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马克思,马克思更多的让人所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现已为多个国家所采用,其中不乏我们中国,追求共产,意味着排除资本主义,其实这本资本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工具,一个向资本主义开炮的工具。 开始阅读之前,去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由于学的是理科,所以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所知甚少,而他的著作资本论时而出现在一些我认为比较高端的场所,憧憬着什么时候也能去研读下,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读,借着这次机会,能满足我一个多年未了的遗憾吧。 写这本书的马克思之前的人生经历可谓
2、跌宕起伏,走上了革命的一条路就意味着艰险难当。马克思在伦敦的革命失败后遭到多国的遣散,因为不能按时支付房租被各个房东赶来赶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他找到了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沉思,困难的环境造就了非同一般的忍耐力,当时马克思思考的问题是那些资本家剥削的意义,剥削的是什么。为了研讨问题的答案,他每天工作16小时,终于在某日完成了这一革命史上的著作资本论。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对于资本的重新定义,马克思充分的解释资本这个人类设置的定义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了如下一个问题:工人的工资A,商品的价值是A+B,那么B就是资本家所
3、剥削的,因为一个工人能创造的价值远不止于A,但是他们只能拿到A,不管他们所创建的是多么富有价值的事物,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定义,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马克思完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一般所思考的,是成本问题,我们的固定思维就是工人的价值只能是A,其实我们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剥削潜移默化,资本主义的最基础也正是如此。 马克思在全书中让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发现家,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一件事物的发展,联系到另一件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好坏,影响到其他的发展好坏,资源的配置多少,影响到了其他的资源分配,虽然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我要多分给A,虽然从表面意义上看,可能是A创造的价值更多,但是深层次的
4、去探究,A为什么会价值更多,可以理解为资本,也可以理解为其他的事物。我们学过经济学,知道许多商品的价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往往是由其材料,做工难度,所耗时间和产量所决定的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剥削在了哪一块,为什么要剥削这一块,也是发人深省的,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就是资本的再分配,让资源在社会中利用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
5、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整本书的精髓,在于“剩余价值”,纵观全文,第一章马克思所讲的是剩余价值的定义,第二章所讲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章所讲
6、的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章则讨论的是剩余价值的后续发展如何。马克思整本书的大背景是英国,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初步小成,也可以说是带来了一定的成果,资本主义的利益最大化和资本的定义不谋而合,所以一切都是利益优先,伦敦的雾都,就是牺牲环境换来利益的最明显后果,马克思在书中反复地指出资本主义的不利之处和利用剩余价值创造价值是一种短期收益,是不长久的,对于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利于的,而最终社会主义才是一直持续下去且稳定的。 马克思在书中阐述了工人,劳动的关系,利用工人的劳动创造收益,这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在现今社会,这个模式在所有的企业都得到了体现,甚至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提及的注定消亡的资本主义模式,这不经值得人深思,理论和实践,时间和事物的发展,到底是时间改变了事物,还是事物的变化影响了自身,马克思的资本论尽管是100多年前的理论,但是至今阅读,还是感觉到他的理论的严谨,辩证和理性。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