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汉诗英译中的“神似”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可谓是历史遗留至今的一大瑰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各界文人学者的关注。但是汉诗的博大精深往往使得英译工作变得越加困难,有不少人认为译文不仅难以复制原作的感情,还会破坏其原有的魅力与精髓。严复就曾说过,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在英译过程中,“形”与“神”的问题一直都是备受翻译界争议的话题之一,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两者互为依存,但现今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是
2、争取英译在意、形两方面尽量表现原诗之美,忠于原作,达到神似、形似之要求。若二似无法兼顾,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神似。“神似”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提出,朱生豪也有“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尔后,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诗歌翻译过程中以获取意美、音美、形美为主要目标并以此最终达到传神的境界,“三美”的有机统一即是体现“神似”的关键。由此可见,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伴着时代的进步,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我们需要欣赏外国优秀的诗作,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精美的汉诗译成外文,让全世界人民细细品味中国古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帮
3、助异国读者获取和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与享受。尽管存在语言和文化构成上的差异,想要在翻译过程中较为完美地取得“神似”仍然具有一些技巧,比如选词方法,修辞手法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必要因素。故本文试图围绕“神似”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定位、表现以及如何达到“神似”的主要技巧这三方面来探讨这个翻译界中的热点话题,并期望更多的中外学者参与到汉诗英译的探究中来,把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中华文明的骄傲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现代许多学者与翻译家都在诗歌翻译中关于“神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有1“形似”与“神似”的处理汪榕培(1994)提到“传神达意”是他一贯坚持的译诗原则,关于传神,既要
4、做到形似,又要神似。从实践上来看,“神似”更为重要,也是就在精神实质上对应或相似,从而给人以生动逼真的印象。郭建中(2000)表述了尤金奈达关于在翻译中意义对等与形式对等的看法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2追求“神似”的途径和策略刘重德(1994)认为“忠实性乃是信达切三原则的概括,既要求译者做到保全原文意义的信,又要求做到译文通顺易懂的达,更要力求与原作风格的切合性。译者应遵循等效原则,做到对原诗意义忠实、功能对等,从译诗实践上确实不能苛求用词完全对等。只要选词灵活,传神达意,亦可使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等境界,从而实现译作与原作的“神似”。朱光潜(1997)指出“情趣恰隐寓于意象,可谓达到
5、象征妙境。”“景情吻合,景怡足以传情。”对于汉诗的翻译,尤以准确捕捉文化意象和深度理解其内涵为重。译者在较为熟谙英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对等重构,让译语读者产生犹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译语读者同源语读者实现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三)发展趋势汉诗英译中的“神似”研究是一个融文学于翻译学其中的学术命题。译诗时,译者即充当了沟通原诗作者与译语读者的纽带或桥梁,发挥着对两种语言文化信息汇总融合的处理中枢、传递媒介的作用。我们应牢记前人的理论总结,汲取精华,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找到恰当可行的办法,使译诗等效于原诗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而今
6、后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明确“神似”于汉诗英译中的作用,以“神似”作为英译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只有使越来越多的汉诗英译作品在深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上不逊色于原作,才能让祖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在译语国度大放异彩。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异国文化的交流,文学作品的翻译早已打破不可译的禁锢,特别是诗歌,翻译作品层出不穷,还有不少佳作为人津津乐道。同时,还有许多来自国外的相关理论知识融汇于诗歌翻译的领域中,例如西方哲学素来追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即解析的二元论。若把它运用于翻译实践也未尝不可。进行翻译时,我们没有必要必须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应当灵活变通,这也符合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翻译时
7、,遣词造句十分重要,因为尽管译诗要从结构、用韵、风格甚至是文化意象等多方面进行把握,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仔细推敲而来的译语词汇来表现的。若想要忠实等效地表述原作,还需要悉心留意译诗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力求忠实。译好一首汉诗须从选材砌筑的基石开始,要准确到位地选择语言材料;若要产生视听上的美感共鸣,必要传神达意地斟酌用韵;欲求再现原作丰姿,则要恪守原诗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对等重构文化意象,深入揣摩源语内涵。当今诗歌翻译的领域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译文的表现形式上,更多的则是反映在对于原作的多重理解上。例如锦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部李商隐的佳作,虽然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是其诗歌固有的朦胧
8、美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字锦绣华丽,情意缠绵悱恻。对这首蕴含深奥的诗,各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是看破名利,有人说是追悼亡妻,还有人说是抒发热爱亡国之情怀。此诗为李商隐作品中最为不明显的一首,短短八句,用典竟达四处之多。仅只五十六个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感情和难于言表的释然。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本文主要探究汉诗英译中的“神似”问题,其研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似”在汉诗英译中的定位主要探讨了近年来“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的关系和处理观点,进而总结出注重“神似”的重要性。2“神似”在汉诗英译中的具体体现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
9、论”为主导线,分别从“意境”、“声音”和“形象”三方面着手,列举各自的经典代表诗作译文来反映“神似”于具体诗歌中的主要表现形式。3达到“神似”的关键技巧和方法主要探讨了翻译前和翻译中译者所需了解和注意的三个方面在翻译前,掌握诗作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基调是必须,在翻译中,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同样不容小觑,如直(意)译的选择等。(二)研究方法1、分类法分类讨论不仅是数学思想,把不同的信息分类,有便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分类,“神似”的“三美”等体现方面可以清晰地突现出来,更具说服力。2、提取法纷繁复杂的原始资料,不经提取,不免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需要将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只有经过择优录取,才可提
10、取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三)技术路线首先通过所掌握的资料,解释“神似”这一术语在汉诗英译中的特殊地位,接着从三大主要方面许渊冲的“三美论”来分别分析“神似”于翻译中的体现,然后还将探讨取得“神似”的关键技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四)研究难点中国古典诗歌广博高深,语言准确凝练,意向丰富,意境深广。中国古诗语言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敲提炼,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词藻,营造了含蓄深广的氛围。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方块字,在诗人的笔中按照行云流水的体式格局勾勒出一幅含蓄隽永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的特色,说一是二,意在言外,给人以难以琢磨的美感,而英文则讲究准确科学。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中国古诗的英译十分困难,尤其是
11、想要精确转达出诗歌中的“神韵”。(五)预期目标由于不少人对于“神似”这一概念在汉诗英译中定位和作用的不了解,对其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认识,以致在译诗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者翻译结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梳理“神似”在翻译实践中的概念及运作形式,通过列举经典汉诗的译文来展现“神似”的具体表现方面,并试从取得“神似”的主要方法和技巧上来进一步分析“神似”的实现性。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2010年10月中旬指导老师指导下,参考文献,确定论文题目。22010年11月12月充分合理安排时间,查阅文献,完成中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2011年1月开始撰写初稿。420011年3月4月论文修改工
12、作与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对待论文修改工作,直到完成终稿。52011年5月中旬提交论文终稿。五、主要参考文献ASHORNBYOXFORDENGLISHDICTIONARY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许渊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任莺从“三美论”看古诗意境美的英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6135137许均“形”与“神”辩J,外国语,2003,25766王建平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艺术空白处理J,外语学刊,2005,48490胡慧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J,湘潭大学学报,2007,2154158穆诗雄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5159孙娜目的论指导下古诗词英译中典故的处理J,今日南国,201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