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9794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11月28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学制与招生对象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代码:540301学 制 :三 年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高专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2.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1) 行业背景分析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

2、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领导带领有关专业老

3、师调研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公司,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科研单位及兄弟职业学院,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

4、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2) 人才需求状况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典型代表。除既有知名企业(如:江淮汽车、合肥海尔、合肥日立、合肥ABB、科大创新、美亚光电、合肥三洋、合肥美菱等)以外,合肥及周边区域新兴企业也在不断成长,涌现出一大批高技术、高效益、高速发展的中小

5、企业,如:阳光电源、海德数控、安美达电子、中亚传感等。现阶段,安徽省显现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较为匮乏的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与产业规模。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尤其是企业大量引进新设备、新工艺,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及调试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于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十五”期间相比也正在发生比较明显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复合型人才需求、多层次化人才需求、多元化人才需求。有关统计资料曾做出预测:自2010年起的未来五年内,安徽省建材、化工、纺织及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对技能型专业人才年平均需求量的排名依次为:

6、机电一体化技术(12.2)、电气自动化技术(10.3)、机械制造(8.5)、数控技术(6.7)、应用电子技术(6.6)。由此可见,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强劲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提供了广阔的人才需求前景。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机电行业发展的信息后,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1)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2)机电产品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3)机电设备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4)机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人员需求增长5.2%;(5)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6)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7)数控机床操作、

7、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目前,全国年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全国300百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全国45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5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企业大多靠机械和电气电子专业员工岗位培训弥补不足,满足企业要求的合格机电人才其缺口非常大,严重制约了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机电实用性技能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包括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只占到全部技能人才的21。这个数字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30的比例

8、。目前高技能人才仍然比较少,只占企业总人数的5,而按照劳动部门和企业的测定,高技能人才应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给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对高等职业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3.专业定位3.1 职业面向面向先进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机电产品的制造管理与服务过程,能够在自动化生产设备维护、机电产品制造、管理及技术服务等机电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电设备的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群定位:“生产技术操作员、

9、生产管理技术员、维修技术员、产品服务技术员、项目管理员、助理工程师”。3.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面向以下工作任务:生产技术操作员、生产管理技术员、维修技术员、产品服务技术员、项目管理员、助理工程师”。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项目(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装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组成、结构、原理,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能采用正确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安装标准熟悉设备电控系统的接线布置,看懂电气气设备的装配图和电气原理图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的场所、型号和规格;认真阅读设备使用说明书理论上会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安装预防处理方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调试熟悉

10、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组成、结构、原理,正确使用工、量具知道设备工艺及质量完好标准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安全规程等规章制度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参数试验、整定方法编写设备调试报告书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选型机电一体化产品选型了解行业、市场相似的设备的应用理解设备的结构、功能、原理和适用场合能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技术方案确定具体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简单设计识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检修、维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正确认识设备正常运行状态能通过科学手段统计数据并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能根据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归纳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技术方案机电一体化

11、产品检修与维护能识记设备的参数、性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能正确使用检测诊断仪器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改造能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管理能编制设备的各种维护规章制度、项目检修具体要求、设备验收报告和总结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改造能力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对设备进行简单的升级改造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4.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4.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管理与技术服务等机电工程相关部门,从事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机电设备的

12、操作管理、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质量控制、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4.2 人才培养规格4.2.1 专业能力要求(1)机电设备(产品)工程图及技术文件的识读与绘(编)制能力;(2)正确使用各类仪器仪表、量具及工具的能力;(3)机电产品的装配检测及运行调试能力;(4)机电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的能力;(5)机电产品的技术改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能力;(6)机电产品安全生产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7)工业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整体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能力。(8)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综合分析、运行调试与维护能力;(9)机电一体化系

13、统的综合分析、运行调试与维护能力;(10)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建立工程项目规划、实施与管理的整体观念;(11)树立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及节能环保意识。4.2.2 素质能力要求(1)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克服困难的毅力、乐于奉献的精神;(2)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及严谨的工作作风;(4)熟悉适应优秀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4.2.3 方法能力要求(1)良好的技术表达能力;(2)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和知识信息的能力;(3)综合运用专业

14、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规划决策、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5)工作成果的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4.3 应取得的证书及等级(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2)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5.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现状、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以企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方式特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一体“2.5+0.5”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2.5+0.5”人才培养模式,将三个学年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全过程实施: 第一阶段:两年半的校内培养阶段。重点系统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

15、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待各项成绩合格,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和岗前培训合格证。第二阶段: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培养阶段,同时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见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人才培养模式框图校内综合成绩+职业证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内2年半人才培养阶段知识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人才培养阶段预分配顶岗实习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顶岗综合成绩+工作经历证书零距离就业校 内2.5年 培 养 阶 段 具 体 安 排学 年学 期培养内容培养目标一1公共文化知识、身心素质、道德修养等以大学文化知识能力和品行素质培养为主2专业实践认识、专业文化基础

16、、专业技术基础、职业修养等以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职业修养素质培养为主二3专业技术基础、专业英语能力等以专业基本技能、取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4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修养等以岗位技能、职业修养培养为主三5校内综合实训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训练为主毕 业 设 计 及 顶 岗 实 习培 养 阶 段 具 体 安 排(0.5年)学 年学 期周数培养内容培养目标三610顶岗实习以专业岗位工作实习培养能力为主,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10毕业设计及答辩以培养专业岗位项目工程设计与组织施工为主,经毕业答辩取得毕业证书。6.专业课程体系设计6.1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人

17、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课程开发过程是;通过企业调研,广泛了解现代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及服务管理等岗位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召开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会,深入解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从而构建基于机电相关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6.2 课程设置6.2.1 主干课程设置(1)机械制图与AutoCAD2000 (72学时)讲授地球矿物与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煤与含煤岩系、影响煤矿生产主

18、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储量管理、地质报告及地质说明书、煤矿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及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2)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72学时)讲授有关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以及煤矿井下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参数、选型原则、配套关系、使用维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对采掘机械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煤矿井下现代化生产的需要。(3)矿山机械与设备(72学时)讲授矿山运输机械提升设备、排水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选型和机械设计计算以及电气

19、控制原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能熟练使用和选择矿山机械与设备 以适应矿井生产的需要。(4)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72学时)讲授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巷道围岩变形、应力破坏的分布规律、采场周围的应力分布状态、采场顶底扳的变形破坏规律、工作面来压规律及确定方法、巷道与采场的围岩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煤矿动压现象、矿山压力测试技术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 进行采场和巷道围岩控制设计,解决有关矿山压力控制方面问题的能力。(5)煤矿开采学(108学时)讲授采煤方法中炮采、机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法等一些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和井田开拓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对矿井开采技术、机械化采煤、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

20、能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6)煤矿测量学(72学时)讲授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与直线定线、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测绘、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井下测量、巷道施工测量等内容。(7)井巷工程(108学时)讲授钻眼爆破、岩石平巷设计与施工、采区巷道施工、特殊条件下的巷道施工、井筒施工及井筒延深使学生能掌握井巷施工的基本理论、设备的选用、以及组织施工和管理能力 在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8)煤矿特殊开采方法(36学时)讲授岩层与地表移动、建筑物下采煤、铁路下采煤、水体下采煤、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大倾角煤层开采、难采煤层开采、深矿井开采、煤与煤层气共采,使学生

21、对“三下一上”开采的理论技术有所掌握,解决矿井中“三下一上”的开采方法及技术问题。(9)矿井通风与安全(108学时)讲授矿井空气动力学基础、井巷通风阻力、矿井通风动力、通风网络中风量的分配与调节、采区通风、掘进通风基础、矿井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建井时期的通风技术、矿井空调技术概论、矿井瓦斯、矿尘、矿井防灭火、矿井水灾防治、矿山救护、煤矿安全法规、使学生获得矿井通风与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管理,灾害防治技术、测试方法和设计基础等内容,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6.2.2 职业技能实践课设置(1)电气设备与采掘机械实习(60学时)第二学期(2)煤矿地质综合实训(30学时) 第二学期(3)矿井生产

22、系统认识实习(30学时) 第三学期(4)测量实训(30学时) 第三学期(5)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60学时) 第四学期(6)钳工实习(60学时) 第五学期(7)电工实训(120学时) 第五学期(8)通风安全实训(120学时) 第五学期(9)矿井生产实训(300学时) 第五学期(10)毕业实习(60学时) 第六学期(11)毕业设计(240学时) 第六学期(12)顶岗实习(300学时) 第六学期6.3 教学进程6.3.1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周安排表学年学期理论教学考试实习实训与现场教学等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入学教育军 训毕业教育总计一11712202171220二3

23、1712204171220三5202062020合计6842422021206.3.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序号项目名称(学习领域名称)(课程名称)学分学时数按学年及学期分配周学时按学期分配学分合计课堂讲授课内实践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123456考试考查18/218/218/218/22020公共课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5436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7272223体育91441612822224高等数学4727245英语914411232446形式与政策4727211117计算机应用基础47210624职业基础课1工程力学472621042机械

24、制图及CAD272522043岩石力学472601244采矿AutoCAD6108486065电工电子372581446现代企业管理2363062职业技术课1煤矿地质学472601242液压传动采掘机械372601243矿山机械与设备372601244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47264845煤矿开采学6108961266煤矿测量学3727247井巷工程6108961268煤矿特殊开采方法1363629矿井通风与安全510896126课时合计93178228252321职业技能课1军事训练260602W2钳工实习260602W3电工实训41201204W4通风安全实训41201204W5矿井生产实训1

25、030030010W6电器设备与采掘机械实习130301W7煤矿地质综合实训130301W8矿井生产系统认识实习130301W9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360602W10煤矿测量学实习130301W11毕业实习260602W12毕业设计及答辩82402408W13顶岗实习1030030010W续表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续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序号项目名称(学习领域名称)(课程名称)学分学时数按学年及学期分配周学时按学期分配学分合计课堂讲授课内实践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123456考试考查20周20周20周20周20周20周职业选修课1煤矿矿井设计24022矿山压力测

26、试技术24023矿井瓦斯防治2402小 计6120公共选修课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82应用文写作1183形体训练1184社交礼仪1185创新能力1186音乐欣赏118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篇 职业生涯规划)1182/双周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篇 就业指导)1182/双周9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下篇 创业教育)11810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4学时小 计4726.3.3 实践教学安排表编号内 容安排安排安排场 所备注学期周数学时1电气设备与采掘机械实习二130校内实训室2煤矿地质综合实训二130校外生产矿井3矿井生产系统认识实习三130校外生产矿井4测量实训三130校内5煤

27、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四260校内6钳工实习五260校内钳工车间7电工实训五4120校内实训室8通风安全实训五4120校内实训室9矿井生产实训五10300校内模拟矿井10毕业实习六260校外生产矿井11毕业设计六8240校内12顶岗实习六10300校外生产矿井合计4613806.3.4 各类课程学时分配各类课程学时结构项目学时数百分比公共课63018%职业基础课43212%职业技术课72021%职业技能课144041%选修课2828%合计3504100%6.3.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表 项 目学时数百分比%理论教学学时分配公 共 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 修 课(除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

28、学时)6304327202821812218小 计206459实践学时分配实习、实训、设计(含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学时)144041小 计144041合 计35041007实践教学设计7.1 校内实训 (1)煤矿开采方法课程实训教学项目一:矿井开拓方式设计和开采水平巷道设置项目二: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项目三:采煤工艺设计项目四: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编制项目五:采区车场线路设计(2)井巷工程课程实训教学项目一:巷道断面设计项目二:钻眼机具操作实训项目三:爆破实训项目四:炮眼布置实训项目五:锚喷支护实训项目六:掘进机操作、维护及故障排除(3)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实训项目一:乳化液泵站运行操作、

29、维护及保养项目二:液压支架操作、维护及保养实训项目三:采煤机基本操作(4)通风与安全课程实训项目一:瓦斯浓度检测实训项目二:测风实训项目三:瓦斯抽放实训项目四:通风构筑物构筑实训7.2 校外实习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以下实习(1)矿井认知实习(2)煤矿生产实习(3)顶岗实习8.教学条件8.1师资条件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所涵专业教师为:煤矿开采技术、矿井建设、通风与安全、煤矿地质、煤矿测量、矿山机械、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煤矿机械实训指导教师、采掘实训指导教师、通风实训指导教师、地质与测量实训指导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有多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上

30、兢兢业业、认真钻研业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学术水平。8.2 实训条件8.2.1 校内实训条件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校内设置有淮北矿业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包括实习矿井、地质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矿山电器综合实训室、通风技术实训室、煤矿爆破实训室等。8.2.2 校外实训条件根据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特点,学院依托淮北矿业集团及国投新集能源公司下属各煤矿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要求。8.3.3 实习具体要求(1)实习准备工作实习前要认真阅读相关专业实习指导书,了解和掌握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实习指导书的要求,按规

31、定准时进入实习场所,并且认真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并注意安全。(2)实习报告要求根据不同的实习、实训要求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用A4纸书写,字迹要求工整,格式符合要求。报告应反应如下内容:实训的时间和地点;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实训内容和实训过程;实习的收获、体会及意见。绘制相关图纸(3)纪律与安全要求保证实习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无辜缺勤。严格服从指导教师的指挥,无令不行,有禁必止。遵守各项设备的操作规程,不误操作,不乱操作。正确穿戴实习衣帽。正确使用工具。遵守各项安全规程。9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建立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组,对校内教学质

32、量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学院和煤矿企业教学评价小组,对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2)采用“四平、两查、一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四评”为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研室评教和系部综合评教;“两查”为教学授课情况检查和教学计划执行检查;“一考核”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3) 严格系教学督导工作,充分发挥系教学督导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检查,建立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控与评价机制。 (4) 强化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加强对教研室的考核和引导,扎实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各种教学活动。加大教师和教研室的考核力度,制定考核标准,把日常教学工作纳入教学教学质量考核。坚持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听课制

33、度,及时监控教学运行情况。(5)规范各类教学文件管理。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计划、教案、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进度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实验实训指导书、设计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所有教学文件全部归档管理,作为教学指导和教学改革的依据。 (6)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以便及时对教学进行改进。10.专业教学建议本专业教学内容应按照毕业生所从事工作岗位标准及能力要求,筛选出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知识点、技能点与态度点,将其组合起来,形成课程模块与项目,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体现能力本位和工学结合的内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及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突出课程特点,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先进的测评理论和评价技术及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随机抽题,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