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他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这是一位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在那个众人喧哗的时代,他坚守了自己的诗歌阵地,回归原初,回归生命,替我们拭去尘土。苇岸说“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深处”,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的“麦地”、“村庄”、“太阳”、“远方”等意象无不寄予了诗人的理想,而其中“麦地”意象反复出现,更是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也被人称为“麦地之子”。在现代研究海子及海子所创造的各类意象的学者和专家很多,主要抓住海子的意象“麦子”“麦地”,从它的意象形成、包含的意义
2、及诗人的诗歌理想方面来理解这个意象及海子这个人。在“麦地”意象形成方面,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认为“出生在农村、有15年农村生活体验是最明显的原因。”他还特别指出“海子的麦子麦地村庄等意象决不是反工业文明的田园咏唱。”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观点与他大同小异,“正是童年的大地,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庄稼等场景烙印在他的生命中,让他们和那土地血肉相通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会用麦子一样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那生长了庄稼和生命的大地,幻想着要在工业文明的城市中也种植他的庄稼。”罗振亚则说“麦地在他那里显然既是自然风景,又是人生和心灵的风景农民命运和文化精神的隐喻。”邵敏
3、(落地的麦子不死)则指出海子的麦地意象不仅与梵高的画作“麦地”有着某种互文关系,而且与圣经中麦子有关。关于“麦地”意象的意义,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认为“麦地”对于海子是有特殊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刻骨铭心地感受过饥饿;土地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所以这个民族对土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作为农民之子的海子,自然也对麦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深深地迷恋着滋养他性命的麦地。”“麦地即是生命的象征。”“麦地是由诗人的梦想构筑的精神高地,是和平与希望的所在,是诗人的理想之乡。”麦地给了海子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余杰认为,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
4、联系,他将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了一个美丽的乌托邦,“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般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有学者说“麦子蕴含天地人三者之气,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要素,海子在其中注入了精神实体。”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同样将其放在了“精神实体”上更深一层次得去理解它的意义,实体,能够昭示其存在的存在者,“存在”经由“存在者”(实体)而敞开。而他的后期诗歌理念中的“幻象”,则是摒弃了物的因素而集合了纯粹的精神想象。邵敏在落地的麦子不死中提到海子笔下的“麦地意象也有一个由平静自守到绝望悲戚的过程。”在海
5、子的诗歌创作中,“麦子”、“麦地”作为意象在后期出现频率骤减,在他的大诗中只是偶有出现。前期在麦地麦地与诗人海子把他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经历所获得的“麦地”形象化作生命的本质,化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主观情景。孪生的麦地之子中则解释道“麦地”是海子独特的发现将其解读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在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成了陌生人”“这世界变得太快。”郭晓莹认为此时“麦子”变成了“孤独的”,“绝望的”,“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四姐妹),“麦子”被收割了,“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6、”(黑夜的献诗),麦子生长向天空,却终究不能摆脱被收割的命运,乡村和大地都是一片荒凉。“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走遍印度和西藏”,在充斥着极度明亮与黑暗中,海子找到了太阳,他又再次告诉我们“土地是悬在空中的黑暗。”1989年这金色的麦田被黑暗完全笼罩,“成了绝望、死亡等终极意义的代称”。关于诗人的诗歌理想方面,海子自己明确地说“我的诗歌理想,应抛弃文人的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诗歌的自新之路。”(诗学一份提纲)海子认为“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诗歌(大诗),还有一种诗意状态。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大众中解救出来,从散文中解救出来,因为写诗不是简单的
7、喝水,望月亮,谈情说爱,寻死觅活。”余杰说到海子用诗歌来解答哈姆雷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他说活在珍贵的人间,诗中提到的“植物”,在更多的其他作品中海子以“麦子”来作实指。生生不息的麦子生于土地死于土地,在海子是生命的和雄性的,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世人无限的祝福(美丽的麦子)。韩琳琅举了龟王为例,指出石匠身份三次变化,石匠、农夫、龟王的转变诗人使命的一种理解,和“麦子”意象的喻指有相同的精神内核,是同一诗歌理想和个人价值预期的不同表述。他还指出在诗人的想象中致力于精神追求的诗人们,“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为了共同的追求而彼此相知相惜,这是海子对
8、诗歌群体的想象。当时诗歌界的现实很快让海子的这种想象破灭了,海子受到了诸多同道的批评和非议,“麦地”里根本没有兄弟们拥抱,“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我不得不和烈士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此时诗人没有放弃自我设定的使命,“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火高高举起。”但是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诗人在诗歌中也出现了这种那个矛盾。在黎明和四姐妹仍以“麦子”隐喻生存的窘迫,但坚守诗人“救世”的使命。在他的大诗太阳中这年轻人专为获取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以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成。“诗人”在海子眼中无疑是“英雄”“精英”的同义词,陈嘉映根据海子海子在太阳一剧节目单上的话说道放眼民族和
9、人类的海子把过多的任务加在诗歌和自己头上。“今夜,我仿佛感到天堂也是黑暗空虚的”(诗学一份提纲),学者余虹在论及海子说“海子的大诗似起于人或我自己的失望或绝望,这一绝望使海子对人性的自我拯救表示坚决的怀疑。”这种否定一切意义的绝望很自然地把海子引向了死亡。海子的“麦子”“麦地”意象,由乡村而来,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它与生命有关,用以象征诗人的使命和价值追求,进而在无望中坚守,最后把麦子身上的象征意义抹杀。他随着诗人走过了他生命的旅程。参考文献1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2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2008064余徐刚海子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5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66罗轶海子乡村中国的书写者J文学教育,2007057邵敏落地的麦子不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58张厚刚,王洪月黑暗意象丛海子诗歌的意象主题J齐鲁学刊,2101029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0苇岸诗人是世界之光A海子传M附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1王常清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N咸宁日报,20041021312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M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