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7试卷.doc

上传人:美** 文档编号:429150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107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03107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03107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03107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03107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业收集整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值得下载,可以编辑!-!=开化中学2012年下学期高三自命题语文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题:(2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焙(bi)烧 亲(qng)家 倾圯(q) 呱呱(g)而泣B、惦(din)念 谲(ju)诈 横(hng)财 潸(shn)然泪下C、整饬(ch) 稽 (j) 首 跬(ku)步 与(y)日俱增D、羞赧(h) 戏谑(xu) 稀罕(hn) 当(dng)仁不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 顶梁柱 目不暇接

2、 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过新年送祝福的人们改变了以往走家串户送礼的习俗,多数人开始采用片纸只字的微博或手机来表达新年祝福。B、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新型的师生观,过去那种“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唱白脸。C、在度过了一段低迷期后,李金羽居然一发而不可收拾,以12粒进球在射手榜上独占鳌头,曾经以个性张扬而闻名的阳光少年,在这个赛季再次让人领略到那逼人的青春气息。D、王熙凤身穿绫罗绸缎,头戴金银长簪花,满身珠光宝气,富丽堂皇,与林黛玉相比,真可谓俗不可耐。4、下列各句

3、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不但不应该禁止方言,还应把它保护起来。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任何方言都是在发展演化后才形成特色的。B、近来疲软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在通胀得以控制的背景下,中央将把工作重心调整稳定经济增长上。 C、如何打造多层次良性发展的资本市场,解决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如何确保银行业安全和有效支持经济稳健发展等,都是“老金融”们要面临的新问题。D、这个“根”的腐蚀对中华民族来讲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是某一个人有没有人性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问题。5、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100字左右)

4、(4分)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6、把下面的长句改为4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微博是一种篇幅限制在140字以内,主要靠网民主动访问传播,作者所发的每条信息都能即时送到用户的首页,无须对方主动访问,且与QQ有明显不同QQ的信息只能个人查看,微博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属于典型的一对多传播的信息发布平台。7、根据漫画的画面内容,用简要语言表达出这幅漫画的主题(3分)(30字以内)二、实用文本阅读(10分)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

5、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

6、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

7、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

8、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8、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

9、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1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你对文化转型的理解。(4分)三、文学文本阅读:(22分)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10、(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

11、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

12、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17)掏挖沙

13、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

14、,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11、第2段中“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红柳树?并请分析其中“微笑”一词的手法和作用。(5分)答:_12、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请你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答:_13、文中关于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特别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_1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蕴含什么深意。(

15、7分)答:_四、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

16、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

17、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据四部丛刊本亭林诗文集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为意甚盛 心意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书籍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询问 D、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大概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悼其学之无传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B、而班史乃断之曰 惟贫而不能徙业者C、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 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D、若为己而不求名 若乃西汉之传经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

1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建议他招收门徒的劝告。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隔百世之久也会像同在一室似的。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逐虚名的人品。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等。18、给下面文言语句断句(3分)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19、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9、语。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3分)译文: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3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共6分)郑生至自泰山李梦阳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石?1几许大夫松2?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注】1丈人石:即丈人峰,在泰山最高峰西侧,状如老人伛偻而得名。 2大夫松:史记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后下山,遇大风雨,避雨在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后“五大夫”成为松的别称。20、这首诗首联是从 角度,颔联是从 的角度来写泰山风貌的。 (2分,每格1分)2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20、,完成22题。(5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2、(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2分)(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3分)(四)名句默写:23、(6分,每格1分,任选3题作答)(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论语)(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高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4)碧云天, ,西风紧, 。(王

21、实甫长亭送别)(5)去年元月时, 。月上柳梢头, 。(欧阳修生查子)24、作文:(60分)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一位大陆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的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冬天里我时常晒被子,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味道的。”撇开母女亲情不说,我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比散文家更生动些。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为什么有不少孩子长大了反而变蠢了呢!=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您的最好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竞赛试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