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的散文.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62146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前期的散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清代前期的散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清代前期的散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清代前期的散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清代前期的散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代前期的散文,在晚明的傳統文學類型中,散文因為能脫離道統的立場而作富於個性的自由抒發,又不太受形式的拘束,其成就較詩為顯著。入清以後,隨著封建正統文化的再次強化,散文中固有的“載道”傳統又重新抬頭了。在清朝統治者看來,這是由衰轉盛的表現。但從文學的個性表現和自由抒發的價值上看,這正是嚴重的衰退。,金聖歎(16081661)雖不以文章名世,他的一篇偽託施耐座的水滸傳序,卻是談論悠閒生活的佳作。文中以友朋聚談為人生快事,而所談之事,“不及朝廷”、“不及人過失者”、“不求驚人”,只關乎個人性情。這裏面實際上可以感受到對現世的畏懼,而作者由此而導出的則是一種飄然遠引的情趣。至於李漁的閒情偶寄,則專門

2、教人把日常生活變成藝術化的享受,有許多話題,都說得很新鮮。如菜一文談菜花雖賤,因其至多至盛而可貴,有如“君輕民貴”,這種聯想就很奇特,很有意思。,而後描繪道: 園圃種植之花,自數朵以至數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畝,令人一望無際者哉?曰無之,無則當推菜花為盛矣。一氣初盈,萬花齊發,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不誠洋洋乎大觀也哉!當是時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風導酒客尋簾,錦蝶與遊人爭路,郊畦之樂,什伯園亭,惟菜花之開,是其候也。 這一類文章,固然談不上有多少高的思想價值,但有真實的感情,有活潑的美感,較之裝腔作勢的高談大論,更有文學趣味。,清前期的小品,也不完全是這樣的,有些仍記錄了時代的悲哀和痛苦。

3、如廖燕(16441705)作金聖歎先生傳,對具有反傳統思想的金聖歎備加推崇,又記他無辜得禍,臨刑時說:“斫頭最是苦事,不意于無意中得之。”在無理可言的世界,連悲哀都是多餘的了,所以有這樣滑稽的語言。將此篇與金氏本人所作的提倡悠閒生活的水滸傳序相對照來看,我們對清初文人的處境,會有更深的感受。,在另一方面,一些以遺民自居的文士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則努力提倡經世致用之文。顧、王二氏的文章,多屬單純的政論和學術論文,而黃宗羲的情況則稍有不同。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曾參與武裝抗清,後隱居從事著述。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及學術史性質的宋元學案、明儒學

4、案等。他主要是一位學者,但並不排斥具有文學性的散文。,他認為:“文以理為主,然而情不至則亦理之郛廓耳。古今自有一種文章不可磨滅,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 (論文管見)他自己的文章大多比較平實,但也有些是講究文采,富於感情的。像原君雖是政論文,但攻擊君主多以天下為私,辭調顯得嚴厲而激切。人物傳記中,柳敬亭傳雖有譏刺意味,但對這位市井人物並不過分苛責,頗有生動之筆。其中寫到柳敬亭曾受左良玉信賴,參與軍中機密,因而傾動一時,明亡後復以說書為業。這裏也寄寓了作者自身對於“國變”的驚心動魄之感。,在清前期文壇上居於正統地位的,則既不是承晚明餘波的小品,也不是學者之文,而是號稱接續唐宋古文傳統的古文。先有

5、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謂清初“三大家”,後有桐城派。前者代表了從明末文風向清初文風的轉變,後者代表了與官方意志相應的古文體式的確立。,關於清初三家,四庫全書提要有比較完整的評價: “古文一脈,自明代膚濫於七子,纖佻于三袁,至啟、禎而極敝。國初風氣還淳,一時學者始複講唐宋以來之矩矱,而(汪)琬與甯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稱為最工。然禧才雜縱橫,未歸於純粹;方域體兼華藻,稍涉於浮誇。惟琬學術既深,軌轍複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經,與二家迥別。廬陵、南豐固未易言,要之接跡唐、歸無愧色也。”很清楚,這裏是把侯、魏、汪三人之文作為對明文尤其是晚明散文的反動來提出的。,侯方域在明末是一個活躍于東南一帶的貴公子,行止有明

6、末文人任性放浪的習氣。明亡後歸鄉里,將書室“雜庸堂”改為“壯悔堂”,表明要力糾往日之非。同時也表現在對文章的態度。其盟弟徐作肅壯悔堂文集序言:侯子十年前嘗為整麗之作,而近乃大毀其向文,求所為韓、柳、歐、蘇、曾、王諸公以幾於司馬遷者而肆力焉 。從這些描述和明末東南名士的文學風尚來看,所作當以駢文為多,其特點應該是偏向華美和感情顯露的。侯氏在為人上由傲誕任性轉向努力於儒者的修養,在為文上從“春花爛熳”轉向講求“唐宋以來之矩矱”,這實在不僅僅是由於年齡增長、多歷變故而趨向平穩,而是順應了時代的變化,意圖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新的立足點。,侯方域後期的散文雖向“古文”傳統靠近,但要說“原本六經”還是不夠

7、。他的作品以人物傳記類較為出色,較多取法於司馬遷、韓愈的活躍的筆法,也講求辭采之美。與任王穀論文書雲:“當其閑漫纖碎處,反宜動色而陳,鑿鑿娓娓,使讀者見其關係,尋繹不倦。”可見他很注意文章的生動感人。,馬伶傳寫伶人馬錦為演好“奸相”嚴嵩,遂入當朝宰相顧秉謙府為僕三年,藝大進,實是譏刺顧秉謙,卻只從馬伶學藝來寫,文筆頗巧妙。至於為桃花扇所取材的李姬傳,雖然有名,卻寫得不生動。侯方域的後期文章主要源于唐宋古文的傳統,但在清初,“古文”因受理學的影響正向更“雅正”也是更斂束性情的方向發展,所以它仍遭到很多批評,如同時齊名的汪琬即指斥侯氏“以小說為古文辭”,魏禧(16241681)字冰叔,江西寧都人。

8、他對文章強調“積理”、“練識”,以合於實用。魏氏無甚文才,好發議論,文章沒有什麼趣味。他入清不仕,喜表彰抗清的志節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渢傳等,寫俠士的大鐵椎傳也暗寓了反清之志。由於重在表達作者的政治態度,這些傳記中的人物大抵有事蹟而無個性。另外,魏禧集中有不少文章好談奇異之事,議論駁雜,這也是招致四庫館臣不滿的原因。,汪琬(16241691)字苕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進士,康熙時為翰林院編修。康熙帝曾稱讚他說:“嘗與近臣論本朝文學砥行之儒,首稱數先生。”(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他的文章力求雅正,結構嚴謹而文字樸實。因為合於“道”又合于皇帝的喜好,在當時負有盛名。,清初三家,雖說接跡唐宋載

9、道之文的傳統,但侯、魏的文章,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餘習;汪琬雖說比較雅正,但除了重複前人的主張,也沒有新的理論。隨著清王朝統治的穩定和思想控制的深化,適應這一“盛世”的需要,由方苞提出以程朱理學為內核,以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為正統,以服務於當代政治為目的,在文章體格和作法上又有細緻講求的系統化的古文理論,並以具體的作品與之配合。因為方苞和接續其理論主張的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有“桐城派”之稱。在姚鼐的努力下,“桐城派”成為全國性的和影響最廣泛的宗派,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唐宋古文的傳統,在清因為政治與思想文化專制高度強化的情況下,以衛道自命的文人不過以此表現對統治力

10、量的積極依附,而不能真正具有以“道統”自任的信心,更難以在“載道”文學的旗幟下發揮個人的才性(清後期的“古文”處於變化中,另當別論)。另一方面,自元明以來背離或疏遠正統思想的文學已有很大發展,越來越缺乏生氣的“古文”與之相比尤其顯得蒼白。所以,桐城派雖然影響很大,其實只是統治力量和傳統勢力在文學領域的陰影,本身並不具有活躍的生命力。雖然它的理論和創作也稍有可取的部分,但沒有多少真正值得稱述的成就。只是它作為一種重大的存在,不能不給予重視。,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曾因同鄉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幾乎論斬,後得赦,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其門人王兆符

11、於望溪文集序中記方氏自言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為人生志向,這對於瞭解他的文學主張也很重要。有方望溪先生全集。,桐城派能夠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多種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方苞一開始所提出的理論就具有明晰而系統的特點(他的後繼者也很注意這一點)。他的方法是通過對一個核心概念“義法”的多層面的闡釋來建立自己的理論系統。所謂“義法”,最基本的解釋可以說得很簡明:“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又書貨殖傳後)只是說言之有物而文有條理。,方苞“義法”乃“古文”之“義法”,“若古文則本經術而依於事物之理”,也就是說必須依據儒家經典的宗旨來敍事論理,方有“義法”可言。這種

12、古文又有它的歷史統系,“蓋古文所從來遠矣,六經、語、孟、其根源也。得其枝流而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其次公羊、穀梁傳,兩漢書、疏及唐宋八家之文”(古文約選序例)。但在方苞看來,唐宋八家還有不夠的地方,如柳宗元、蘇氏父子經學根底都太差,歐陽修也嫌粗淺(見答申謙居書)。這其實就是接過唐宋古文的“道統”旗號,再參取程朱一派理學家的意見,在“古文”中濃化經學氣息,對學唐宋八家提出需要警戒的地方。,雖然“義”與“法”有別,但方苞通常還是把兩者當作一個完整概念使用的。所以他講具體的文章作法,也是說“義法”。如稱左傳、史記記事“各有義法,一篇之中,脈相灌輸,而不可增損”(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後)這主要講佈局

13、;稱漢書霍光傳“詳略虛實措注,各有義法”(書漢書霍光傳後),這主要講章法。“義法”對文辭的具體要求是“雅潔”,這也是方苞很強調的。,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簡而言之,古文之文辭不可淺俗、輕巧、華麗,因為這可能引導不莊重的情緒。 大致方苞是用“義法”說取代了前人的“文道”說。因為“文”與“道”容易分為兩物,“義法”則密不可分。單獨講“義”與“法”內涵不同,但法從義生,義由法顯,故兩者就合一了。這把過去“文以載道”的理論更加嚴密化了,加上他對唐宋八家的批評,對文體和語辭所提出的戒條,這就為“古文”建立了比唐宋古文更為嚴格也更有束縛性的規

14、範。,方苞本人的文章,以碑銘、傳記一類寫得最為講究,蓋因敍事之文,最易見“義法”。其長處在剪裁乾淨,文辭簡潔,有時尚能寫出人物的性格與神情。但對人物的褒揚中,總是滲透了封建倫理意識,少數山水遊記則板重絕倫。他的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應數獄中雜記,因是作者親身經歷,以往的憂懼和憤慨記憶猶新,文章記獄中種種黑暗現象,真切而深透,議論也較少迂腐氣。雖名“雜記”,卻條理分明,文字準確有力,可以見出方苞文章的功力。但這在方苞散文中屬於特例,不能代表其一般特點。,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晚官黟縣教諭,有海峰文集、詩集。他因文章受到同鄉方苞的嘉許而知名,並師事方苞,又為姚鼐所推重,在

15、“桐城派”的形成中起著承先啟後的傳遞作用。同時,他也是“桐城派”與“陽湖派”之間的橋樑,“陽湖派”首領惲敬、張惠言都是他的再傳弟子。其文論主要見於論文偶記,對方苞之說有新的闡發。他進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藝術形式問題,講究文章的“神氣”、“音節”、“字句”及相互間的關係。,“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認為文章真正可以講究的,是在“行文”的“文法”上。就文法而言,“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字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他的意思,是以音節即文章的韻律感為關鍵,通過音節來表現神氣。劉大櫆本人的文章,大都鏗鏘上口,音調高朗,有韻律之美。如息爭、觀化等,均有此特色。這一種主張和文章特點,對後來桐城派文人的影響頗大。,劉大櫆雖然並沒有脫出方苞的範圍(他是把“義理”作為毋庸置疑的前提來看的),但通過對“神氣、音節”的強調,表現了對文章的美感因素的重視。後來姚鼐在這方面又有新的闡發,我們放在後面再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