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遗传育种学科 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机结合共建的学科,最初是以国家战略物资 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在拓宽到几乎所有的热带 作物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 “热带”特色 。该 学科点 1984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7 年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99 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 2000 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4 年建立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 2006 年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重要热带 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 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热
2、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以下 4 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 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主要探索热带作物育种新原理与方法,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能充分发挥新品种作用的配套技术。 ( 2)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热带作物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形成机制,分子标 记鉴定和功能基因克隆等,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新分子标记和新功能基因。 ( 3)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建立热带作物遗传转化体系和遗传
3、转化方法,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新品种。 ( 4)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主要进行热带种质资源(包括橡胶、木薯、牧草、甘蔗、旱稻等)的挖掘、保存、创新利用,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材料。 人才队伍 该 学科 点 现有讲师以上科教人员 65 人,其中校内专职人员 25 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 40 人;有教授 /研究员 34 人(含热科院,下同),副教授 /副研究员 22 人。有研究生导师 50 名,学科人员平均年龄 42 岁。 学科点 先后引进 8 名博士,在本学科在职培养硕士或博士 12 人次,在国内做博士后 5 名。在国外留学或进修 8 名。目前
4、 47 人具有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 7年来 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5 项, 经费达5687.3 万元; 横向及国际合作项目 5 项,经费为 345 元;院校科研基金 253.2 万元。国家级项目主要为: “ 973”前期、“ 973”计划、“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 专项、 中央级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现代产业体系。 部级项目主要为: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
5、助经费、跨越计划、“ 948” 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南亚热作专项、农业部科技兴农专项。海南省级项目主要为: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 科技成果奖励: 获各类奖励共 40 项。分别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 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海南省科技 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3 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 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3 项。 审定品种: 通过审定的新品种 16 个。 申请专利: 已申报的专利 13 项,已授权 4 项。 制定行业标准: 热带作物描述
6、行业标准 28 项。 出版专著(教材): 已出版的专著 43 部,待出版的专著 7 部。 发表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975 篇,其中 SCI 论文 51 篇。 教学成果奖励: 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海南省精品课程 2 项,校级精品课程 2 项。 人才培养 等 共 招收博士后 15 名 ,博士生 79 名,硕士生 307 名。在学研究生发表论文 330 余篇,出版专著 8 部, 3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为本科生教授精品课程遗传学、热带作物育种学等45 门,授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草业科学、植物保护等 10 多个专业; 依托本学科
7、申报 了 生物科学本科专业 ,并 于 2008 年开始招生。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为东南亚等国家培养了一批 农业高级人才。 学术交流 先后承办 “中国 -东盟热带农业技术研讨会”、“ IRRDB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国际植物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 协助商务部成功举办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热带农 业技术培训班”、“东盟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和学术资源优势,多次代表国家承担部分热带亚热带国家的科技援外任务。先后 邀请 国内外 著名学者、专家 100 多名 来 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数据统计截止至 2009 年 10 月) 诉讼法学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诉讼法学科于 1997 年
8、 6 月被学校确定为八大校级重点学科之一 , 1999 年 8 月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学科于 1998 年 6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批准,在海南省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从 1999 年 9 月开始招收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至 2008 年 9 月,学科已招收 10 届共148 名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 7 届共 100 名硕士研究生。同时,自 2004年起,学科获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招收 5 届共 42 人,现有 2届共 17 人毕业。学科招收的这两类硕士研究生共 190 人,已毕业的共 117 人。 队伍建设 学科现
9、有成员 20 人(含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跨专业教师各 4 人),其中 7 名博士、 10 名硕士; 10 名教授、 6 名副教授;有专职教师 12 人,校内跨 专业兼职教师 4 人,校外司法机关兼职教师4 人。 其中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有两名学科成员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大型图书;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法学的主编任务;有一名学科成员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并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担任主讲;有一名学科成员荣获教育部全国“第
10、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 人才培养 等 曾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中荣获三等奖 1项,本学科考研录取率、英语过级率等均居学校第一位。 依托该学科成立的“海南大学青年法学社” 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五年来,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生共公开发表论文 130 篇,其中属于重要刊物的 45 篇。 该学科出版教材料 7 部,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据不完全统计,学科成员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的教研课题不少于十篇(项)以上,民事诉讼法学课程 2004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五年中,学科成员在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103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25 篇,出版专著、教材
11、21 部 ,译著 2 部,大型辞书 1 部 (其中,不少科研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五年中,本学科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 25 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项目 6 项,司法部项目 2 项,省级地方政府项目 12 项,其他项目 4 项。 (数据统计截止至 2008 年 10月) 水产养殖学科简介 水产养殖学科 1999 年被列为海南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002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5 年验收结果为优秀。 2007 年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 年以水产养殖学科实验教学实验
12、室为基础组建的“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经评选 2009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方向与特色 目前设置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突出热带、海洋、生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主要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重要海水养殖 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等,为我国热带海洋生物资
13、源的保护、高值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创新性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我国热带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队伍建设 现有专业教师 29 名,其中有正高职称教师 11 名,副高职称教师 14 名,高级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 82.8%;有博士学位者11 名,占 37.9%;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国家跨世纪人才 2 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 5人、全国劳动模范1 人、全国先进工作者 2 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1人、全国优秀知识女性 1 人、海南省青年科技奖 2 人、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
14、赛“教学十佳” 1 人、海南省“ 515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2 名、有全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 6人。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 1名,兼职教授 6 名。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凝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条件 建设 拥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 -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等技术研究平台,同时,海洋实验大楼、校 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本学科还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科研成果 2003-20
15、09 年,本学科共获准立项的科研课题 115 项,国家级项目 37 项,其中:国家科技部 863 项目子课题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 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 11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 3 项、科技部其它项目 1 项;省部级课题 28 项,其它项目 50 余项。 2005 年来获得立项资助科研总 经费 2081.1 万元。其中承担和完成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国家“ 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 14 项、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 16 项 (其中国际合作 3 项 )、海水养
16、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等 27 项 (其中国际合作10 项 )。 2008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共立项国家科技项目 12 项,其中:国家 973 前期研究专项 1 项热带贝类品种改良的分子遗传和生理能量学基础、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1 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1 项、国家海洋 908 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 国家支撑计划计划委托课题 1 项, 经费合计 440.9 万元(未含 211 工程和省、校立项项目)。 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 17 项,专利 17 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
17、技成果 32 项。其中, 2008-2009 年期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和个人) 1项 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 评价技术的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和个人) 1 项 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 。主编出版专著 21 部,发表学术论文共350 多篇。 本学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设有“产学研”基地 5处,形成了很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在热带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育种和苗种繁育方面成果较突出,取得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产学研”基地帮助企业发展和个人致富,海洋鱼类繁育基地和方斑东风螺繁育基地都已成为全省水产养殖育苗大户,其产量可调节海南全省乃至地华南市场;培养
18、出数位农业企业家,其中 1人成为海南省劳动模范,并先后被评 为“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致富能人”、“海南省十大科技致富能人”、“海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学科组已有 1 人成为海南省委办公厅经济社会决策咨询小组(九人)成员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会委员、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外交流与 合作 近 5 年有 11 人次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做访问学者,共有 42 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学术交流,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先后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世界华人虾类养殖研讨会”、“ 2007 年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学 术研讨
19、会(学术年会)”、“ 2005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等。 人才培养 等 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即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鱼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优良率达 80%;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率达 32.8%,有 16 人次获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 90%以上。 2003 年以来,共招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 402 名,毕业 355 名,获得学士学位 246 名。该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132 名,已毕业 60 名,获得硕士学位 59 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 49 名、 农业(渔业)推广硕士 23 名。近 3 年来,有 43 人次与指导教师一起分别在水产学报、动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海洋科学、海洋水产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 23篇,有 9 篇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