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689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第 2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却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使得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虽然没有成功,但思想解放的脚

2、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在改良和革命的争论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随 即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用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吹响了向封建传统进攻的号角,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如同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脱颖而出,指引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专题讨论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同学们在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时,一定要紧扣这个主题。 近代中国各种思想层出不

3、穷,这些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时候应注意时代性和阶段性,切忌片面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 。 第 3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学习思考 许 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结合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专题 三 近 代 中国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前提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 “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日益 尖锐。读书人大多埋头在经书中寻章摘句,远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 ”的迷 梦中不能自拔。 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知己知彼,他非常重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在派人打探西方情报的同时,他又请人专门编译西方的书籍和报纸。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相继问世。四洲志介绍世界 5 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则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些书籍为当时 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5、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第 4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资料卡片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 乎三代之遗意。 徐继 畬 :瀛环志略 学习思考 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

6、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在新形势的影响下,鸦片战争以后,还出版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和 中国史地的书籍。徐继 畬 的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姚莹在对中国西南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成了康 輶 纪行一书,其中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维新变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19 世纪 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潮的代表人

7、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1879 年和 1882年,他先后到过香港和上海,感受了近代都市文明,其间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产生了变法的思想。 1898 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 子 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也是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他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梁启超的文章立论新颖,文字通俗流畅而又犀利,感情色彩丰富,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对

8、封建君主专制 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第 5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史学争鸣 有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把中国“搞糟了”,应该让清政府实行渐进的改革。你对此有何看法 ? 知识链接 苏报案 1896 年 6 月,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 1903年,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士钊大胆革新,使宣传革命的文章和报道逐渐成为苏报的主要内容。 1903 年 6 月 29日,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章太炎在文章中直呼光绪皇帝之名,认为“载湉

9、小丑,未辨菽麦。” 1903 年6 月 29 日,在清政 府的多次密谋交涉下,租界工部局将章太炎、邹容等人逮捕入狱。经过三次审理后,判章太炎监禁 3年,邹容监禁 2 年,罚做苦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 1898 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

10、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维新派创办了近代报刊,组成了新式社团,积极提倡西学,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走向共和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 1894 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

11、,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民主共和国方案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极力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维新改良。从 1905 年到 1907 年,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着 三个内容进行: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论战实质是围绕着三民主义而展开的。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这次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

12、级共和国的主张也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第 6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护,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

13、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 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 年 12 月 23 日纽约时报文章 以上材料是美国纽约时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述评。阅读后请回答:美国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否有合理之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