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名称史记研究论文题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任课老师学院人文学院班级中本061班姓名学号06131125成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
2、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
3、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后将军李广的悲剧性的结局,无疑令我们感到伤心与失望。李广
4、“难封”这一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评述的焦点,一方面,大多数人是在肯定李广悲剧形象的前提下,就李广“难封”的原因作一些探讨,虽然他们所侧重的角度不同,但又无一例外地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制度的不合理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打压与迫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广“难封”不是悲剧,而是李广自身能力不及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并未就李广治军、行军、用兵上的欠缺做深入的探讨,更没有从一个良将所应必备的素质全面分析李广,仅仅简单地以汉匈战争中李广的成败来论述,这样的论证则显得有些不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李广。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司马迁优美的文字以及凝聚着他自己心血的感人的评价
5、,才使得李广为众多人所知。司马迁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通过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场面,为人们刻画出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的一代名将形象;在传中,李广俨然一位天才型将领。司马迁自为李陵之事辩解而遭受宫刑之后,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给其朋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围绕一个“辱”字倾其满腔悲愤,陈述著书雪耻之志。诚如鲁迅所言“况发愤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因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意旨自激”难免会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借史
6、记以泄其怨愤;“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一语更是道出了司马迁在评述史记中的人物时,深受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有些篇目文笔多于史笔。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对于李广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对于李广的为人更是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李广悲剧形象的形成直接导源于司马迁的悲剧和他强烈的悲悯情结。“难封”使得司马迁为李广深鸣不平,更使得唐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文人骚客为此扼腕叹息,借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后世有些学者更是把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军功制的不
7、合理和汉武帝重用外戚、打压贤士的用人政策。那么,事实真的就只是这样吗汉初,统治者推行与民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面对匈奴的抢掠更是奉行以和亲换安宁的绥靖政策;然而和亲政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边患,保证国家的安全;相反,由于汉初绥靖政策的影响,到了汉武帝时,匈奴的抢掠更加的放肆,严重地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倾轧,后宫、外戚专权,弊政连连。面对内忧外患,汉武帝采取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期用儒家经世致用的积极思想激励早已无心政事、战事的军民,消除外患,振兴大汉,以实现民族的大一统。汉武帝时的军功奖励制便应运而生。因此上,军功制的设立是应时代所需,战争所需;
8、军功制激励大汉几百万勇士拼战疆场,奋勇杀敌,其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军功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合理性理应由其对社会及战争产生的积极意义来决定,而不应以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来决定。正如商鞅所言“劳大着禄其厚,功多着其爵尊”。军人按军功来决定其奖惩无可厚非;更何况,军功制作为一种制度,对于个人的封侯来说,只是一种外因,它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而真正决定个人封侯的内因是其在军事上的成就。有些人因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否定制度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武帝用才,不拘一格。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求贤若渴,重用贤良才俊之士。在农本商末,视商人为末流的封建时代,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以商人身份被武帝重用,先后任命三人
9、为大司农,改革弊政,制定战时兴利的经济政策;卜式以牧羊为生,因捐资助军而受武帝器重,位至三公;公孙弘东海牧猪,后竟白衣封侯;主父偃以布衣之身得以进谏,武帝爱其才一年四迁荣至中大夫;卫青、霍去病虽为外戚,但其赫赫战功却非恩宠得来,而是靠个人卓绝的军事才能赢得。古人常讲“举贤不避亲”,武帝不因亲避贤,惟才是用的做法不正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君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贵品质吗后人怎能因此而指陈武帝呢诚然,武帝重用庸才李广利之流,但也是因统治的需要,君王治国不似小民理家,岂可因小过而掩大善呢李广并非生不逢时,而是他自己过于勇武,因此常常导致以小股部队面对匈奴大军的情况,这实在是李广的悲哀。李广精通骑射,“广
10、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后来,“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之辞,常常令后人感慨不已,如陆游赠刘改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又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岂足道哉”都以为李广有封万户侯之才,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李白则在古风五十九一诗中更是为李广深鸣不平“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我们读李将军列传,很多都为李广鸣不平。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李广的兄弟、下属等一些为人不过下中的平庸之辈俱得封侯而李广却终生不得封侯,令人不禁有英俊沉下僚的不平,认为是皇帝寡恩、赏罚不明
11、。但只要仔细读了这个传记就会看出,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他一生行状中虽然有无数传奇式的经历,但每逢大的战事,他基本上不是因各种原因败北,就是无功而返。换句话说,他并无什么大的军功可得封侯,似乎真应了汉武帝说他“数奇”这话。沿着传记中的线索看下来,我们会发现李广的行为方式不因客观的成败而改变,也就是说故事中决定着一系列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是普遍逻辑,而是他个人的性格。整个故事叙述的是李广一生的主要事迹,而这些事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线索,则是由李广的个性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这种时间过程的内在逻辑实际上是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回过头来看项羽本纪就会发现,其实项羽的故事同样是被这样一种时间意识
12、所支配的尽管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司马迁批评项羽违背了普遍的政治和道德逻辑;但在项羽的传记中,叙述的过程不是关注于展现项羽失败的原因,而是关注于项羽这个性格的完成。所以故事结局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不是城濮之战式的道德教训,而是类似李将军列传的悲剧性同情。史记中具有较强叙事艺术特征的人物纪传,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司马迁在谈到他撰写史记的意图时有一个人所熟知的观念,就是“发愤著书”。这意思实际上是说,他的叙事所关心的不是宏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是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他之所以“愤”,就因为他怀疑“天道”的现实性,怀疑事物的现实发展逻辑就是道德逻辑。因而体现在他的叙事中的时间过程,也
13、就不是体现普遍道德意义的客观事件逻辑,而是体现特定个人性格和命运的生命历程。王维有诗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想想当时李广经历的重要战斗,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战争胜败关系颇多,敌对一方军力如何,自己一方的士卒是否精锐,对于战斗胜败比将军的能力谋略更要重要,重要的多。李广生性木肭,不善词令平日以射阔狭为戏。以他的性格可能也得不到上级包括武帝的喜爱,在后勤装备援军,配备的将士,补给,行军路线等诸多方面不会受优先照顾。李广少以良家子从军,官至二千石凭的是赫赫战功,骁勇善战。在另一方面,政治上或是为官之道上却又步履维艰。李广为国一生,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将军,但正是由于他自己的
14、性格,才造就了他的悲剧,这正如同项羽一样,善于冲锋,但是不善于带大兵团作战。李广的悲剧命运却也正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将军功高不受赏的鲜明写照,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至今犹忆李将军”了。注释在传奇与现实之间重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李广难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5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2002年版李将军列传艺术谈史记散论之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参考文献从李将军列传看司马迁对所喜爱人物的撰写方法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7史记李将军列传的选材特色文学教育2008/09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新疆社科论坛2005/02形象厚重风采特异谈李将军列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名作欣赏2004/04论唐代诗人对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接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