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医学科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 物理治疗.第一章 功能评定第一节 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二、身高与体重三、肢体长度和围度第二节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一、四肢关关节二、脊柱关节第三节 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第四节 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二、仪器评定第五节 感觉评定一、浅感觉二、深感觉三、复合感觉第六节 平衡评定一、临床观察二、量表评定三、仪器评定第七节 协调评定一、上肢二、下肢第八节 步行评定一、步行能力二、步态分析第九节 心血管评定一、心率二、血压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 呼吸评定一、通气功能二、代谢当量三、心肺联合运动试
2、验第十一节 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三、疼痛问卷附录: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 运动治疗第一节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 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 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 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 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 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
3、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 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 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 神经发育疗法一、Brunnstrom技术二、B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 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十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 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三章 物理因子治疗第一节 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二、直
4、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三、低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第二节 光疗法一、红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三、激光疗法第三节 磁疗法一、静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第四节 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第五节 冷疗法一、冷疗法二、冷冻疗法第六节 热疗法一、石蜡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三、泥疗法第七节 压力疗法一、正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第八节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 作业治疗.第一章 作业评定第一节 作业表现层次一、作业需求二、日常生活活动三、工作四、生存质量第二节 作业构成层次一、手功能二、知觉功能三、认知功能第三节 物理环境一、家居和社区环境二、工作环境第二章 作业治
5、疗第一节 作业表现层次一、日常生活活动二、娱乐与休闲活动三、职业康复第二节 作业构成层次一、功能性作业活动二、手功能三、知觉功能四、认知功能第三节 环境改造与辅助一、自助具适配二、助行器使用三、轮椅选择与使用四、环境适应与改造第四节 矫形器制作与使用一、矫形器制作二、矫形器使用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第三篇 言语治疗第一章 听力障碍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主观测听二、客观测听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声音察觉训练二、声音辨别训练三、声音识别训练四、声音理解训练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第二章 失语症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失语症二、口面失用症三、言语失用症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听理解治疗技术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
6、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六、辅助交流技术第三章 构音障碍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呼吸评定二、喉功能评定三、口唇评定四、下颌评定五、软腭评定六、舌评定七、反射评定八、言语评定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舌感觉运动技术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三、下颌运动技术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五、声带运动技术六、呼吸训练技术七、发音训练技术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第四章 吞咽障碍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口面部评定二、吞咽功能评定三、摄食吞咽评定四、吞咽失用评定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二、咳嗽训练三、门德尔松手法四、屏气吞咽训练五、吞咽反射促
7、通技术六、电疗七、球囊扩张技术八、进食训练第五章 发声障碍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发声的客观评定二、声质的评定第二节 发声训练治疗技术一、基础发声训练二、发声矫治训练第六章 口吃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儿童口吃评定二、成人口吃评定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儿童口吃治疗二、成人口吃治疗第七章 唇腭裂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二、语音评定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发声异常训练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三、构音训练第八章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第一节 评定技术一、物体操作评定二、语言发育能力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四、交流态度评定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
8、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第九章 孤独症语言障碍第一节 评定技术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孤独症语言交流训练二、孤独症治疗技术对语言的影响第四篇 康复医学科相关治疗技术一、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二、截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三、关节功能性牵引四、感觉再训练五、心理治疗六、传统康复疗法(一)针刺疗法(二)灸疗法(三)推拿疗法(四)拔罐疗法(五)刮痧疗法(六)传统运动疗法第五篇 康复医学科终止康复治疗的规定第六篇 康复医学科常用评定量表和康复治疗计划表附表1:上肢功能评定量表附表2.下肢功能评定量表附表3:平衡功能评定量表附表4: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附表5:简易Fu
9、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附表6:痉挛的快速PROM评定表附表7:改良Ashworth评定标准附表8: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附表9:感觉指数评分(SIS)附表10: BDEA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附表11:失语症的流利性评定附表12:饮水试验及评定附表13:简短精神状态量检查量表 MMSE附表14: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表15:抑郁自评量表(SDS)附表16: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0100分)附表17:社会交往测定表附表18: 老人社交情况问卷表附表19:儿童社会生活技能测定表附表20:心功能评定(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附表21:呼吸功能评定附表22:康复治
10、疗计划表第一篇 物 理 治 疗 第一章 功能评定第一节 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 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3、设备与用具 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线检查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
11、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
12、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5、注意事项(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二、身高与体重1、定义 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
13、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3、设备与用具 皮尺、测高仪、测重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1)身高:受检者不穿鞋站立,用皮尺或身高测量仪测量头顶到足跟的垂直距离,以厘米(cm)表示。(2)体重:受检者不穿鞋,尽量去除大部分衣物,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出体重数,以公斤(kg)表示。成年人与儿童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1)成年男女:按照WHO 推荐的计算方法,男性:身高()-8070%;女性:身高()-7060%;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正负10-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其中21-30为轻度肥胖,31-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2)儿童:可参考以下公式推断,如果超过标准
14、体重20为肥胖。7 岁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8;13 岁16 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3)体质指数(BMI):通过公式计算,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WHO推荐的BMI 标准为:BMI18.5 为体重过轻;18.5BMI25 为正常;25BMI30 为轻度肥胖;30BMI35 为中度肥胖;BMI35 为重度肥胖。5、注意事项 测量身高和体重时不宜穿鞋,重复测量3 次,取平均值。三、肢体长度和围度1、定义 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肢体长度和围度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肢体骨折未固定者不宜进行长度测量,肢体的开
15、放性损伤局部不宜进行围度测量。3、设备与用具 皮尺。4、操作方法与步骤(1)肢体长度:1)上肢长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一侧。上肢相对长度为第7 颈椎至中指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至中指尖的距离;上臂相对长度为肩峰到尺骨鹰嘴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前臂相对长度为肱骨内上髁到尺骨茎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或桡骨小头到桡骨茎突的距离。2)下肢长度:受检者仰卧位,骨盆摆正。下肢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尖的距离;大腿相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股骨外侧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股骨大转子顶点到膝关节外侧平面的距离;小腿绝对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
16、上缘到内踝尖的距离,或腓骨小头到外踝下缘的距离。(2)肢体围度(周径):1)上肢围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体侧。上臂围度测量部位在肱二头肌肌腹或上臂最隆起处,一般在用力屈肘和上肢下垂放松时各测量1次。前臂围度测量部位在前臂最粗处。2)下肢围度:受检者仰卧位,放松肌肉,分别测量大腿围度和小腿围度。大腿围度测量部位是从髌骨上缘向大腿中段量一距离(一般取髌骨上极向上10cm),然后测量其周径。小腿围度测量部位在小腿最粗处。(3)躯体围度:1)胸围:通过乳头上方和肩胛骨下角下方绕胸部一周,分别在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测量。2)腹围:通过脐部绕腹部一周。3)臀围:通过大转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
17、最粗处。5、注意事项(1)熟悉体表标志,找准测量参照点。(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检查局部。(3)评定女性受检者躯体围度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第二节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测量是测定某一关节活动的范围,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不是关节两骨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一、四肢关节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肢体关节活动范围。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2)禁忌证: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者或关节骨伤固定期间。3、设备与用具 通用量角
18、器、电子量角器、指关节测量器。4、操作方法与步骤(1)通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2)电子量角器:测量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固定带固定在肢体表面,活动关节,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3)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5、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解剖
19、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2)熟练掌握各关节测量时轴心、固定臂、移动臂的具体规定。(3)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4)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5)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二、脊柱关节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定脊柱关节活动范围。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脊柱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脊柱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2)禁忌证:脊柱骨折未做处理,不能站立,意识障碍不配合检查者。3、设备与用具 脊柱活动测量器。4、操作方法与步
20、骤(1)将脊柱测量器放在拟测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器上显示的度数即为该节段的屈曲活动范围。(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受检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躯干分别前屈(向前弯腰)、后伸(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厘米表示。5、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2)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3)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4)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见附录-附表1-2-1 至
21、1-2-3。第三节 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1、定义 受检者按照检查者的指令在特定的体位下完成标准动作,检查者通过触摸肌腹、观察受检者完成动作以及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和由检查者施加阻力的能力,评定所测肌肉或肌群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和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检查前准备: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的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
22、比较两侧肌肉形态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围度;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的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体近端。(2)检查时: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一次检查动作;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的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
23、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3)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5、评定标准(1)徒手肌力检查所用评定标准见表1-3-4。表1-3-4 徒手肌力检查法评定标准级别 英文缩写 评定标准 5 N(正常)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5- N-(正常-)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4+ G+(好+) 能抗重力及接近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4 G(好) 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4 - G-(好-) 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3+ F+(可+) 能抗重力及最小阻
24、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3 F(可)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3- F-(可-)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2+ P+(差+)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小于50%全范围内活动,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2 P(差) 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2- P-(差-) 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1 T(轻微) 可扪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0 0(零) 无任何肌肉收缩(2)部分胸腰椎肌群徒手肌力检查时需要应用专用评定标准,见表1-3-5。 表1-3-5 部分躯干肌群徒手肌力检查评定标准动作 肌肉名称 评定标准仰卧位,上半身在矢状面上屈曲上腹直肌0 级:不能触及任何
25、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微弱收缩,胸廓无下压;2-级:肌肉能收缩,且胸廓有些微下压;2 级:肌肉能收缩,胸廓完全下压;2+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躯干可抗地心引力做出动作;3-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冈能离开床面;3 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3+级:双上肢在身体前上方伸直,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4 级:双手环抱于胸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4+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朝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5 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双肘平放于床面,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骨盆后倾至骶骨离开床面下腹直肌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些微收缩,但没有任何动作产
26、生;2-级:骨盆有些微后倾;2 级:骨盆完全后倾;2+级:骶骨开始抬离床面;3-级:骶骨抬离床面至约一半距离;3 级:骶骨完全抬离床面;3+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2 到3 次;4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6 次;4+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9 次;5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10 次。躯干屈曲加旋转腹内/外斜肌0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1 级:肌肉有些微收缩,但没有任何动作产生;2-级:躯干有些微旋转;2 级:躯干可完成全范围旋转;2+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能稍微离开床面;3-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能离开床面近一半距离;3 级:在上肢放松的状态下,对侧肩胛骨
27、下角能完全离开床面;3+级:双上肢伸直并举在身体前方,对侧肩胛骨完全离开床面,同侧肩胛骨可部分离开床面;4 级:双手环抱于胸前,对侧肩胛骨能完全离开床面,同侧肩胛骨可部分离开床面;4+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朝向前,双侧肩胛骨可完全离开床面;5 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平放于床面,双侧肩胛骨可完全离开床面。 6、注意事项(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检查。(2)检查中:左右侧对比,健患侧对比,且最好先检查健侧以确定施加阻力的大小;2 级肌力检查时尽量减少肢体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检
28、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3)检查后:如检查中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各部位徒手肌力检查方法详见附录附表1-3-1 至1-3-3。二、等速肌力评定1、定义 使用等速肌力测定仪,在预定角速度下,测定特定部位肌群相关参数的肌力评定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和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 等速肌力测定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1)检查前准备:1)开机,校准仪器
29、,根据检查要求摆放受检者体位,对受检者进行良好固定;2)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一致。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3)正式检查前先让受检者进行34 次预测试,以使受检者熟悉检查方法和要领;4)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 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 次。(2)检查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测试,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检查。测试速度60/s 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180/s 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 分钟,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
30、分钟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应间歇35 分钟。(3)评定指标:多采用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力矩角度,总做功,平均功率,力矩加速能,耐力比,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等。5、注意事项(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2)检查中:先检查健侧,抗阻方向与肌肉牵伸方向相反,抗阻点设在被测肢体的远端。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3)测试仪器在检查前需要先行校正,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检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4)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1、定义
31、某些部位的肌力可用专用器械评定,以获得精确的定量数据。包括握力测定,捏力测定及背部拉力测定。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关节源性等。(2)禁忌证:测定部位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组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 分别选用握力测定仪,捏力测定仪及背部拉力测定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1)握力: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测量23 次,取最大值。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 100%。正常握力指数50。(2)捏力: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捏力计,反映拇对掌肌
32、及屈曲肌的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3)背肌力:两膝伸直,将拉力器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做腰背伸展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 100%。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150200,女性100150。此检查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5、注意事项 参考等速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1、定义 肌肉耐力是骨骼肌重复或持续收缩的能力。临床常用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来评定肌肉耐力。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耐力减弱。(2)禁忌证:测定部位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
33、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3、设备与用具 等速肌力测定仪或徒手检查。4、操作方法与步骤(1)等长肌肉耐力: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0/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50的维持时间。(2)等速肌肉耐力:在等速测试仪上以180/s 的运动速度连续做最大收缩2025 次,计末5 次(或10 次)与首5 次(或10 次)的做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3)背肌耐力:俯卧位,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躯干部分悬于床外,固定双下肢,伸展腰背部,使上部躯干凌空超过水平位,直至背肌无力致上部躯干低于水平位时终止。记录受检者维持此姿势的最长时间,一般以1 分钟为正常。(4)
34、腹肌耐力: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1 分钟为正常值。5、注意事项 参考等速肌力评定。第四节 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1、定义 检查者被动活动受检者肢体所感受到的肌张力变化过程。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2)禁忌证:四肢骨折未作内固定,关节的急性炎症,四肢肌肉急性扭伤等。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肌张力分级:根据被动活动关节所感受到的阻力,
35、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1-4-1)。表1-4-1 肌张力分级等级 肌张力 标 准0 软瘫 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1 低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2 正常 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3 轻、中度增高 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4 重度增高 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2)Ashworth 痉挛量表或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若受检者出现肌张力增高,为了评定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多采用Ashworth 痉挛量表或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二者的区别在于: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在等级1 与2 之间增加了1+等级,其它完全相同(表1-4-2)。表1-4-2 Ashworth 痉挛量表与改良Ashwor
36、th 痉挛量表等级 标 准 结 果0 被动活动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肌张力不增加1 被动活动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1+ 被动活动肢体在前1/2ROM 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 中有轻微的 阻力肌张力稍增加2 被动活动肢体在大部分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肌张力轻度增加3 被动活动肢体在整个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肌张力中度增加 4 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肌张力高度增加注:没有1+即是Ashworth 痉挛量表(3)髋内收肌群肌张力分级:髋关节外展时所感受到的阻力,是髋内收肌群肌张力的特异性量表 (表1-4-3)。表1-4-3
37、 髋内收肌群肌张力分级等 级标 准01234肌张力不增加肌张力增加,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很容易外展到45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稍许用力可以外展到45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中度用力可以外展到45需要2 个人才能将髋关节外展到45(4)Penn 痉挛频率量表:评定脊髓损伤患者每小时双下肢痉挛出现的频率(表1-4-4)。表1-4-4 Penn 痉挛频率量表等级标 准0 分1 分2 分3 分4 分 无痉挛轻度痉挛,可由刺激引起每小时痉挛出现1 次每小时痉挛出现1 次每小时痉挛出现10 次(5)痉挛频率量表:受检者每天痉挛发生的频率(表1-4-5)。表1-4-5 痉挛频率量表等 级 标 准0 无痉挛1
38、 每天有1 次痉挛2 每天有2-5 次痉挛3 每天有6-9 次痉挛4 每天有10 次以上痉挛(6)踝关节痉挛:跖屈肌群痉挛者可采用综合痉挛量表,包括跟腱反射、肌张力及踝阵挛,总分7 分或以下无痉挛,7-9 分(不含7 分)轻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13-16 分重度痉挛(表1-4-6)。跟腱反射:仰卧位,髋外展,膝屈曲。检查者使踝关节稍背伸,保持胫后肌群一定的张力,用叩诊锤叩击跟腱。0 分:无反射;1 分:反射减弱;2 分:反射正常;3 分:反射活跃;4 分:反射亢进。肌张力:仰卧位,下肢伸直,放松。检查者被动全范围背伸踝关节,感觉所受到的阻力。0 分:无阻力(软瘫);2 分:阻力降低(
39、低张力);4 分:正常阻力;6 分:阻力轻到中度增加,尚可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8 分:阻力重度(明显)增加,不能或很难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踝阵挛:仰卧位,下肢放松,膝关节稍屈曲。检查者手托足底快速被动背伸踝关节,观察踝关节有无节律性的屈伸动作。1 分:无阵挛;2 分:阵挛1-2次;3 分:阵挛2 次以上;4 分:阵挛持续,超过30 秒。表1-4-6 综合痉挛量表评定项目得 分跟腱反射踝跖屈肌群踝阵挛0 1 2 3 40 2 4 6 81 2 3 4(7)脑瘫婴儿的痉挛评定:可通过抱持、触诊、姿势观察和被动运动评定。5、注意事项(1)对清醒受检者,评定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
40、感受,消除紧张。(2)评定时摆放好受检者体位,充分暴露被评定肢体。(3)先检查健侧同名肌,再检查患侧,两侧比较。(4)应避免在运动后、疲劳及情绪激动时进行检查。二、仪器评定1、定义 利用仪器如电生理测试仪、等速测力仪及肌电图等来检查肌张力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肌张力手法评定。3、设备与用具 电生理测试仪、等速测力仪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 仪器测试肌张力的方法比较复杂,通常由专门操作此类设备的专业人员按照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操作。5、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相关设备的操作流程。(2)操作时注意检查室内的操作环境尽可能一致,以减少外界的干扰。(3)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五节
41、感觉评定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有大小、形状、颜色、坚实度、湿度、味道、气味、声音等。感觉功能评定分浅感觉检查、深感觉检查和复合感觉检查。一、浅感觉1、定义 对皮肤和粘膜触觉、痛觉和温觉的检查方法称浅感觉检查。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周围神经病损(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2)禁忌证:意识丧失或精神不能控制者。3、设备与用具 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棉签、纸巾或软刷。4、
42、操作方法与步骤(1)触觉:令受检者闭目,检查者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其皮肤。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询问受检者有无轻痒的感觉。(2)痛觉:令受检者闭目,分别用大头针的尖端和钝端以同等的力量随机轻刺受检者的皮肤。要求受检者立即说出具体的感受(疼痛、疼痛减退/消失、感觉过敏)及部位。(3)温度觉:用盛有热水(4045)及冷水(510)的试管,在受检者闭目的情况下冷热交替接触其皮肤,让受检者回答“冷”或“热”。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 秒为宜。检查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5、注意事项(1)向受检者介绍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其充分合作。(2)检查时受检者一般闭目
43、,以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防止受检者过度疲劳,以免其感觉域增高。(3)采取左右、近远端对比的原则,从感觉缺失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检查;对痛觉过敏的受检者要从正常部位向障碍部位逐渐移行;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检查。(4)有感觉障碍时需要记录障碍的类型、部位和范围。二、深感觉1、定义 对受检者肌肉及关节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进行检查的方法称深感觉检查。2、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浅感觉检查。3、设备与用具 音叉(256Hz)。4、操作方法与步骤(1)位置觉:令受检者闭目,检查者移动其肢体并停止在某个位置。让受检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另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位置。(2)运动觉:令受检者闭目,检查者在较小范围里被动活动其肢体,让受检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