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60197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2018 年中考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 1.观沧海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是合乐进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 观海的地点 ,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再写

2、草木 ,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 奇特的想像 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 苍凉慷慨 ,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精讲: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 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名句赏 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

3、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 蓄。 2.次北固山下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 写乡愁 的。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

4、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 “客路”即驿道 ,既在青山之外,已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颔联 写船上 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 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 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于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三、精讲: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 羁旅之情 ,又写出了

5、作者放眼山川的 宽阔博大胸襟 。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 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3.钱塘湖春行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 823 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 早春 的 明媚风光 ,抒发了 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 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 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

6、,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 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 , 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 生机勃郁 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 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 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 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精讲: 【思想内容】这首歌咏西湖的诗,从总体着眼描绘出了湖上蓬蓬勃

7、勃的春 意。 表达诗人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名句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4.天净沙 秋思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这是一篇 抒情作品 ,仅用 28 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 漂泊他乡的游子 的 悲哀 。本词极其出色地运用了 景物烘托 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 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 ,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

8、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

9、出他的 乡愁何等浓重 。 三、精讲: 【思想内容】描画了 秋天黄昏的景色 ,烘托 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自然景物意象中,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 “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 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句话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5.木兰诗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 长篇叙事民歌 ,记述了木兰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

10、,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 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11、,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 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12、。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 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 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

13、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 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

14、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望岳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 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 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 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 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 “望” 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 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 远望 所见。

15、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 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这是 近望 所见。上句写泰山的 秀美 ,用的是 虚 笔。这是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 高大 ,这是 实 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 字炼得极好,从山

16、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 遮天蔽日 的形象。 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 细望 所见。泰山极高,白日 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这两个景物细节 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 心底的愿望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 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

17、誓言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 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三、精讲: 【思想内容】这首诗从整体上勾画了 泰山的宏伟景象 ,蕴藏着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 热爱 ,洋溢着青年杜甫 蓬勃的朝气 。 【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炼字炼词】“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春望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18、。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 鄜 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 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 望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 、

19、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 感时伤世 的感情。本联以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 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用 “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列短,浑欲

20、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 忧国、伤时、思家 所致。 三、精讲: 【思想内容】 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 ;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炼字炼词】“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搔”:时局动乱国事 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

21、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8.使至塞上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讲解: 开元二十五年( 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 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 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 “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幽微难言的 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

22、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 那茫茫无边 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 ,“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

23、”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

24、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三、精讲: 【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 出使的经历 ,刻画了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表现了当时 西域领土的广大 ,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幽微难言 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 (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

25、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 评析】首尾两联叙 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 怀念故乡、幽微难言) 。 9.归园田居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 “草盛豆苗稀 ”,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 “但使愿无违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 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 “愿 ”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6、,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 “为五斗米折腰 ”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 “中品 ”。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 “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10.渡荆门送别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此诗是诗人开元三年(公元 725 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

27、动的视角来描与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 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 水中映月图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 天边云霞图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 ,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 深沉的乡情之叹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 思乡之情 ,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

28、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三、精讲: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 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这是古代 酬赠诗 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

29、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 首 先紧承 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 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 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 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不禁油然而生。诗人 于是推开 一步,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 慷慨激昂 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 ,既是对友人 关怀的感谢 ,也是和友人 共勉 ,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 和 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

30、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诗人运用 层层递进 的手法。 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另一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

31、”句抒发了诗 人对岁月的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此诗既表现了作者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坚定信念和乐观 精神。 三、精讲: 【思想内容】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恰当 用典,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

32、、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 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 精神。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 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

33、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的打击,长期被贬异地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之情。 12.赤壁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赤壁是东汉未年周瑜大败曹 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 虽为咏史诗 ,其实也是 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 兴感 之由,后两句 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

34、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三、精讲: 【思想内容】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 。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 逼人的英气。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

35、(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13.过零丁洋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此诗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 以明志节 。 诗歌 首联 写了 个人 和 国家 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 21 岁时, 明经入仕 ,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元 。 第二联 写国家

36、 山河破碎,局势危急 ,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 上句 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 ,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 不幸被俘 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 和 零丁洋 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和 境况 的危苦。 最后一联 , 直抒胸臆 ,表明自己 以死明志 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 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全诗开头两句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三、四句以比喻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

37、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势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 和眼前的零丁,是妙手偶得的佳句。这六句是铺垫,后两句点明主旨。 三、精讲: 【思想内容】通过追忆自己 抗元的艰辛经历 ,表现诗人 忧国之痛 和愿意 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 【名句赏析】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艺术手法】颔联: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用“风飘絮”来比喻破碎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浮沉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颈联: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

38、 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这首词是咏中秋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 月,心情 抑郁惆怅 ,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 上片 极写作者在 “天上”、“人间” 的 徘徊、矛盾 , 下片 写 对月怀人 ,

39、以 积极乐观 的 旷达情怀 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 宇宙和人生 的 疑惑 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 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 明月的赞美向往 之情,也更深了一 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真要弃绝人世,飘

40、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 遐想 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 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 入世情怀 和 月色描写 ,仍然写月, 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 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人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 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 宽慰之语 。“隔千里兮共明月”,远隔千

41、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的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三、精讲: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15.山坡羊 潼关怀古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 写: 二、教参解读: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 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 历史的主题 :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 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

42、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 包围之中 ,以 “怒” 形容黄河之水的 奔腾澎湃 ,从 视觉 和 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 潼关 的 险要 ,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 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 驻马远望 、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 盛到衰 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

43、层(最后两句)写 作者的感慨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三、精讲: 【思想内容】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 忧虑国计民生 的思想感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名句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

44、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 “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咆哮发怒,如人生气,尽显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兴,白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出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升华,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16.饮酒(其五) 作者 朝代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

45、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 借“饮酒”的题目 ,写对世事 人生的感慨 。本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 悟出人生的真正 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有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 “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 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 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

46、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 “写景区” ,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 妙手偶得 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三、精讲: 【思想内容】写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真意

47、”就是自然的意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 【名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 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关键词:见 “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

48、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7.行路难(其一) 作者 朝代 智浪教育 普惠英才文库 一、课文默写: 二、教参解读: “行路难”是 乐府古题 ,多 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 怀才不遇 的情怀,即抒发自己路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 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在 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 夸张 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乎“祝酒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