接表现当时的重大现实事件,但她所表现的却是当代千千万万的国破家亡的民众的痛苦的精神。二、 主要通过昔日中州元宵之欢盛与今日建康元宵之孤凄的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盛衰之感,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 三、 参见“课文说明”。沈园
23、陆游一、 通过诗歌的描写认知作者所经历的爱情悲剧,领会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情。二、 感知本诗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诗中反衬手法的作用。越剧钗头凤剧照一、 诗人在两首沈园诗中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第一首写物是人非之悲,因人非而照映出景物也非复旧观了。通过反衬,突出诗人苦苦的思恋。第二首以草木无情、柳老不吹绵,来反衬人物的一往情深。二、 诗虽写一时感受,却仍然使人看出作者经历过一场爱情悲剧。如第一首中“非复旧池台”暗示着当年池台发生过的情事,作者沉痛的语调分明指出是一场悲剧;而春波照影,更直接点明了悲剧女主人公的存在。第二首一开始即写“梦断香销四十年”,把悲剧发生的时间用回顾的方式写出来,遗踪犹在,人面
24、何处,当年的悲剧非但没有在诗人心底淡化,反而呈现出更浓厚的色彩。三、 陆游、唐婉在沈园相会四十多年后,陆游对这场爱情悲剧仍然追怀不已,这一方面是由于诗人深于情,对唐婉的感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退;另一方面是诗人功业至死无成,而当年母亲阻碍他们俩的重要理由即是唐婉狐媚惑人,会妨碍诗人的功名前程。当年夫妻拆分的理由在今日看来已经十分无稽,诗人不免睹景伤情,感到有愧于昔人。贺新郎辛弃疾一、 学习辛弃疾的爱国豪情,认识其不凡的志趣与坎坷的经历。二、 体悟这首词的感情特征,从中领会辛词“肝肠似火”的特色。三、 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学习辛词的语言特色。辛弃疾画像一、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岁
25、末,陈亮顶风冒雪,跋涉数百里,从浙江永康去到江西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互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父文),两人畅所欲言,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别后二人曾作贺新郎同韵词多首反复赠答,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此次会合本有着明确的主旨,即讨论新形势下抗金恢复的可行性与具体规划,而收复中原正是辛弃疾梦魂萦绕的目标,因此其兴奋自不待言。辛弃疾已被朝廷废弃多年,且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激动之余,对前途也不无担忧。只要当政者不改变其一贯的投降路线,则虽有大好时机仍将蹉跎而过,两位词人的多年经历已经给予他们深刻的教训。在这样的情势下,词人表达的感情是慷慨悲凉、奔放而郁勃的
26、,格调悲壮沉雄,发扬奋厉。二、 即事叙景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贺新郎词的上片颇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辛弃疾以忠愤填膺的抗战志士秉笔作词,其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抑,不免直泻笔端。“我病君来高歌饮”数句,叙两人会谈时情景,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的环境氛围,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
27、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写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与上片不同,这首词的下片则主要是直接抒怀,用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写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事无两样人心别”,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深刻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接着他通过质问强调神州大地多数时候都是山河一统的,分裂只是暂时局面。然后他用三个典故来说明志士长期受到压抑的事实,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言的不平。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引起词人的激愤,誓补天裂,坚定了自己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念。三、 词的开头一句“老大那堪说”,字面上说自己年纪老大而无成
28、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了。这与尾句的“看试手,补天裂”的雄壮似乎自相矛盾,而事实上作者的心志从无二致,抗金收复国土从来都是他的夙愿。开头一句的意思实质上是被迫闲居虚掷年华的愤懑,被压抑的愿望因为好友的来临而爆发出来,其抑也久,则其发也勃然,前后感情正相吻合。四、 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且用入声字作韵,情调尤显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宕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关汉卿一、 认识本曲所表现的作者形象,理解关汉卿在这里表达的思想倾向。二、 认知元曲的几种形式,了解元曲的艺术特色,重点理解本曲的艺术成就。三、 正确认识本曲所包含
29、的思想情感。电影关汉卿剧照一、 在不伏老中,作者以风流浪子形象出现,其特点是表面上以沉迷酒色、及时行乐、自夸自豪,故意突出眠花卧柳的生活,流露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其次,以“老狎客”自居,事事不甘落于人后,透露出艰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性格;第三,追求生命的光彩,能力超群,珍惜寸阴,绝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价值观。这种形象不乏夸张色彩,其实表现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恶痛绝和完全不合作态度,其愤世嫉俗的情感倾向绝不同于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不伏老”的实质便是顽强的斗争精神。二、 在本曲中,作者故意夸张自己的“风流浪子”个性。在首曲中即一口气用了六个“花”、“柳”,人之所不齿,“我”偏引以为荣;其后以“郎君领袖”、“浪子班头”自居,极写风月场中的生活经历;然后突出“不伏老”主题,突出自己老而弥辣的特点;尾曲在豪情的基础上更加显示桀骜不驯的一面,其信念之坚定偏以诙谐笔调出之,一个放浪不羁的“老狎客”形象便呼之欲出了。三、 本曲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用第一人称袒露胸怀的方式,抒情写意,酣畅淋漓。曲中大量运用短促有力的排比句、生动通俗的比喻句,形成了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衬字的运用,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语势跳跃,跌宕有致,恰好表达出浪漫不羁的内容和“风流浪子”无所顾忌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