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 地球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圆球体。2.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3. 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第二课 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1.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
2、模型地球仪。2. 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3.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或圆点,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4. 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
3、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5. 北;南S;自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减小的是南纬。东E;西W。自东向西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7. 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8. 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9. 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10. 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
4、090称为高纬度。11. 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2.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
5、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3.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4.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5.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6.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6、,这一天称为东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7.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9.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第二单元 地图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1.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2.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
7、右东”来确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3. 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4.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陡崖:等高线重
8、叠在一起。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缓坡、陡坡: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5.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或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海拔,可以通过查看图中高度表来了解不同地点的高程。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如何正确选择地图:1、去商场购物商场导购图;2、去公园游览,寻找景点公园导游图;3、外出旅游,确定行程交通图;4、了解城市社区分布情况 城市社区分布平面
9、图;5、了解某地地形地形图;6、了解省区分布政区图;7、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世界政区图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1. 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3.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4.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
10、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5. 四大洋:太平洋(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西洋(东西略窄、南北狭长,形状略呈“S”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从大到小排列)6.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第二课 海陆的变迁1.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如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大量的煤矿,云南抚仙湖湖底发现古人类遗迹。此外,人类活动
11、也能引起海陆变化,如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2.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大陆解体、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3. 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4.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5. 七大板块:亚欧板块、大西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
12、、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6.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第一课 天气与气候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3. 判断天气和气候的方法:短时间为天气,长时间(超过三个月)为气候。4.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运动状况的图像。5. 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周)报”。6. 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空
13、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对人体健康越有利。空气污染指数在0-50为优级,51-100为良级,101-200为轻度污染,201-300为中度污染,300以上为重度污染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2.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3.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4.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5.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疏的地方
14、,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6.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7.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 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
15、球弯曲地多。8.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气温的单位为,读作摄氏度;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又被称为“隐形杀手” 第三课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雨极”。5. 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6. 测
16、量降水量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2.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3. 温带气候类型:温带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4.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
17、地面覆盖着很厚的冰雪;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5.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1.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2. 纬度因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纬度越低,一般降水多,气温高;纬度越高,一般降水少,气温低。3. 海陆因素: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由于海洋和
18、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海洋高于陆地。4. 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气温下降约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1. 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2. 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1.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 人口增长的快
19、慢,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度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为人/平方千米。4.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人口稀少。5.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
20、、乡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6.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21、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4、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佛教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5、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6、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及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非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1.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2.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与分布也千差万别,有的呈团状,有的呈条带状,还有的呈点状等。在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聚落零散分布,数量较少。3. 聚落文化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