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2389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译文解析】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7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部编版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35篇16年级1.【咏鹅】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注释: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

2、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写得自然、真切、传神。2.【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夜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只听到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想起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儿不知道被吹落了多少呢?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科举连个进士也没考中,所以回

3、到故乡。【春晓】就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前两句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悦耳动听,是美的。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第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最后一句又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3.【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

4、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注释:李白【静夜思】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李白时年26岁,当时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住在扬州旅舍,抬望天空一轮皓月,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李白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应该是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

5、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4.【风】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注释: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

6、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 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5.【江南】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

7、,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注释: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映射出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秀丽的江南风光和宁静而又生动的渔家场景!仿佛有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

8、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虽然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6.【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注释:这首诗第一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碧玉这名字和柳树的颜色有关,都是绿色的。而且“南朝

9、萧绎的【采莲赋】中有句“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第三句由联想发问了: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最后一句是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又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7.【长歌行】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

10、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注释: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从“园中葵”说起,到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收获,但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

11、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8.【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注释: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考中进士,曾任过一个小官职,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前两句写所见。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

12、望见的景色,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后两句写所想。有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眼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上一层楼,要站得更高些。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让我们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9.【凉州词】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13、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注释: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14、10.【出塞】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注释: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战士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战争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丰富和爱

15、国激情。11.【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题目中的辛渐是王昌龄的好朋友,王昌龄当时在江宁做官。辛渐要渡江北上洛阳。王昌龄只能陪他走一段,然后在此分手。这个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前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送行,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好朋友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但是又想到朋友回到洛阳,就能与亲友相聚了,也

16、很欣慰!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12.【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注释:【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

17、下。敕勒族是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 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13.【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这是一首久客

18、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浙江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了,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14.【凉州词(其一)】唐代

19、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所以末句也就水到

20、渠成的表达出了边地苦寒以及将士无限的乡思离情。15.【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太阳的一抹余晖映入了林中,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作者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

21、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空山不见人,却有爽朗的笑声这个奇特的现象着笔: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16.【悯农(其一)】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注释:这首诗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

22、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迫使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想“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呢,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诗中写的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17.【悯农(其二)】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

23、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同情。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18.【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24、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注释: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

25、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就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佩戴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感受到遗憾之情。注释: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

26、岁时的作品。为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重阳节有佩带茱萸囊登高的风俗,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显得孤独。再加上遥想兄弟们在重阳日那天,佩带茱萸囊登高,更是遗憾自己不能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力量。20.【古朗月行】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

27、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注释:这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沿袭旧的内容。诗人用神话传说来巧妙加工,抒发强烈的感情,构成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

28、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2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注释: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一眼望去看到的全景是一幅绚丽壮美的图画。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二字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

29、之急。而“三千尺”更是进行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22.【赠汪伦】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注释:说中所说的踏歌

30、,是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李白一生喜欢游历山水,走到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说自己离开时,汪伦带着一群村民边走边唱踏歌前来送行,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诗的后两句是抒情。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23.【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

31、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及时的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第三、四两句写听到了春雨的动态,传出它的润物之神,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说明雨意正浓。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情不自禁地想

32、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24.【绝句】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注释:这是诗人杜甫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表达自己安适的心情和欢悦的情怀。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

33、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

34、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注释: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四川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第一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

35、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的第三、四句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其实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26.【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注释: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

36、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27.【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

37、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注释: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

38、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28.【别董大】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

39、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从诗的内容来看,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的感慨。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29.【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

40、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注释: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上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

41、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30.【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注释: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暂时有了安身的

42、处所,诗人感到很满足。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

43、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这是组诗的第五首。31.【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注释:蓑笠: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和防雨的帽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

44、人想要展示的是: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穿蓑衣戴笠帽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32.【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

45、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着,耽心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注释: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诗人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小官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然而对于常年在外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后两句采

46、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就像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的了母爱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33.【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斜:此字读xi ,为倾斜的意思。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