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173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174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隨着西方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出現替傳統文化辯護的聲音乃自然不過的事情。不過在五四激烈反傳統的主調下,這種辯護聲音往往被過分簡單化的標籤為保守。美國史家賴文森 ( Joseph R. Levenson) 便曾以理性與情感的分裂來解釋現代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 : 此即以為文化保守主義只是知識分子在情感上留戀傳統的表現,而他們在理性上卻早已肯定現代西方文化
2、的價值。但後來陸續出現的深化研究,卻清楚指出賴氏的解釋不盡恰當,有心理化約主 義之嫌。 比較準確的描述應該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者固然在情感上對傳統文化依依不捨,卻也力圖從理性上、學理上來論證傳統文化本身仍具有價值,並且絕 非 與時代毫不相干。當然,沒有文化保 守主義者是完全拒絕向西方 文化 學習的。余英時說: 中國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只有要求不同程度變革的人而已。可謂一語中的。 從發展的角度看,二十世紀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 實 可上溯至晚清康有為的孔教運動與章太炎的國粹運動。雖然五四以後,康氏在思想界的影響力已十分微弱, 他先知化孔子以及提倡孔教的思想亦無法再引起共鳴,但他把儒學與宗
3、 教關聯起來的問題意識卻仍然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着。這從科玄論戰 到 當代新儒家強調儒學的宗教性可以證明。同樣, 民初國粹派 亦開始退潮,但 國粹 的觀念所涵蘊的思維方式:區分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與渣滓,再謀求國粹與西方文化 的結合, 則 仍然歷久不衰。學衡的倡明國粹,融化新知固然是典例,但即使是批判傳統的胡適,他的 整理國故 其實也多少是這一思維方式的再現。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的康章並舉、二水分流,雖然一方面為其後的文化保守主義始發其端,但另一方面卻 弔詭地成為反傳統潮流的推波助瀾者。 康章以降,二 年代的 學衡 ,三 年 代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以至當代新儒家的出現,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保守主義
4、 不可謂不豐富多姿。而其間的轉進發展與差異確是值得仔細爬梳。要之,當代新儒家與其他文化保守的最大 分別 在於: ( 1)以復興儒學為復興中國文化的核心工作; ( 2)以哲學思辨 來 重釋儒學的道德宗教 睿見;( 3) 彰明儒學中普遍性的義理來一方面吸收科學與民主,另一方面批判西方現代文化的流弊,以使儒學能貢獻於中西文化 的 對話以至世界文化的問題。 導論: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175 如何界定 當代新儒家 ?當代新儒家應包括些什麽人?這確是不易回答的問題。尤其是一九八六年 當代新
5、儒家 正式回 流中國大陸,在大陸學人的視 野下,它變得更加龐雜。所以有論者建議在 廣義的 現代新儒學 與狹義的 當代新儒家 之間作出區分,不無澄清的作用。在這個學習重心中,我們既無法且不需要逐一細究當代新儒家各代表人物的思想, 惟 透過 1958 年的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自能把握其思想要旨 的輪廓。必須承認的是, 宣言 並不易讀懂,但若捨難取易的繞過它,則所謂對新儒家的理解,恐怕 就 只是一些得自二手報告的浮光掠影。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176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學習重心(四 ) :從 文化 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建議 分
6、析內容: 文化保守主義釋義 。 文化保守主義不同階段的發展及形態 。 當代新儒家 。 1958 年的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 。 探討問題建議: 什麼是文化保守主義 ? 怎樣理解清末以降文化保守主義的不同發展及形態? 何謂 當代新儒家? 如何閱讀 1958 年的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177 現代中國保守主義主要是 文化的保守主義 ,根本上並不是墨守現行之社會政治現狀的 社會政治的保守主義 。許多中國 文化的保守主義者 ,多半很清楚那些是該保存下來的文化要素。於此,他們變得含混或十分 具有選擇
7、力。 資料來源: 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著,林鎮國譯:論保守主義,收傅樂詩( Charlotte Furth)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1980 年 ),頁 33。 此 書主要是編譯下面的英文論文集 而成: 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 in Republican China,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探討問題建議( 1):什麽是文化保守主義? 中國
8、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178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賴文森( Joseph Levenson) 在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鉅著裏,斷言了如下的儒家命運: 仍然挺立著的正統儒者,已經逐漸被淡忘了。始時,他們的思想是一股勢力,是活生生的社會的產物和思想支柱。 結果,在產生它並需要它的社會開始瓦解之後,它成為一 片陰影,只棲息在一些人的心底,無所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愛著。 賴文森為儒家中國而悲嘆,他看到這些現代中國知識分 子 的 窘境:他們在情感上執著於自家的歷史,在理智上卻又獻身於 外來的價值 。換言之,他們在情感上認同的人文主義
9、,是對過去一種徒勞的、鄉愁的祈向而已;他們在理智上認同西方的科學價值,只是了解到其為當今的必然之勢。他們對過去的認同,缺乏知性的理據,而他們對當今的認同,則缺乏情感的強度。這些知識分子顯然 接受一項觀念:真正具有哲學意義的原創性的睿見,不可能在他們自身上產生,而必須導源於外來的刺激。換言 之,當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必須憑藉西方的產婆才能催生。 說明:資料中提及的書為 Joseph R.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8, 1
10、964, 1965。中譯本有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年 )。賴氏在書中提出一個論旨:即在近現代中國思想界出現的文化保守主義,是某些中國知識分子在情感 上依戀傳統文化的結果,實則他們在理性上都只認同西方現代文化的價值。賴氏的論旨受到不少質疑,以為他的說法落入心理化約主義( psychological reductionism)的窠臼;即把一切解釋為心理因素作 祟 。並且很多具體的研究均清楚指出,近現代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固然在情感上依戀傳統文化,但卻努力嘗試在理性上論證傳統文化仍有其價值故值得保守。易言之,文化保守主義者根本不存在理性與情感的
11、分裂,相反,他們都是以理性來安頓情感。 資料來源: 杜維明:探究真實的存在 略論熊十力,收傅樂詩( Charlotte Furth)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1980年 ),頁 325、 327。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179 嚴格地說,中國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只有要求不同程度變革的人而已 。要求變革較少的人往往就變成了保守主義者,譬如張君勱,他實際上是主張西方式的憲政民主最 有力的一人。他並不反對科學 ,不過堅 持人生問題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而已;他的思想是受德國人文主義傳統的
12、影響。此外,梁漱溟先生當時也被認為是保守主義者,今天西方研究他的人,也稱他為保守主義者。但事實上我們知道梁先生認為中國文化非變不可,而 民主跟科學,更是中國非要不可的東西。所以從這方面看,他不見得是怎樣的保守,不過他覺得改變要適應中國原來的現狀、原來文化的狀態。他認為西方不是文化的唯一模式,最少從他看來文化有三個形態:印度的、中國的、西方的。我們不管他的 三分法 跟他的論據有沒有道理,但從中可見他並不拒抗西方文化;而是有機地、整體地 接受 西 方文化,然後改變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這句話他是說得清清楚楚的。如果我們離開那些 激烈派 而單獨看梁先生,實在看不出他是一個真正的
13、保守派 。 相對於任何文化傳統而言,在比 較正常的狀態下, 保守 和 激進 都是在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例如在一個要求變革的時代, 激進 往往成為主導的價值,但是 保守 則對 激進 發生一種制約作用,警告人不要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毁掉長期積累下來的一切文化業績。相反的,在一個要求安定的時代, 保守 常常是思想的主調,而 激進 則發揮着推動的作用,叫人不能因圖一時之安而窒息了文化的創造生機。世界上幾個 主 要文化大致上都是循着這種一張一弛的軌迹發展出來的, 在近代的中國,我們則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在價值上選擇了往而不返的 激進 取向 。 前面已說到,無論是戊戌的維新主義者
14、, 五四 時代的自由主義者,或稍後的社會主義者,都把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作 現代化 的最大的敵人,而且在思想上是一波比一波更為激烈。他們之間 儘 管也有極大的分歧,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假定:即只有破壞一分 傳統 ,才能獲得一分 現代化 。把 傳統 和 現代 這樣一切為二,好像是黑夜和白晝的分別,在思想上當然是遠承西方啟蒙運動和實證思潮關於社會和歷史的觀念。限於時 間,這裏不能細說。特別應該指出的是, 中國知識分子在採取了 激進 的價值取向之後,對於 傳統 則進一步施以凌厲無前的道德譴責。 從此 保守 和 激進 的關係成為 惡 與 善 或 黑暗 與 光明 的不能並存的關係 。 特別是從文化的觀點說,
15、保守 和 激進 這兩種似相反而實相成的態度在長程的發展中必須取得平衡 。面對現代西方文化的挑戰,中國傳統文化不得不 進行大幅度的改變,這是百餘年來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態度,只有程度上的分別而已。激進取向支配着近代中國的思想界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與近代西方或日本相比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180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較,中國思想的激進化顯然是走得太遠了,文化上的保守力量幾乎絲毫沒有發生制衡的作用。 中國的思想主流要求我們徹底和傳統決裂。因此我們對於 文化傳統只是一味地 批判 ,而極少 同情的了解 。甚至把傳統當作一種客觀對象加以冷靜的
16、研究,我們也沒有真正做到 。 資料來源: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 許紀霖編: 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 (上海:東方出版社, 2000 年 ),上卷,頁 420-421、 434-435、 437。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181 我今不惜冒世俗之大不韙,申保守之義,說中華民族之大悲劇,原於失其所守;人必以為我乃反對進步,違逆世界情勢。若有人如此相責,我還可再擴大一步說,今日共產世界之大罪,正在其不守人類文化之正流而加以叛逆;而自由世界 之大罪,亦正在不能自守其宗教文化道德,亦不知所以守此社會之
17、自由民主;而在外交政治上,則只知承認既存事實,以順現存之事實,即合理。 人類固然要求進步,但求進步,只依於我們覺到一理想為真正有價值,因而以之改變現實。求進步而不根於理想,只是求變遷、務新奇、失本根、離故常,此並非真進步,因而並不表現價值,而只是輕薄 。現代自由世界之人,其最大的毛病,正在輕薄。人要有新理想,要先有價值之自覺。 人如能真知灼見舊日之文化之無價值,人當然亦可以改變 。 但是人真有一新理想,而知其真有價值後,人之最重要的事,正是守此理想而求實現之,不是今天換一個,明天再換一個。此是輕薄,而非進步。 至人在未發見更有價值之新理想,或對新理想之價值,尚無真知灼見時,則人保守其有價值之舊
18、事物、舊理想,即人所應有之理想 。我望大家自今日起,在自由世界的人,不要只談進步,談進步亦當先為保守而談進步。 今只要大家真能守得住人類文化中原來已有之價值之事物與理想,即已了不得。我們所慮的,正在連守亦守不住 。如守得住,自由世界得救,人類得救。守不住,自由世界沉淪,人類亦沉淪。人要進步只是為實現更有價值的理想,而創造 未來之更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對已知其有價值之舊事物,已有之理想, 尚不能守,人之價值意識託於何處?未來的東西,今既未來,而空說向未來進步,人只有託心於虛無。 故人要進步創造,必須先能保守。人要追求未來之價值,必須先肯定過去已存在的價值,現在已有之理想,而守之保之 。未來只是抽象
19、的可能,過去及現在之已存在已有者,才是真實的存在。故人不能守其故交者,此人決不可與新交;人之數數離婚者,此人絕不可與共甘苦;中國人不能以中國為一人者,此人絕不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人不愛中國之歷史文化者,此人絕不可言創造人類之文化。其滿口天下一家、 創造人類新文化之名辭者,實皆毫無價值意識,亦無真正之文化意 識、人道意識、自我意識者。其言進步創造而反對保守為頑固者,實皆見其只知喜變遷與務新奇,中無所守,內無德操,而只為隨時代風勢而轉之 顛狂柳絮随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而已矣。 資料來源: 唐君毅: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收氏著: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年 ) ,上冊,頁 2
20、2-23。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182 從文化保守主義到當代新儒家 建議討論問題: 1. 依資料一,現代中國出現的保守主義是哪種保守主義?它有何特色? 2. 據 資料二所述,賴文 森 ( Joseph R. Levenson) 認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落入了什 麼窘境?依這種說法,會如何理解 文化保守主義? 3. 依 資料三, 余英時 為何認為近代中國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他 提出文化發展在比較正常的狀態下, 激進 與 保守 應該具有怎樣的關係?而在近代中國,兩者的關係有什麼變化? 4. 依資料四,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是否認為傳統文化乃絲毫不能改變?他所理解的 保守 與 進步 是 種怎樣的關係? 又 這種關係如何使得唐 氏 提倡文化保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