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
2、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
3、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 预习自学 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 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问题三:看课本 53 页表 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1、核电荷数= = ; 2、原子中质子数 等
4、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一般的氢原子无 。问题四: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它们所带的电荷 ,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问题五: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 决定。二、 小组合作 相互研讨同位的或前后的为一个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研讨,订正错误。三、 交流展示 巩固知识四、 反馈测评 强化知识1、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在原子结构中不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 、质子 B、中子 C 、电子 D、.原子核 3、某些花岗石材料中含有放
5、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质子数为 86,中子数为 136, 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50 B、86 C、136 D、222 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原子核 5、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 ) A.质子、中子、电子 B.原子核、原子、分子 C.中子、电子、原子 D.中子、原子、分子五、归纳总结 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一个质子的质量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一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一个质子质量的 1/1836 小结:决定原子质量的主要是_数和_数。2、 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六】、结束语(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
6、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我感知,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结构。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
7、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3、情感态度与价值(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学习。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二、教法分析(展示):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三、学法指导(展示):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
9、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一)温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例题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
10、究欲和求知欲。(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1、学生讨论:1)、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2)、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2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
11、,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2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
12、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
13、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借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1. 原子的构成2. 相对原子质量3. 课后作业。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