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一、引言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我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2001年内蒙古龙源风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投标荷兰政府的CERUPT减排购买计划,这是我国参与低碳经济的开端。在京都议定书中,虽然没有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但我国出于发挥大国责任,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碳金融市场基本框架成形。2
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碳核定减排收入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支持“轻资产”型的科技服务公司。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再平衡”预示了我们必须适时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促使实体经济实现从“高碳”向符合气候改善要求的“低碳”转型,这为“低碳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而制定的途径。有鉴于此,大力发展碳金融,加快构建与完善我国的碳金融制度,这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意义
3、重大,最终还将有助于使低碳经济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主体(一)国外研究动态“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目的在于应对气候变化,并成为一系列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研究报告的主题,也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议题和舆论焦点。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已被“巴厘路线图”所采用;联合国开发署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并列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两大挑战,而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更使低碳经济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理念。在CARBONF
4、INANCEFORLOWCARBONCOMMUNITYDEVELOPMENTINEASTASIA全球环境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低碳金融在东亚国家的发展状况。HIDENORINAKAMURA,日本的政策研究员提出本文尝试解决很多的问题。指出什么是碳金融状态,以及低碳国家发展计划。资金在东亚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发展如何造福国家以及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效应对低碳社区发展中国家项目怎么样产生效应。项目的支持者,是地方政府或者是私人组织,如何更好的利用碳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HIDEYUKIMORI,该协会的副总裁提出,至少有许多CDM项目,当地的社区发展面向在每个案例研究的国家菲律宾、印尼、中国,已经有
5、一些发展型缓解项目,在印尼生产自愿碳排放额度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废纸和废水、和交通工具,但没有在菲律宾和中国。低碳发展项目,来自非营利性和非盈利民间金融却很少。在10YEARSOFEXPERIENCEINCARBONFINANCE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碳基金在2000年世界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的运作时从原型碳基金扩充而来的。这本小册子突出了一些在21世纪前10年的碳金融最重要的教训。碳理财作为温室气体缓解项目,是一个重要的源源不断的收入。迄今为止在扮演催化剂的角色的金融来源优化支持低碳投资。当我们进入第二个十年的碳金融,世界银行进行评估其经验和至今所取得的进步通知未来的发展和实施机制。RO
6、BERTBZOELLICK清洁发展机制在私营部门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对气候缓解,应该进一步鼓励。最大的障碍是,利用潜在的碳金融投资不足,可预测性低碳在清洁发展机制较低。从而支持有利的环境和总体投资环境对于吸引中数传媒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也存在一些CDM的决定有不成比例的负面影响,尤其对最不发达的国家。(二)国内研究动态1关于我国碳金融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吴玉宇(2009)年研究表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分析了碳金融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市场机制
7、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孙阿妞(2010)提出尽管近年我国碳金融交易规模增长迅速,但目前碳金融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给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该文主要分析了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巨大的政策风险问题;交易成本高昂以及知识短缺成为碳金融发展的软约束等等都对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周卫锋(2010)指出碳交易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考察碳交易和碳金融不仅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更要从战略资源、战略商品的高度来看待碳交易。文章对碳交易和现代金融业进行阐述,从而找到现代金融业和碳交易之间的框架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2碳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分析谢清河(2010)指出
8、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更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本文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更多商业风险和商业机遇的大背景下,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效应,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杨涛(2010)通过对国际碳交易市场现状总结以及碳交易中所包含的风险分析,探索性提出中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创新以及引入金融产品和发展模式参与碳交易,为中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国际碳交易提供帮助,而且为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3关于我国碳金融路径选择问
9、题的研究李卫东(2010)的金融会计期刊中发布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指出碳金融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是国际金融界的新课题,泛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不仅可以推动经营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安国俊,王风和(2010)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而低碳经济也随之成为广泛认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消
10、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导国际金融业由传统金融迈向碳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争取主动权,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以及碳交易市场体系,是当前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更是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市场稳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三、评述不可否认,中国在新的碳货币和碳资本角逐中仍处弱势。碳减排新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中国应在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基金等各种低
11、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在分析国内外具体形式下,着重分析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碳金融道路。参考文献1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200792朱紫云碳金融萌动中外机构提前落子N中国经营报,200712033郑爽碳市场的经济分析J能源研究所,20072994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807125包征宇“碳金融”市场广阔利润与风险并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07046傅达华低碳经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发展之路D上海财经大学,20087陈柳钦低碳经济
12、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N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D上海金融,2009109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10孙阿妞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2010(6)11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新会计,2010(4)586312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13杨隽基于低碳经济的碳金融对策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4周卫锋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15安国俊王风和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0916
13、罗洪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0817廖辉廷罗忠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718田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0819CARBONFINANCEFORLOWCARBONCOMMUNITYDEVELOPMENTINEASTASIAMCASESOFTHEPHILIPPINES,INDONESIAANDCHINA,20092010YEARSOFEXPERIENCEINCARBONFINANCEMINSIGHTSFROMWORKINGWITHCARBONMARKETSFORDEVELOPMENTGLOBALGREENHOUSEGASMITIGATION,DECEMBER,200721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DTI2003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SECONDANNUALREPORTONTHEIMPLEMENTATIONOFTHEENERGYWHITEPAPER,DTI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