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14671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5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巫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巫溪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本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重庆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巫溪县委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脱贫攻坚的意见编制。本规划的共涉及全县32个乡镇(街道),重点聚焦150个贫困村、35个相对贫困村以及2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6个深度贫困村的发展。本规划期限为2016至2020年。第一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

2、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决战决胜的意志和勇气,采取超常规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5.45%下降到10.97%。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逐步缓解,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县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3、精准脱贫。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第二节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围绕“如期稳定脱贫、巩固攻坚成果、完善长效机制”三大任务,聚焦“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特殊贫困人口”三项重点,全面深化政策措施,全面动员各方力量,全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三节 脱贫目标 到2019年,全县综合贫困

4、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整体脱贫摘帽、1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现行标准下9.38万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越过扶贫标准线、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脱贫越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设施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和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力度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贫困村全部销号。到2019年

5、,15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按照贫困村解决“八难”、实现“八有”标准全面实现整村脱贫。贫困村通畅率、撤并村通达率达100%;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农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农村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不安全问题。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到2019年,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脱贫人口错退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深度贫困乡镇、村完成攻坚任务。到2020年,红池坝镇、天元乡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16个深度贫困村突出贫困问题有效解决,脱贫攻坚成果显著提升,示范带

6、动作用充分发挥,实现高质量脱贫。相对贫困村贫困有效解决。到2020年,35个相对贫困村“插花”贫困问题有效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巩固。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动态监测、脱贫后扶、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专栏1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主要指标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指 标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属性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9%10%10%预期性脱贫人口(人)73171100060005480约束性销号贫困村(个)11138约束性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人)850080008000约束性农

7、村集中供水率(%)83%85%90%95%预期性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62%85%100%100%约束性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100%100%预期性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户)10基本解决预期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2356预期性第二章 产业发展脱贫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第一节 特色产业扶贫一、推进“1112”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一)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充

8、分利用现有养殖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养殖业。以山羊为重点、肉牛为辅,按照“小规模、大集群”的发展模式,优化良种场、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布局,持续推动“百万头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建设。依托肉羊(牛)产业带和肉羊(牛)产业集中区建设,新培育100个草食牲畜养殖示范家庭农场、100个新型职业农民、草食牲畜养殖合作社80个。在下堡、中梁、天元等乡镇新发展山羊良种场20个以上,扩繁场100个以上。在小溪山、南部片区、通城片区、宁厂片区、渝陕鄂交界片区、西溪河流域片区、文峰片区、尖山片区等建设优质山羊养殖基地,新建山羊养殖基地8个(集中连片)以上。在菱角镇石安村、九盘村,塘坊镇双柏村,凤凰镇兴旺村,胜利

9、乡胜利村,文峰镇思源村,上磺镇严家、石峰、焦山村,古路观峰、大泉村,红池坝镇金家、铁岭村发展山羊养殖小区,建成山羊科技养殖小区20个、山羊特色养殖专业村20个、肉牛养殖小区10个。发展肉羊深加工,培育巫溪羊肉品牌,优化山羊区域化布局,促进山羊产业链形成。(二)建设优质马铃薯产业基地。深入推进全市脱毒马铃薯种源基地、加工专用型原料和优质商品薯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马铃薯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互助、股份联合等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培育成为马铃薯专业户,贫困村培育成马铃薯专业村。采用连片式布局,整合贫困村资源,强化马铃薯良种基地建设,形成“尖山(良种基地)-朝阳(良种基地)-文峰(微型薯

10、原原种薯基地、良种基地)-塘坊(良种基地)-胜利(原种基地)-峰灵(原种基地)-徐家(原种基地)-红池坝(原种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带。建设秋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2万亩,脱毒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原种基地1万亩,良种基地10万亩,年产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5万吨,良种15万吨。建设标准商品薯基地50万亩,加工专用马铃薯基地10万亩,菜用薯基地30万亩;建立马铃薯标准化质量控制中心1个。组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个。培育马铃薯加工企业3家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马铃薯总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三)巩固发展优质烤烟产业。以基地为载体,打造现代烟草产业示范园,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

11、完善烟草产业基础设施,加强烟草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烟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逐步提高上中等烟比例,树立巫溪烟叶特色,为加工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促进烟农增收。到2020年,建成“古路-塘坊-文峰-朝阳尖山田坝胜利”“通城-兰英-双阳”、“天星-长桂-下堡-鱼鳞-乌龙”等3个烤烟示范基地;稳定发展5000亩烤烟乡镇4个,2000亩乡镇7个,1000亩以上乡镇4个。全县基本烟田稳定在4万亩,烟叶产量稳定在8万担左右。(四)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独活、前胡、云木香、金荞麦、苍术等道地药材,稳步推进太白贝母、川牛膝、半夏等名贵品种药材产业发展,在中药材基地乡镇每年至少打造一个以

12、上规范化示范基地,重点选择在贫困村适宜产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基地。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应用,夯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基础。建成“红池坝镇-田坝-天元-中梁-下堡”、“长桂-天星-宁厂-兰英-双阳”2个林药间作标准化药材产业带,重点打造“峰灵-古路-文峰-朝阳-尖山”粮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红池坝镇、尖山、朝阳、古路、峰灵、兰英、双阳、下堡、土城、天元等乡镇重点药材基地。建设朝阳、峰灵、兰英等乡镇种源基地。培育和扶持种植大户50户以上,家庭农场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引进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1-2个,培育市级中药材名牌农产品1个。力争到2020年,实现在地药材面积

13、达到20万亩,其中种源基地达到3万亩、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5亿元。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蔬菜产业。巩固蔬菜供应保障基地建设,推进特色专业村和蔬菜标准园建设,提高规模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蔬菜品牌。城厢、凤凰、通城、古路、上磺、菱角等乡镇建设叶菜、反季蔬菜县城保供基地1万亩,乡镇保供蔬菜基地1万亩,中心乡镇1000亩,一般乡镇500亩;塘坊、文峰、朝阳、尖山、胜利、峰灵、上磺、古路等乡镇建设商品蔬菜基地10万亩;红池坝镇、文峰、朝阳、尖山、田坝、塘坊、下堡、徐家、白鹿、中梁、通城、天元等乡镇建设加工蔬菜基地3万亩;古路镇、文峰镇建设良种选育与扩繁基地200亩。发展蔬菜

14、生产、农资供应、冷链物流、蔬菜加工、市场营销等相关企业10家,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组织50个。力争到2020年全县蔬菜基地常年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达到6亿元。(二)生态渔业。以市场为导向,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全县水域和水产资源,加快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着力构建良种场繁育、技术支撑、渔业监管、现代营销等四大体系,推进生态渔业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全县流水、微流水养殖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000吨以上,名优鱼类苗种繁育能力达到500万尾以上。建成大鲵养殖示范小区、土著鱼流水养殖示范小区,培育宁河水库有机鱼品牌。以大宁河、柏杨河、东溪河、西溪河、后溪

15、河、湾滩河、汾水河沿线的田坝、下堡、鱼鳞、大河、宁厂、天星、凤凰、菱角、花台、蒲莲等乡镇作为水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生态渔业规模化养殖户50户以上,建立生态渔业组织机构10个,打造特色生态水产品养殖品牌1个。(三)特色林果。结合生态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特色林果业。打造清脆李、蜜柚、干果产业链。重点在城厢、凤凰、通城、古路、上磺、菱角、胜利、峰灵、花台、下堡等乡镇发展特色水果,重点发展樱桃、猕猴桃、枇杷、西瓜、草莓、桃、杏、葡萄等。在田坝、文峰、胜利、凤凰、城厢、通城等乡镇发展核桃、蜜柚。以大宁河文化长廊、红池坝、鸡心岭等景区为依托,结合“两环一线”生态旅游带,打

16、造青脆李观光果业带,在城厢、峰灵、上磺、古路、凤凰、胜利、塘坊、文峰、徐家、白鹿、土城、通城、兰英等乡镇,发展错季清脆李10万亩。支持发展林药基地、茶叶基地建设。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提高林地产出率,推进林果产业提速增效,拓展新兴林果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做精品种、做强产品、做大产业,构建林果产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相促进的特色林果产业体系。建立巫溪水果信息网站,开展产区、产业和产品宣传,进行果园风貌展示,开展优质产品品牌宣传,打造巫溪优质水果品牌3个以上,提高巫溪优质水果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培育一批特色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果业专业合作组织

17、和家庭农场。到2020年,建成保供伏淡季休闲水果基地1万亩,产量2万吨;低山宁河柚基地5万亩,产量10万吨;中高山错季青脆李基地10万亩,产量10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辐射带动70个贫困村脱贫。(四)大宁河鸡。坚持市场导向,以科学饲养和现代化管理为手段,发挥山地、草坡资源优势,坚持圈养与放养相结合,合理确定饲养规模,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资源保护场和育种场,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发展资源保护户300户,扩大20万只规模林下养鸡示范片(点)、10万只规模大宁河鸡养殖专业村,创建大宁河鸡加工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品牌。在菱角、朝阳、双阳、兰英、长桂、天星乡等6个乡镇重点开展大宁河鸡种源

18、基地建设,在全县30个乡镇开展商品及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巩固和扩建种鸡场、品种资源保护场,加强专家大院建设,开发大宁河鸡深加工产品。到2020年,全县出栏大宁河鸡1000万羽,建成深加工企业1-2家,实现大宁河鸡产值3亿元,带动45个贫困村脱贫。(五)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高山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避暑纳凉、健身养老乡村游,大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乡土情怀的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引导贫困人口发展乡村旅游,提升贫困人口从事旅游业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依托贫困地区

19、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等资源,积极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农业+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发展。适应农业+旅游发展的需要,支持“农旅融合”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农业观光、采摘等节会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农事活动,依托节会办旅游。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发展,鼓励贫困户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从中受益。依托宁厂古镇、灵巫洞、剪刀峡等景点,在凤凰镇、城厢镇、胜利乡、天星乡、宁厂镇、菱角镇等打造特色鲜明的城郊休闲旅游区。依托重点景点和特色资源,实施“百里环线画廊、千户森林人家、万户生态农庄”工程,在文峰镇、朝阳镇、天元乡、中梁乡等

20、乡镇,以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主题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以边贸风情带为核心,带动徐家镇、鱼鳞乡、乌龙乡形成边贸乡村手工文创产业,依托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英大峡谷景区、大官山景区、云台观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品牌效应,辐射带动通城镇、兰英乡、双阳乡等乡镇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基地、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上磺镇、峰灵镇、蒲莲乡、花台乡等形成以农耕生活、农牧体验为特色的山野乡村旅游度假地。进一步开发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旅游产品,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接待、旅游服务,引导当地贫困人口在分享旅游资源中获得更多收益。支持旅游景区、特色小镇、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和保护,加大力度保护贫

21、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三、大力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效益(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扶持特色资源加工业发展,着力引进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家庭务工就业。鼓励城市资源下乡、龙头企业进村建立产业基地,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小微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贫困户以宅基地使用权,采用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企业,围绕特色资源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重点和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引导农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促进湿度规模经营。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

22、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因地制的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引导发展和建立贫困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构建农民合作社示范体系。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对贫困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3)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立足现有“巫溪洋芋”、“板角山羊”、“大宁河鸡”、西洋参、巫文化乡村旅游品牌等为主导的关键品牌,突出品牌建设重点,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程监管,夯实现有农产品品牌的质量基础。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大力推进农产品地

23、理标志和商标注册工作。加大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市场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体系。专栏1 特色产业扶贫工程项目“1112”重点产业:稳固和推进草食牲畜、马铃薯、中药材、烤烟等重点产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分别开展山羊良种场、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建设,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订单种植基地及烤烟种植基地巩固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蔬菜、生态渔业、特色林果、大宁河鸡、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特色专业村和蔬菜标准园建设。建立蔬菜高标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园1个。发展伏淡季水果2.3万亩,其中青脆李

24、1.3万亩;发展优质核桃13万亩,其中新建10万亩、改造3万亩。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引和发展一批以“1112”重点产业和五大特色农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强化加工基地建设,引进肉羊龙头企业,改扩建马铃薯淀粉加工生产线,建成蔬菜加工企业3家。建成大宁河鸡深加工企业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1112”主导产业和五大农业特色产业链培育各个产业链环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项目、政策上重点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中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倾斜,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扶持机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品牌培育:构建以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品牌,通过传统品牌的提升、新

25、型品牌的培育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品牌基地建设、品牌商标注册和认证,打造县级、市级优势品牌。第二节 电商扶贫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专项行动”,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30个乡镇和村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站)。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集成县、乡镇、村三级涉农平台服务功能,统一打造跨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门户网站及APP应用体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和改造服务网点,引导电商企业拓展乡村业务。加强交通、商贸物流、供销合作、邮政等部门及大型电商、快递企业信

26、息网络共享衔接,鼓励整合资源和服务。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以贫困村为重点,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建成电商扶贫示范试点5-10个,培育3-5个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30人。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网上商店,鼓励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购直销联系。实施电商扶贫工程,逐步形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对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就业的,鼓励电商企业免费提供网店设计、推介服务和经营管理培训,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贷支持。第三节 资产收益扶贫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村

27、集体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集体股权并按比例量化到农户;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推进财政扶贫资金量化确权改革,按照“折股量化、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的要求,遵循“谁贫困谁享受”的原则,推动扶贫从资金到户到权益到户的转变。以财政资金为纽带,通过股权化方式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吸纳贫困户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优先给予财政贴息补助和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开展资产

28、收益扶贫。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持股贫困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享资产收益。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创新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补助方式,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第三章 转移就业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保障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合法权益,开展劳务协作,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已就业贫困人口稳定

29、就业和有序实现市民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未就业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第一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掌握贫困人口就业需求。依托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在基本掌握贫困人口个人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针对转移就业,逐户逐人摸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就业意愿、劳动技能、就业区域、就业行业等需求,对贫困人口就业需求进行动态管理。提高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优先将贫困人口纳入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范畴。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根据不同需求分类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送技能、送培训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培训机构、专业教师到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村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培训提供

30、便利。加大对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对参训农村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实施“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计划和劳务经纪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为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利用车间课堂、田间课堂、院坝课堂,广泛向贫困农民传授务实管用的实用技术。150个贫困村各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帮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个贫困村培育6名以上创业大户。力争到2020年,全县培育1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000人、农

31、村经济能人1000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6万人次,“雨露计划”培训14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万人次。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就业。建立就业培训与人口转移对口帮扶机制,积极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协作,完善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健全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农民就业指导互联网平台,探索建设“互联网劳务市场”或“在线劳务市场”,加强信息互动,拓展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渠道。大力开发农村保洁、护林、公路养护、山塘水库管理、地质灾害、劳动保障协管等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难

32、以实现市场化就业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和残疾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设立脱贫就业创业补助金,帮助有意愿、有条件创业的脱贫户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指导,着力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沉得下、留得住的农民创新创业骨干队伍。完善配套政策,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20年,力争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公益性岗位

33、过渡性安置3000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岗位500个。专栏2 转移就业脱贫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150个贫困村各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帮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个贫困村培育6名以上创业大户。全县培育1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6万人次;“雨露计划”培训14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万人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000人、培训农村经济能人1000人。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着力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沉得下、留得住的农民创新创业骨干队伍。力争到2020年,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0人、公益性岗位过渡

34、性安置3000人、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岗位500个。第四章 易地搬迁脱贫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饮水安全、出行、用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后续发展有门路、转移就业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第一节 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生产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结合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县拟实施3.2万建卡贫困人口搬迁。其中:2016年至2017年完成1.65万人搬迁,2018年完成0.

35、8万人搬迁,2019年完成余下建卡贫困人口搬迁。第二节 稳妥实施搬迁安置搬迁方式。包括自然村整村搬迁和分散搬迁两种。其中,生存环境差、贫困程度深的村庄,应以自然村整村搬迁为主,根据财力同步实施农村非建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方式。根据搬迁对象意愿,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集中安置。依托农民新村、小城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续建既有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增安置点,引导搬迁对象集中安置。特困、孤残等搬迁户实行集中供养安置。分散安置。包括“插花”安置、转户进城、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第三节 主要建设任务安置住房建设。严格执行建卡贫困人口搬迁建

36、房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可采取预留宅基地、预留加层等方式预留建设空间,待稳定脱贫后自行扩建。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围绕改善搬迁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安置区水、电、路、通讯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搬迁相关的农村公路、生产便道、农田整治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迁出区宅基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对搬迁户原宅基地等建设用地,以及腾退、废弃土地进行复垦,适宜耕作的优先补充耕地资源。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扣除新建占地面积后节余指标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形成地票并获取地票价款。引

37、导搬迁户将地票价款用于安置住房建设。加快对迁出区符合条件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程。第四节促进稳定脱贫大力发展搬迁后续产业。对迁出区耕地、林地等,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适度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搬迁农户获得产业经营收入或土地租金收入。积极参与安置区域产业发展,在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附近安置的,培育发展小微企业,发展手工加工、景区服务等配套产业;在农民新村等安置的,积极参与安置地农牧业发展,培育种养殖大户。促进搬迁人口就业。积极开发适宜搬迁人口的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工作岗位,为搬迁人口就业创造机会。针对搬迁人口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38、开展劳务推介,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强搬迁人口与用工单位对接。加大搬迁人口社会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纳入低保范围。搬迁后转户进城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前在原住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保险等政策的,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乡(镇)政府做好衔接工作。专栏3 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加快道路工程、供电工程、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等生产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对迁出区实施造林绿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积极稳妥推

39、进易地搬迁。因地制宜推动后续扶贫产业发展,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和“职教扶贫”,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第五章 教育支持脱贫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一节 不断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普惠率及入学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六大功能室”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为抓手,倾斜支持边远农村学校建设,完善边远村级学校的基本功能,提升末端教育发展水平。办好中心乡镇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快部分中心乡镇学校改扩建,增大办学容量,保障办学基本需求。切实

40、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白鹿镇、通城镇、花台乡、下堡镇等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抓好红池坝镇、天元乡深度贫困乡镇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养和转移中的作用。重点建设好涉农、旅游、电子等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高中,提高就业比例。第二节 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各类教育资助。建立完善从贫困幼儿到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健全完善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生信息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贫困学生救助档案,落实国家及市县各类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贫困学生资助补充机制,设立县级配套资助项目,实施学前教育建卡贫困幼儿

41、资助、特殊困难群体学生专项资助、城区就读农村建卡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子女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非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计划等,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关爱特殊群体。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统筹各类社会资助,对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资助。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建立普惠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第三节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发挥巫溪县职教资源优势,与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有机结合,针对全县贫困人口,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全培训以及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创业指导培训。立足实际、

42、聚焦扶贫、搭建平台,开展扶贫创业培训、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强化乡村旅游经营者、电子商务能手、微信企业经营者、特色种植、养殖业知识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第六章 健康救助脱贫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就医费用个人负担大幅减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加强30个乡镇中心

43、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对150个贫困村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贫困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村医。到2020年,实现100%贫困村卫生室房屋、人员、设备“三配套”和标准化全覆盖。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免费提供健康体检、随访和转诊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健康指导和健康咨询。加强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建成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全人口健康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全覆盖的信息共享平台。第二

44、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探索更加合理的社会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障机制,加大贫困医疗救助力度,逐步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补助比例,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一站式”结算。建立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制度。重点解决政策范围内无法报销的大额自费和医保目录外的自付医药费。探索扶贫小额保险,为农村扶贫对象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残疾以及医药费用提供保险保障。第三节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康复、急救等方面的公共卫生职能,提供安全、价廉、可靠、覆盖面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共卫生服务

45、均等化,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切实保障群众健康。专栏4:全面扩大健康救助范围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协作,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探索更加合理的社会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障机制,动员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广开筹资渠道,提高医保报销补助比例,落实自付部分阶梯性补助,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和大病保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基层健康教育宣传,完善乡镇

46、卫生院和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精神卫生保健院的服务能力,建立精神保健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七章 生态保护脱贫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水土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置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管理化肥、农药、农业

47、废弃物使用。第二节 培育壮大林产经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支持贫困农户兴办“森林人家”、发展与生态旅游关联度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工艺品加工业,做大做靓森林人家品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建成适度规模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优化林下经济结构,促进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第三节 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资金向深度贫困乡镇(村)、向建卡

48、贫困人口倾斜。设立森林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到2020年,全县森林护林员公益性岗位达到1500人,助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专栏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养殖场污染防治及粪便综合利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第八章 兜底保障脱贫统筹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兜底。第一节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平台建设。结合巫溪县情,识别低收入群体,建立低收入人群数据库和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保尽保;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鼓励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