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现代教育,第一节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每位心理学家、每一心理学观点或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种对人的理解,都有一种对人性的看法。人性是心理学必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两种研究取向,现代心理学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或机器可以等同,忽视了活生生的“人”的特性,导致了心理学在人性问题上的自然化倾向。人文主义心理学则注意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人的主动性、理性、精神、价值观等,认为人具有自我选择、自我调节向善的能力,因而可以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性。,(一)心理学与人性,人性即人的
2、共同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性主要有两种色彩的理解:哲学色彩和心理学色彩。心理学色彩的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性情,也包括后天学得的一切性情。心理学家持什么样的人性观决定着他的心理学研究取向、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也决定着其理论的建构。,心理学与人性,人性问题与心理学中的两大核心问题直接对应:第一,人的存在依据,即人为什么活着,人从哪里来,在心理学中表现为对人自身及外在世界如何认识的问题。第二,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即人应该怎样活着,在心理学中表现为心理学如何指导人的生活,人应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自身服务。,(二)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一百多年来,现代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七大理论派别和
3、五大主要研究取向。这些派别和取向在彼此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角度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每一种派别和取向都促进了我们对人性和人类体验的理解。,1.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这一研究取向认为大脑是我们听见、看见、哭泣、愤怒、自私、遗忘、快乐等的根源。心理是受其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因此可以用脑细胞中确切的物理过程予以解释,而这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并且,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都是受生理过程支配的。因此,增强或减弱记忆力的方法就是对与记忆有关的脑组织进行移植。这种观点下,人无需也没有主观能力,人是机械被动的。,2.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
4、子,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其代表人物华生曾声称:通过环境的控制,就能把任意一位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培训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是乞丐和小偷。人完全是由外力控制的,是被动的。,新行为主义,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注意到了人心理和行为的内部过程,引入了中介变量(如动机、需要),但动机、需要等主观意识作用仍是受环境决定的。其代表人物斯金纳(Skinner)就认为,人类从来就没有摆脱过环境的控制,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后来,新行为主义对人性的看有了很大的不同,重视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人的自主选择。,3.认知主
5、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它认为人性是既主动又被动的。它认为,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思维的支配,反对行为主义机械论的观点。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有选择地采取一定的行动计划或策略。对人或事物的知觉和解释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一个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思维心智过程。它认为,人与计算机一样,都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或信息加工系统,因而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甚至是高级心理活动。,4.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这一研究取向对人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人的行为受潜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如性和攻击)支配,受控于非理性因素。人注定要成为自己的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与动物
6、一样,我们都是受本能驱使的。人基本是消极的、机械性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自我调节性,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大影响,并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他们相信人类有能力克服冲突与挫折,从而不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其代表人物弗洛姆(Fromm)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有理性的,人的恶根源于后天的环境和社会。,5.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对人性持积极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是发展的人性是自主的,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后现代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另一种声音。它就是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科学主义心理学(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现代认知
7、心理学)的反叛、扬弃、抨击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后现代心理学反对人的“神性”,反对抽象的、至高无上的人,否定权威与霸权。人与万物、自然和社会都是平等的、和谐统一的。,2强调人的多元性,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因则人性是丰富多样的,是复杂的。强调人性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强调不能单一、简单地理解人性,主张人的多元性多于统一性。,3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且每个独特的、存在差异的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受一切差异。但同时这一个体又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实体,
8、他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只具有有限的自主性,是生活、存在于由不同独立个体组成的有机集合体中的一员。因而我们应从多视角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人和世界。,小 结,我们在认识后现代心理学及其对现代心理学反叛的同时,必须有一种辩证看问题的态度。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百余年来的探索,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中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后现代心理学虽然有许多观点比较偏颇、极端,但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它还是有许多看法颇具建设性和重大意义。我们从中汲取更多的应是它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后现代心理学为心理学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4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重新推崇人的主体性和创造
9、性。人是自由的人,是与社会、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人从根本上讲是有创造性的,每个人都有创造性能量,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责任感是人性的价值所在。,第二节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整齐划一,而学生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是多方向的,用统一的规格和标准来塑造差别各异的人,势必会扭曲人性。教育应符合学生的特点。,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应当把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因而教育应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学生在教
10、育过程中愉快、活泼、积极主动、充满自信。,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现行教育制度往往以知识学科为本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人格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教育应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更应是发展、完善人性的教育。,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差生”与“三好学生”一样都潜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积极成长、走向成功的。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都期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相信所有学生只要教育得当,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
11、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不能把学生看死、定型化。,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个潜能的发掘要靠教育来实现。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二、心理学人性观与新课程改革,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教育改革史上最大、最广、最深刻的教育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教育改革主要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大多源于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
12、使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核心理念可表达为三个“关注”:(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着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2教师观,
13、(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2)教师是发展中的人。(3)教师是促进者。(4)教师是学习者。(5)教师是学友。(6)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7)教师是“信息平台”。(8)教师是“生生不息的奔河”。(9)教师是应战者。(10)教师是“常青树”。(1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1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分析与思考题:,1根据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对人性的理解,你认为应怎样理解或解释“青少年吸烟”这一行为?2你是否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中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3回顾你的求学历程,你的老师曾经是怎样对待你的?假如有一天你成为一名教师,你将如何看待你的学生?,
14、主要参考文献:,1崔丽娟等著: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4、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钟启泉、崔允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高峰强著: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马斯洛著,林芳译: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7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Botterill,Gand Carruther,P(1999)The Philosophy of Psycho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潘菽著:论人的实质的自然方面新三界论,载潘菽心理学文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0黎黑著:心理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11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