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2647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

2、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第一节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

3、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

4、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

5、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

6、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这里将三种分类法分别做一简介,以便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加以选择和综合运用。第一个是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

7、的一种分类体系。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将动作技能目标分成下面所列的七级: 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感知是其先决条件,在我国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

8、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第二个是哈罗(A. J. Harrow)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哈罗把动作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不设定这两方面的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其他四类较高层次的动作技能分别介绍如下: 感知能力: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

9、理解,并对动作做出相应调节的能力。包括动觉、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脚协调动作等。 体力:是包括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和敏捷性。这是学习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基础,构成运动技能训练中的基本功训练。 技能动作:指熟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以基础性动作为基础,结合感知能力和一定的体力,经过一段的综合练习,就可熟能生巧地掌握技能动作。 有意交流:指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它亦称体态语,既包括反射性的,也包括习得的,例如手势、姿态、脸部表情、艺术动作和造型等。第三个是基布勒(R. J. Kib1er)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基布勒提出应把动作技能分为四类: 全身运动:包括上下肢或部分肢体的运动,要

10、求臂和肩、脚和腿的协调。 细微协调动作:包括手和手指、手和眼、手和耳、手、眼、脚的精细协调动作。 非言语性表达: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和身体的动作等。 言语行为:包括发音、音词结合、声音和手势协调等。这个分类系统将全身运动和细微协调动作加以区别,弥补了前述哈罗分类的不足。通常在阐明教学目标时,可先根据基布勒的分类,确定全身运动的技能目标,然后再逐步列出细微协调动作技能目标。(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人的情感会影响人做出的行为选择。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

11、而,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1964年克拉斯伍(D. R. Krathwohl)等人制定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 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例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乎。 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例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

12、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然后考虑个人的事;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

13、生活方式等。值得重视的是:个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可以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例如:保持谦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等。克拉斯伍等人的分类启示我们,情感或态度的教学首先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或教科书上所介绍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和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

14、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其次,情感或态度的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各门学科也都包含这方面的任务,因为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例如:很多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就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对某种价值观的接受或偏爱。2.加涅的分类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二、教学策略设计(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

15、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名词解释(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种类&名词解释 1.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首倡此法。 发现学习的作用:(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2)有助于使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2.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3. 程序教学: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他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

16、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程序编排和呈献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4.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5. 非指导性教学:由罗杰斯提出,他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征的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特点如下:(1)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积极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2)教学中,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

17、引导和维持教学。(3)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简答题三、教学媒体设计(一)教学媒体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 按感官来分包括: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性媒体;按媒体表达手段可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二)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媒体的的特性等因素。四、教学评价设计(一)教学评价的类型简答题1.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简答题a)教师自编测验。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

18、师自编测验。b)观察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客观、详实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3.档案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评价,是依据档案袋收集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的评价。 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组织计划(最重要阶段)、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1.评分 2.报告课堂管理一、概述(一)概念及功能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填空 功能:简答题 1.维持功能:指课堂

19、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率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逐步走向成熟。(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时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课题管理具有三个重要目标:第一,为学生争取

20、更多的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简答题二、课堂群体管理如何管理简答题(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1.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和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填空2. 非正式群体:是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二)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1、填空、名词解释1.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是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为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第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

22、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法;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三、课堂纪律管理(一)课堂纪律概述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请学上的安全感,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几班可分为四类:1.教师促成的记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自我,即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4.任务,

23、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简答题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

24、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 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一般可分为品行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教师如何应对课堂问题行为:(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测量与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诊断性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