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一 商鞅变法 及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3.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厉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
2、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4.历史作用(1)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军事上: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5.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给人民带来了巨
3、大痛苦。(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保留有奴隶制的残余。(4)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1:怎样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的历史特征?提示:(1)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2)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3)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问题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阶级
4、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经济基础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问题3:比较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提示:(1)春秋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税制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2)战国变法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问题4: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提示: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体现:(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5、。(3)建立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1、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废藩置县;2、都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3、都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强建立近代军队;4、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主题 1 商鞅变法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
6、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探究1.郭沫若为什么认为“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提示:(1)出现百家争鸣。(2)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互动探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
7、什么?提示:评价标准:一场变法或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1)成功说: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失败说:商鞅之死使变法半途而废,商鞅变法的内容尽管很多,其实只限于一个领域,即农耕领域,此领域内的变法也不是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在结构上做些增减损益而已,再加上重农抑商,贻患无穷。,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三冗”问题。a.北宋增设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b.宋代不断扩充军队,军费开支庞大,形成“冗兵”。c.养兵、养官费用、战争耗费及“岁币”
8、等,形成“冗费”。,“两积”局面。a.“三冗”的出现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b.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积弱局面。内忧外患。a.内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b.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王安石锐意改革成为领导者。,2.措施及作用,3.历史作用(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9、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历史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病、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问题1:王
10、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众的不满。(3)没有具体的富民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4)偏重于理财富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5)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问题2: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提示:(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按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11、问题3: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提示: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众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主题 2 王安石变法材料一 (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探究1:依据材料概括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提示: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材料二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探究2:结合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提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探究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提示:(1)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 (2)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