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981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A 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A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 A12014广东卷 “ 宗 ”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 , “ ” 像宫室屋宇之形, “ ” 可能表示 ( ) A 祖先牌位 B 皇帝宝座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12 A 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 “ 宗 ” 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 “ ” 应表示祖宗牌位, B、 C 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 D 项错误。 13 A1 O12014山

2、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3 A 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 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 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 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 在官府的局面,故 A 项正确。 1 A1 A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 的变化,因而

3、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 C 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 ,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 ,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 C 项。 2. 2014威海质检 公元前 782 年 , 周幽王即位 , 宠幸褒姒。 “ 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 , 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 至而无寇 , 褒姒乃大笑。 ” 这段材料表明

4、( ) A 周幽王荒淫无道 , 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 分封制下 , 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 分封制下 , 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 大国争霸频繁 2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 “ 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 可 知 , 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 C 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 “ 至而无寇 ” 可知当时无战事 , 只是周天子烽火戏诸侯 , 故 A、 D 两项错误; B 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3 2014武汉武昌区调研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 “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 , 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 “ 长铗归来乎

5、 , 食无鱼 ” ;孟子则把 “ 七十者可以食肉 ” 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 A 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 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 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 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3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 , 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 , 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 , 且部分士人有怀才不遇之感;孟子 “ 七十者可以食肉 ”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 , 故选 B 项。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 , A 项错误;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

6、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故 D 项错误。 4. 2014临沂模拟 史记载: “ 始皇 起诸侯 , 并天下 , 意得欲从 , 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 , 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 人 , 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 倚辨于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这表明 ( ) A 秦始皇帝 , 才能非凡 B 皇权至上 , 大权独揽 C 政权系统 , 尚不完备 D 君相矛盾 , 尚不突出 4 B 解析 材料 “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 倚辨于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的意思是: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 , 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故选 B 项。A 项概括不全面; C 项说

7、法错误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 ,比较完备;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 排除 D 项。 A2 从汉至明 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 A22014重庆卷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权 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2 D 解析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8、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 B两项与 题干 “ 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 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的标志是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故排除 C 项; D 项与题干 “ 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 ” 等信息相符。答案为 D 项。 1 A1 A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 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 C 解析

9、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 ,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 C 项。 14 A22014广东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14 D 解析 本题以官员与皇帝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 充当皇帝私人顾问 ”“ 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 可看出,这一类官员是皇帝的

10、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全凭皇帝的赐予,与此相符的是 D 项。 A、 B、 C 三项都是中央行政机构,按照规定权力都非常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限制作用。 14 A2、 C2、 H2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 (府州官员 )、学校考 (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 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 B C D 14 B 解析 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

11、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 “ 新军 ”“ 警察 ” 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 “ 禁军 ”“ 坊市 ” 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 “ 府州 ”“ 蒙古学 ” 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 四行栏中 “ 科学技术 ”“ 文物古迹 ” 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 B 项 符合题意。 38 A2、 H2、 I12014浙江卷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 分 ) 材料一 1587 年 “ 并无大事可叙 ”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

12、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 “ 荒诞奇迹 ” ; 已经去世 5 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 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 4 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 “ 种出西土 ” ,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 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

13、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 分 )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 (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 老政策。 (9 分 )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 (葡萄牙 )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 分 ) 38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 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

14、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 (答对三点即可 )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 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 “ 朝贡 ” 体制,实行 “ 海禁 ” 政策。 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 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 依赖内阁 ”“ 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 ”“ 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 荒诞奇迹 ” 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第 (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 玉米、番薯

15、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 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 (3)问依据材料中 “ 戚继光 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 ” 以及 “ 西方传 教士利玛窦 葡萄牙占领的澳门 ” 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36 A3 A2 P12014安徽卷 (28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 垚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 18 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

16、洲。 1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 “ 中国热 ”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 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

17、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 ,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 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 分 )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 分 ) 36 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 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 (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东西方历史发展的

18、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 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第 (1)问主要从图片中挖掘信息,侧重从图例中分析,如商路、不同文明及其分布等。第 (2)问主要从当时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进行对比

19、作答。第 (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 因素 ” 主要根据图片的 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文明发展的程度方面作答; “ 认识 ” 可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及文明的多元化方面作答。 37 A2 H2(28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 “ 支柱 ” 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 “ 大厦 ” ,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

20、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 强中央集权的。 (12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 分 )(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 37 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 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 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21、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 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 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政治与经济、思 想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制度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能力。第 (1)问着重说明郡县制、儒家思想的形成、科举制和官营制度四个方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即加强对地方统治与维护国家统一、思想统一、控制选官权和为中央集权提供经济支持等。第 (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论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时,一是

22、要注意范围,即中国封建王朝兴衰;二是要注意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即兴和衰作答;三是要注意先亮明观点,然后举 例加以说明,一定要论证充分,逻辑分明。 14 A22014北京卷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 措施之一是 ( )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 设枢密院 D 施行将兵法 14 A 解析 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A 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 B、 C 两项都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 D 项措施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A 项。 14

23、A2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 “ 俨然汉唐宰辅 ”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 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4 B 解析 本题以内阁首辅 “ 俨然汉唐宰辅 ” 为切入点,考查内阁与宰相的共同之处,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是辅助皇权的秘书班子,不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排除 A 项;内阁也没有官吏任免权和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排除 C、 D 两项。故选 B项。 24 A2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 “ 天 ”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24、表 明自己 “ 承天 ” 而 “ 子民 ”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 汉以后 (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4. B 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体现 “ 天 ” 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 己是 “ 天 ” 的 “ 子民 ” ,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 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 C 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 D 项。 27 A22014

25、新课标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 、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 皇权逐渐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 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27 B 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 A 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 C 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 D 项错 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

26、。 14 A22014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4 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 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 项与 D 项是经济方面 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联不大;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设置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的加强。故正确答案为B项。 38 A2 R120

27、14福建卷 (36 分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 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 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

28、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 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 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29、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 分 )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 分 )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 基本看法。分析梁 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 分 ) (4)在近代,科举制 “ 西国莫不慕之 ” ,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 分 ) 38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 (公正 )。 (答三点即可 )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 ) (3

30、)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 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本题以科举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和影响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和阐释、评述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 可,但要注意对材料提供信息的运 用。第 (2)问从材料中能够得出 “ 被西方国家借鉴 ”

31、“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 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 ” 等,但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 (3)问,看法依据材料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目的要结合 19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第 (4)问从题目给出的角度进行评述,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 “ 原因 ” ,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21 A22014江苏卷 (14 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 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 起徒步 (平民 ),数年至丞

32、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 (宰相 )祎 之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 祎 之, 祎 之曰: “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何名为敕? ”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 祎 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 )掌献替可否 (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 凡上之达 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

33、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 分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 敕书 ” 。 (3 分 )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 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 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 分 ) 21 答案 (14 分 )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

34、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 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枢权力机 构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 (1)问根据材料 “ 举贤良 并在左右 ”“ 开东阁,廷贤人与谋议 与大臣辩论 ” 等信息归纳措施。第 (2)问实际考查唐朝颁布诏令的运行机制,应从中书、门下与诏书的运行关系进行说明。第 (3)问据材料三从谏议皇帝、批答奏章、审 查大臣意见等方面归

35、纳职责;说明应从内阁的性质上分析。第 (4)问基本策略据材料可以看出是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应从皇权加强方面分析。 40 A2 C1 J12014新课标全国卷 (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 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 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 “ 龙兴之地 ”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 移民之居 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 “ 闯关东 ” 者日盛

36、, “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 ,他们 “ 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 (群 )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 。 1904 年,清政府全面

37、开放东北各边置地;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 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40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

38、民族融合、文 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移民东北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与综合应用能力。第 (1)问,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分析,从政府对移民的态度、移民到东北前后的差异、政府对移民东北放松控制的原因、移民的主要来源、移民与国家的关系等不同角度概括特点。第 (2)问,移民的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政治方面可以从清政府对东北的管理与抵制外国侵略角度把握;经济方面从对东北的开发、政府收入增加的角度把握;民族关系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把握。 4 A22014四川卷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 中国古代行政区

39、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 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 州 /州 府、直 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 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4 C 解析 本题以中国 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县级行政区从秦汉到清朝一直都存在,说明 A 项正确;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一级政区到宋金时期受路管辖,再到明清时期受省管辖并出现与县同级的州,说明 B 项正确;从表格内容所反映信息可知,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故 D 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两大趋势是君权的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 C 项错误。 8 2014豫东、豫北十校联考 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 年 ), 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 , 太宗不同意 , 要求他 “ 疾小瘳 , 三两日 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 。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 年 ),始以某官 (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 )带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