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利益整合:政府
2、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
3、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结构不良性:不满足给定条件的那些公共问题。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
4、、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政策环境:就是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公众因素的总和。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来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性质,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布局,社会的结构状况和阶级、阶层状况等。政治法律环境:是指
5、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情况。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第二,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第三,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其主要包括传统习俗文化、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水平三个层面。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和家庭化,信息高速
6、公路的开通,人类社会逐渐被互联网连城一体,并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场“网络革命”。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并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自愿性工具: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反,它在自主治理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死人主体做最终决策。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志愿失灵:志愿者组织
7、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慈善不足;慈善活动的狭隘性;慈善组织的业余性。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主要指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面对的行为者的类型和数目。新政策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决策者,其价值观或者是不为人们所知的,或者是不可能按连贯形式给予排列的。结构适度问
8、题:这类政策问题包括一个或几个决策者,以及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结构优良问题:这类政策问题往往包含了一个或几个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组为数很少的政策选择方案。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四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组成;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中实质内涵。政策议程:那些被政策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的。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9、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有四种触发机制:政治领导者、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政策方案规划:就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价值因素、政治因素、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备选方案设计:主要有变动与组合、可行性处理、修改现有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政策方案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一般来说,政策方案
10、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政策方案优选: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决策系统只能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的优选,或政策方案的抉择。公共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式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公共政策合法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政策执行:就是要把作为观念形态的合法化方案变成现实形态的东西,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时自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他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
11、职员执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这一途径的出发点并非始于政策制定者,而是从运作阶层中对于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互动的多元行动者入手,分析他们是如何影响政策目标的。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比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书上第141页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书上第143页政策执行调适模型:书上第142页政策执行综合模型:书上第143页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书上第144页高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书上第137页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订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和做好组织准备
12、等活动环节;二是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三是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追踪决策等活动环节。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政策评估标准:是指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前后对比分析:是先确定公共政策对象在接受公共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值,再减去作用前衡量出的值。实验项目研究:是一种将科学方法正式应用于政策项目的社会行动。以实验项目研究方法进行政策评估主要是检验政策项目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即是否实现了政策项目的特定目的成本收益分析:对政策
13、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同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政策评估模式:书上第175页政策终止触发机制:当某个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变革要求时,这个事件就成了政策终止的触发机制。终止障碍:政策的终止时一个政治过程,是支持和反对政策终止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高昂的成本。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及其发展变化,是马克斯注意经济分
14、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变迁理论: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影响颇深,关键在于提供了一种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制度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实质上是关于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分析,并强调制度在影响个体选择从而影响社会利益格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它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正和博弈)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和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团体主义学派: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与1971年出版了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团体主义者认为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德威
15、的团体的利益。随着各团体力量和影响的增长,公共政策将变得有利于使其影响增加的那些团体,而不利于使其影响下降的那些团体的利益。在团体主义者看来,政府管理的主要工具公共政策是各个利益团体相互斗争和博弈的产物。各个利益团体参与政策博弈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政策选择的,他们谋求的是本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利益的三重分析:正常利益:也可称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超常利益:也可称之为角色利益,是由特定内涵的。它是指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差异,不同的政
16、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定权力,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承担不同的植物,实现不同的行政目标,与这些特定权力、职责、义务、目标相对应的资源和条件,就是超常利益。失常利益:是指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履行公务为借口,利用手中职权,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如寻租、索贿、贪污等),追求正常利益和超常利益以外的各类非法利益。其主要表现为超越法定权限和程序,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团体利益或地方利益。精英分析模式: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时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们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并且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政治精英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掌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集团分析模式:集团分析
17、模型认为,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并导致集团行动,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或者代表团体利益做出选择时,才能够显示出来。公共政策是各个团体间斗争达到平衡的产物,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产生的均势。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收入的再分配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选择理论:它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的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帕累托效率:是指
18、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政府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过程。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的方向往往依存于原有的制度,从而使一种变迁方向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强化。伦理学:是指一般的信念、态度或指导惯例行为的标准。价值:客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政策理
19、论:就是对国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基本看法和意向,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运行和生产方式的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政策理想:是对政策体系和政策过程的期望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是社会的定向因素和精神支柱,从而规定了政策动机、政策目标、政策方向和指导原则。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及利益集团对政治现实、政治关系、政治发展的认知理解,集中表达了政策主体的根本利益,是政策主体政策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政策认知:就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看法和观念,包括人们对政策系统功能、作用、结构、关系等的认识。政策感情:是指人们对政策系统和政策活动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倾向。政策态度:即人们在
20、政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倾向。定量分析:从广义上看,只要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均可以看作是定量分析。在狭义上,定量分析通常被划入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管理科学、决策学、优化方法、计量经济学等范畴中。运筹学:它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和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的依据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到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线性规划:主旨思想是,如何分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用数学语言来说明,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找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处理多个目标、多方案选择的分析方法排队模型:就是通过随机服务现象的统计,研究排队服务的运行效率,找出其中规律,从而估计服务质量、找出最优的安排,判定排队系统结构是否合理,从而可以研究设计改进措施等。正态分布:是最重要最常用的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统计量值的概率分布被称为抽样分布。假设检验:是对总体的某个统计特征提出假设并判断其是否真实的方法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曲线根据一个自变量预测另一个因变量的方法称之为回归分析Power by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