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英语零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在全球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语言翻译作为沟通和引进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贯彻和执行,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和更高的要求。早期的翻译作品中,我们较少看到源语言词汇被直接引入汉语语言当中,而对较难翻译的外来词语大多采用音译形式。而今在各大报纸、刊物杂志上随处可见源语词汇,如CPU,DVD,WTO,BBC等此类外来词语被直接拿来用在汉语语言中。这一现象给翻译工作者提出
2、了新的研究课题。于是有学者提出了“零翻译”的概念,但翻译界一直存在围绕零翻译的一些讨论。本文将在肯定零翻译的存在的基础上,对它的背景、理论依据和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前人对零翻译的理解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阐释零翻译存在的合理性。相关概念零翻译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持不可译论的学者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语言和符号的不同,而在于对客观世界本身的看法不同,因此从一
3、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实质上是不可能的。而坚持可译论的人则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过程中的产物。人类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使得各种语言都具有可理解性,成为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翻译的基础。同时,语言也能用来认知和表达新的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所以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从原则上说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可译性是零翻译存在的基础。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COOL、迪斯科DISCO、欧
4、佩克OPEC、托福TOEFL等。移译移译是将原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的转移到译语当中。如VCD,DVD,WTO,OPEC及现在在各城市都能看到的DIY店等等不胜枚举。同时,TIMES等杂志也频繁使用QIGONG(气功),GONGFU(功夫)和QIPAO(旗袍)等等。移译看似没有翻译,但其本身已经是一种翻译了,是一种文化上的、不显露的翻译。虽然在形式上,这些词语没有产生变化,但其蕴含的意义已经转换成了译语文化里的意义。音译与移译是零翻译在应用中最常用的两个技巧。争论焦点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持不可译论的人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语言和符号的不同,而在于对客观世界本身的
5、看法不同,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一旦掌握了一门语言之后,该语言便对他的思维世界、对他的世界观起着一种支配、主导作用,使他成为该语言的“囚徒”,处处受到该语言的制约。因此,在他们看来,从事翻译就等于是试图解决一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实质上是不可能的。而坚持可译论的人则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过程中的产物。虽然世界人类因其所居住的区域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但他们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使
6、得各种语言都具有可理解性,成为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翻译的基础。同时,还由于语言不仅可以用来认知和表达人类已知的环境和事物,也能用来认知和表达新的陌生的环境和事物。因此,一个民族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认知和表达本民族生存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与活动,当然也能用它去认知和表达另一个民族生存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和活动。因此,他们认为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从原则上说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随着人类对语言和翻译的认识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的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态度。一方面,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似性,由于人类文化的相通性,由于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
7、功能,因此,我们坚持翻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现实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实,因为今天讲不同语言的国家或民族之间正是通过翻译这一桥梁而满足了互相沟通的需求。本文的观点是,作为译者,我们要承认可译性,并通过一些方法尽量实现它,零翻译便是一个对于可译性的实践。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从现有史料记载,翻译活动始于夏商时期,而到了周代,因为异族杂居,翻译活动逐渐频繁起来。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的总称。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而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
8、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上至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旧约和用希腊文写的圣经新约,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个翻译外来文化的热潮,瞿秋白、胡适和鲁迅是当时译者的杰出代表。在对于翻译理论方面,瞿秋白和鲁迅见解一致,主张直译。他说“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来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但是
9、他同时指出“当翻译的时候,如果只管装进异样的句法等等,而不管是否活人嘴里能够说得出来,那么,这些异样的句法始终不能据为己有。”他认为,“新的言语应当是群众的言语群众有可能了解和运用的言语。”现代许多翻译家基本上都是直译派。所谓“直译”是指原文有的,不能删掉;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这与译文的流畅与否无关。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等书,文字就非常流畅,但仍然是直译。所谓“意译”是指对原文可以增删。古代的鸠摩罗什属于这一派。郭沫若一方面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我知道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体,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
10、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的因素。”茅盾更是简洁了当地指出“翻译文学之应直译,在今日已没有讨论之必要。“他又说“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傅斯年、郑振铎、周作人、艾思奇等都主张直译。因此,可以说,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随着翻译的发展,在众多的定义中,有学者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它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我们可以
11、归纳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比较欧洲和中国翻译的历史以及翻译的理论,可以看出,东西双方探讨的问题基本相同。双方都讨论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也讨论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是双方也有不同之处。西方谈翻译理论,偏重于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程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文学翻译难,科技翻译易。直译与意译问题,也偶尔涉及但不是重点。在翻译的基础或背景方面,欧
12、洲与中国不同。在欧洲,除了最早的希伯来语以外,基本上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因此才产生了某一些理论家主张的翻译三分法一,翻译;二,变换;三,逐词对照本。这种三分法对中国是完全不适用的。中国决不可能有变换。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翻译史上都是不同语系语言之间的翻译,在同一语系语言间才能变换。中国偏重于直译与意译之争,所谓文与质者就是。这是由于从佛经的翻译到现代科学文学著作的翻译,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西双方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中国讨论翻译的人没有对语言本质做细致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综合,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因此谈翻译技巧多,而谈抽象理论少。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解决以后,
13、如何解决具体作品和文句的译法问题将提到日程上来。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可译性问题以适应当前翻译实务飞速增长的需要,邱懋如教授200124提出应该引进“零翻译”这一概念。他200126指出,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首先,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最主要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使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民族、国别的语言自然具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就拿英语和汉语来说,它们分属截然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在表达方式上相差甚远。例如,我们无法在英语中找出
14、一个“兄”或“弟”,“姐”或“妹”的单字;英语中的UNCLE到底是“叔父”、“伯父”、“姑父”、“舅父”还是“姨父”,很难分辨;英语中的COUSIN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得根据一定的上下文才能分清汉语中的“万”字到了英语里则成了TENTHOUSAND。又如,有人叫你去时,你回答说“来了”,字面上用的是过去时,译为英语却成了“IMCOMING”中国人问人姓名用的“请教大名”绝对不能译为PLEASETEACHMEYOURGREATNAME而只能译为MAYIHAVEYOURNAME或WHATSYOURNAME,PLEASE其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
15、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对于不同社会的人,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往往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时还会造成语义空缺的现象。例如,邓炎昌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引用过这样一个故事罗马有一家鞋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招徕懂英语的顾客。牌子上写道SHOESFORSTREETWALKINGCOMEINANDHAVEAFIT这个牌子引起许多懂英语的游览者的注意,他们聚在店前不是看橱窗里所展出的商品,而是看牌子上的字,看后都哈哈大笑。店主是意大利人,会说一点英语,但他不知道STREETWALKER不是“逛大街的人”而是“在街头拉客的妓女”,TOHAVEA
16、FIT也不是“试穿”,而是“勃然大怒”。过路人看了这块牌子当然感到滑稽可笑了。再次,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必须创造新词才能与之相适应。以英语为例,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新词词典收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英语新词便达2000余条。汉语也不例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也新增加了新兴、新潮、新奇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基本词汇和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词语10000多个。英语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有EURO,OUTPLACEMENT,DINOMANIA,MULTIMEDIA,HACKER,VIRTUALREALITY,DRUGABUSE,MADCO
17、WDISEASE,GE2NETICENGINEERING,BUNGEEJUMPING等等汉语里的新词则有“中国特色、平反、一号文件、万元户、小康、倒爷、一国两制、下海、生猛海鲜、减肥、分流、下岗、利改税、费改税、资产重组、回归、东西联动”等等。这些新词在源语中是新创的,在目的语中自然难以找到现成的对等词,在翻译中便免不了要采用“零翻译”的手法。翻译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零翻译”的提出和运用有助于解决因语言表达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源语创新给翻译带来的各种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各种语料的可译性,对指导日趋增多的翻译实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
18、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本文将在肯定零翻译的存在的基础上,对它的背景、理论依据和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前人对零翻译的理解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阐释零翻译存在的合理性。第一章将论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而翻译作为交际的桥梁在当今社会也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零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策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章将阐释文化、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章首先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理论出发,以功能对等和最小省力原则对零翻译这个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明确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国内外对于翻译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且各个学者都围绕翻译的种种问题有着自
19、己不同的理解。我觉得零翻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它可以充分阐释翻译的可译性,使更多的不可译的案例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根据已有的对于翻译学的研究状况,我想我国的翻译一定会朝着更稳步,更实际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作近一步的研究。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PETERNEWMARK1988ATEXTBOOKOFTRANSLATIONMNEWYORKPRENTICEHALLTHEODORESAVERY1957THEARTOF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CAPE杨衍松,2000(9)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邱懋如,2001(1)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左飚,1999(4)实现文化可译的目标与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杨剑秋,2008(11)译或不译文化交流下的零翻译J科教创新刘传珠,2000(1)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邓炎昌,刘润清,1997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