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英语 关联理论对反讽言语的解读 一、前言部分 (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反讽作为一种智慧诙谐的语言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人类日常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 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曾衍桃( 2006)指出反讽交际发生时,作为接受信息一方的听话人,会本能并自发地把话语与当时情景联系起来,得出一个基本认知环境,隐隐约约地感到该话语在该语境状态下暗含某些不同寻常的语用语言特征 和语用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共性因素(先前共知的背景信息、信念等)进行匹配,结果
2、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某种有悖听话人期待的不协调、不一致、不相关、不调和活矛盾、冲突等不匹配表现。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从而断定该话语不是通常意义的陈述或评价,进而推断该话语是讽刺性一类话语,传递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甚或幽默等态度。 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心理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关联理论是一种语用认知理论,它在语码论和交际 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示 推理交际模式(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唐青叶( 2009)对于明示 推理交际作了如下定
3、义:言语交际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都是互明的,而且说话人意欲通过该交际行为使得交际中的语用预设对听话人来说显得明确或更加明确( Sperber & Wilson, 1995: 63) 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人类的认知趋向于具有最大关联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关联性是个常理,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关联性有两个因 素相关:一个是语境认知因素,即语境效果,另一个是推理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会最大限度的表述话语,而这样做的意图是让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联系两者的纽带,正是话语中的关联性。而关联性程度取决于投入与产出之间
4、的比率,这里的产出是指语境蕴含的输了,投入是指推导这些语境蕴含所需的处理努力。 关联理论为言语反讽的理解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 ,用关联理论来理解反讽 ,能够更好地理解交际含义和目的。 从 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反讽言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反讽言语的本质 ,进而加强对反讽言语的理解 。 二、主题部分 (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反讽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 1佯装无知。 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 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
5、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 20 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有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西塞罗、昆蒂廉等。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对古典反讽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反讽的研究出现了新视角和新方法。现代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语用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都对该语言现象做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从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讽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不考虑交际环境、交际主题等主、客观因素,着重分析孤立语句的语义结构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是迈尔斯、罗伊
6、以及一些言语行为理论者。语义学方法对分析反讽起到了一些帮助作用,但不能解决反讽的全部问题。反讽由于其对语境的依赖性,超越了话语边 界,以言语行为模式及其他语义模式把它孤立起来进行分析是行不通的。 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反讽开始于语言学家格莱斯( Grice),他在 1967 年的演讲稿“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合作原则,认为说反讽者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准则,隐含与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格莱斯理论假设的不足是:把反讽仅仅视为对质准则的违反,实际上,违反其他准则也可以产生反讽,不违反任何准则同意产生反讽。 曾文雄( 2009) Sperber & Wilson 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合著
7、出版了关联:交际与认知( 1986),标志着关联理论 的产生。此书于 1995 年出了第二版。在关联:交际与认知第一版中,他们区分了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因而,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他们归纳出了以上两条原则,但当时只突出了第二条,并称之为一条关联原则。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人们往往忽略了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之间的差异,并以为他们只主张最大关联性这一条单一的原则。因此,在第二版中, Sperber & Wilson 把该原则改为
8、第二关联原则,即关联的交际原则,另外还增加了一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即关联的认知原则: 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此外,他们在 1982 年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择定的。不是先有语境,再根据语境去判断一种信息的关联性。相反,给定的是关联性。人们先假的正在处理的信息是有关联的(否则他们不会费神去处理它),然后设法选择一种能够使其关联性最大化的语境。 关联性程度取决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这里的产出是指语境蕴含的输了,投入是指推导这些语境蕴含所需的处理努力。语境效果的
9、产生,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姜望琪( 2003) Sperber & 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我国从事语用学研究的学者除了注意“说话人意义”之外,也开始注意或已转向“话语理解”方面的研究 。从 80 年代末开始,国内外语界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开始出现了介绍、引述关联理论的论文,也有部分文章涉及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如“关联理论 认知语用学基础”( 何自然、冉永生, 1998)、“关联理论的交
10、际观”(刘绍忠, 1997)、“关联理论与反讽理解”(曾衍桃, 1998)“反讽话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文旭, 2004)、“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熊学亮,2007)、“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王建国, 2009)等。学者们普遍认为关联理论弥补了会话含意理论的解释力不足的情况,解决了明说与暗含的关系,认知主题在话语理解中的地位、作用 加强了,语境或语境假设占有重要位置,提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交际的最基本原则,对推理也予以了重视。 三、总结部分 (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本文首先对反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短的回顾,然后对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 关
11、联性是支配反讽理解过程的认知总原则,关联性贯穿反讽理解加工过程的方方面面:共知信息的提取与确认,触发机制的感知,对反讽性质的判断,反讽表达的隐含及态度与印象的破解,都离不开关联性的导线作用。 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反语观:一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如何理解反语的本质;二是如何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辨别反语;三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如何理解反语。 本文 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阐述如何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分析交际双方如何通过这一方式来传达、理解反讽言语,从而 更深入地探索反讽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 ,并 证明关联理论反讽观的合理性和以及其对反讽本质和反讽理解机制的强大解释力。 四、参考文献 Hamamoto
12、, Hideki. Irony from a Congnitve PerspectiveA. John Beja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Sperber, Dan and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文旭, A Cognitive-Pragmatic Study in Ironic Utterences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曾衍桃, I
13、rony in Communication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何自然、冉永生,关联理论 认知语用学基础 J,现代外语, 1998(3)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J,现代外语, 1997年第 3期 唐青叶,语篇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 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推理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曾衍桃,关联理论与反讽理解 M,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8